美國人口僅占全球的3—4%,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卻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任玉嶺說他舉出這個數字,不是要同美國攀比,而是通過這個數字來爭取我們的權益。“中國的低碳經濟不應受制于人。”
“中國是最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之一,過去的一些經歷使政府和社會公眾時刻警惕氣候災害的潛在威脅。”國務院參事任玉嶺坦言。目前,氣候異常導致的南北同早令其憂心忡忡。
焦灼感寫在他的臉上。但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的“轉變”和發展低碳經濟的路徑又使其和顏悅色。媒體多把其譽為生物學家出身的著名經濟學家,記者在就低碳經濟對其進行僅兩個小時的訪談中對此有深切感受。
國務院參事通常學識淵博,經歷豐富。任玉嶺也不例外,這點在他身上體現的更加明顯。他曾對科技創新、區域經濟、民營經濟、資源環境等領域有過重要論述,科研院所、國家機關、國企民企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他還是位高產的參事,每年調研省市自治區達20多個。僅筆者見到的2008年初出版的《中國政府參事論叢任玉嶺文集》即長達60萬字。
掐指一算,他在中國政府參事這個崗位上已經建言獻策了八年,如果把此前他擔當全國政協委員和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的時間也算上,那么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和對國事的研究則長達20年之久。
繼本刊在一次論壇上一睹風采后,經過多次約訪,記者終于有機會在4月6日走進他位于中關村核心位置的“特樓”家中。
中關村“特樓”是中關村的根。上世紀50年代中期,中科院的科研機構和上百座住宅樓在中關村拔地而起,其中,13、14、15號樓被稱為“特樓”,作家邊東子撰稿的《中關村特樓的故事》一書,對這三座“特樓”之特做過深刻的報道和描述。
任玉嶺問記者有沒有看過此書。他告訴記者說,“中關村特樓”實際上是五十年代國家為了安置當時的著名科學家和海外歸來的學者而建立的。錢學森、貝時璋、錢三強、戴芳蘭、趙九章、黃秉維、童第周……一個個響亮的名字都是其住戶。任玉嶺從60年代末住進中關村,對中關村的感情深深地融入內心, “因為你們《中關村》雜志是中關村的,所以我才接受你今天的采訪。低碳發展應兩條腿走路
“為與自然和諧共存就要愛護和發展吸碳固碳的綠色植物,為維護藍天凈水就應當更多的使用清潔能源。”任玉嶺語重心長地說。
在他看來,英國2003年能源白皮書提出的“低碳經濟”,作為一個新概念,引發了世界高度關注,并已演變成各國政府首腦、國內外高端會議討論的重點。
“低碳經濟好就好在這個概念,提綱挈領起來。綱舉目張。”但另一方面,任玉嶺強調,我們也不能對它過于炒作,過于神秘化地看待。低碳經濟涉及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遠在六、七十年代,我們在工業領域內所做的廢物再利用、收集二氧化碳生產干冰等,實際上都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少能源消耗的典型。
“一方面減少碳排放,一方面增加碳吸收。”他指出低碳發展應兩條腿走路。在他看來,造林就是固碳,綠化等同干減排。任玉嶺作為一位由生物化學專業走出的著名經濟學家,他對工業生產和生物界的成長與轉化十分熟悉。
講起碳匯來,任玉嶺滔滔不絕地向記者述說了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機理和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因此,他認為,不要把低碳經濟視為是現在才開始的。或者認為是一個新領域,一個新的炒作噱頭。神秘化不利于調動人們的積極性,而且也會造成無形的巨大浪費。低碳發展科研管理要把關
“要保證低碳發展,一定要從科研的立項和成果管理方面把好關。”任玉嶺坦言,現在有很多生產、消費中的問題是所謂的創新造成的。包括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導致數百名兒童得腎病的事,也與“創新”有關。
科技部長萬鋼3月22日在首屆全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聯席會議上高屋建瓴地指出,科技系統的管理和研究人員,不但要重視技術突破對產業發展的利用,還要注重產業本身發展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制訂出系統的、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實施方案。
曾經長期從事過工業科學研究、熟悉工業經濟的任玉嶺在充分肯定創新的必要性的同時,他認為對創新成果的肯定要有一個合理的界定尺度和標準。他向記者舉出煤變油的例子說,前幾年對煤變油比較瘋狂。他說,在中國煤便宜,油貴的情況下,企業做煤變油利潤高,沖動大,曾幾何時不少廠家搶著上煤變油。正值那個時候,任玉嶺于考察黃河期間路過神木考察時,問及了煤變油的能量轉化率。有好多不熟悉工業經濟的人,對任玉嶺提出的問題感到突然,但他認為這個問題至關重要。當企業總工程師回答煤變油的能量轉化只有42%的時候,任玉嶺立即斷定這種情況下煤變油絕不能大搞。煤所含的能量有58%消耗在轉化過程中,這是對我國煤資源的極大浪費。他回京后立即寫文章,并在政協常委會上呼吁應對煤變油叫停。
任玉嶺認為,走好低碳之路,應該對產品換代提出更高要求,要把換代產品的臺階增多、跨度加大,這就需要在科研立項中對技術指標提出更高要求,需要科研的果實更加成熟。當然,有些科研成果的推廣是研發單位與政府部門“勾兌”的。某些專利技術的推廣是走后門、靠人情、靠關系形成的,尤其要防止商業賄賂在其中滋生。
中國的低碳經濟不應受制于人
“重視經濟發展向低碳經濟轉變,這不僅是擔當國際義務減排二氧化碳的需要,而且也是踐行科學發展觀、建設‘兩型社會’的需要。”任玉嶺強調。
在實現向低碳轉變方面,任玉嶺認為我們有很大的潛力,他對中央提出的減排目標充滿信心。任玉嶺說,他最近發現一個造紙新技術,原料的出紙率提高70%,節約投資60%,節能30%,過去10。多噸水造一噸紙漿,現在只需4噸水,而且還可重復利用,更重要的是這一造紙技術徹底擺脫了加堿制漿,不再對環境造成污染。
因此,他認為向低碳發展轉變,一定要重視新技術的開發和推廣。目前我國網絡通訊的利用和網絡經濟產生的效益同國外差距還比較大。任玉嶺認為,在中西部的欠發達省份,要大力推動網絡新經濟的建設和利用。
在太陽能的利用方面,任玉嶺談到,當前我國的電能主要依賴火電,占總用電量的73.9%。2006年我國消耗煤碳23億噸,產二氧化碳92億噸,這是個排碳的大頭。要改變這種狀況,最有希望的是開發太陽能。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人們測算把地球表面0.1%的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按5%轉化率,每年可發電5.5×10億千瓦·時。相當于當今世界能耗的40倍。
為了向低碳轉變,任玉嶺還建議我們的建筑業也要加強管理。
任玉嶺說,“現在大氣中累積的億萬噸二氧化碳,80%是發達國家排出的。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由250ppm升至380ppm絕大部分是發達國家的責任。”因此,減排二氧化碳我們既要為了人類的未來和子孫后代的利益積極配合,但又不能受制于人,絕不能按照發達國家的要求,在這個問題上同他們對等。
任玉嶺說,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要發展,就一定要消耗更多能源,就一定會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我們的排放總量雖然大了些,但人均排放。中國仍然較低。美國人口僅占全球的3-4%,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卻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任玉嶺說他舉出這個數字,不是要同美國攀比,而是通過這個數字來爭取我們的權益。“中國的低碳經濟不應受制于人。”
任玉嶺最后說,要走好低碳之路不致受制于人,我們在重視出口的同時,還要大力啟動內需,要通過統籌區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等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