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為上海世博會特供的生泰透水砂巖!”
在位于上地的仁創科技集團產品展示廳里,相關負責人指著一塊表面顏色灰麻、如大理石、花崗巖一樣充滿視覺厚重感的砂巖對記者介紹。將一瓶水倒于砂巖之上,瞬間消失幾乎未留下水痕——這一現象令在場參觀者嘖嘖稱奇。
仁創科技等一批來自中關村的高新技術企業,帶著它們自主研發的科技成果,以不同方式全面參與到上海世博會中,凸顯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創新精神、創新實力和全球影響力。
來自中關村管委會的資料顯示,約有44家中關村企業參與了上海世博會的78個項目的建設、服務和展示。參與方式主要有三,分別是:參與北京館展示;成為贊助商;參與展館、展區和城市服務建設。憑借自主研發技術及參與北京奧運會建設、運行和保障工作的經驗,中關村企業在上海世博會展館、展區和城市服務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日前,本刊記者對其中各具特色的三家企業進行了實地采訪。
水晶石復活《清明上河圖》成中國館鎮館之寶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是各大媒體和無數參觀者公認的世博中國館內最搶眼的展品。通過3D方式復活宋代畫家張擇端這一杰作的是中關村海淀園的水晶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相關項目負責人介紹,“這是科技專利和歷史考證共同作用的結晶”。張擇端版原畫長528.7厘米、寬24.8厘米。本次復活的“百米長卷”按長度來算放大了近30倍,按面積來算放大了約700倍,整幅屏幕高6.5米,長約130米,觀眾走馬觀花也得看10分鐘。由于展品尺幅巨大,為避免參觀者感到枯燥,特意設計威褶皺狀。富于創造性的是,它不僅展現了原畫中的日景,還合理“想象”了夜景,天色晦明變化,4分鐘一個輪回。
《清明上河圖》的影像是由12臺投影儀把制作好的《清明上河圖》動畫投放在銀幕上的。褶皺狀設計之下,銀幕起伏最大的凹凸落差大到2.5米。這樣一來,投影極易出現變形,12臺投影儀的影像如何對接得天衣無縫也成為難題。為克服這一難題,水晶石自2008年起開始研發“大尺寸屏幕人機互動”世博科技專項并獲得成功。
《清明上河圖》下那條潺潺流動的江水也引起參觀者的無限好奇——波光粼粼的水面甚至會出現水流因鵝卵石阻力而跳躍、改向的情況,萬分逼真——這又是如何做到的呢?項目負責人解釋,江水流動、波光粼粼的動態景象是通過虛實相問的手段呈現出來的。用26臺投影儀投射在一層紗網上——紗網這種媒介的特性可以在保留一部分影像的同時使一部分影像透過,同時在紗網下面堆積很多黃沙和鵝卵石,這樣就呈現出了令人驚奇的逼真景象。
成立于1995年的水晶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現已成為亞洲數字視覺展示領域規模最大的企業,致力于以數字化三維技術為核心,提供全球領先的數字視覺技術及服務。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貫穿整場的“卷軸”影像就是水晶石的杰作。
2001年,水晶石為上海申博制作“申博宣傳片”,數字影像的魅力震驚四座。2007年,水晶石正式成為“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指定多媒體設計服務商”。之后,水晶石又成為上海世博局指定的網上世博會創意策劃與數字展示服務提供商,為網上世博提供創意策劃及平臺、園區建設等服務。
仁創科技特制透水砂巖鋪設世博中心廣場
小沙粒,大智慧。外行人怎么也想不到,沙子這種常常與環境污染聯系在一起的東西,也可以變身為生態環保產品。仁創科技集團即以沙為原料,變“沙”為“砂”,變害為利,變廢為寶。通過技術創新,原創性地開發出100多項科研成果,開創出一個具有完整產業價值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砂產業。用于精密鑄造的覆膜砂、用于石油開采的孚盛砂和用于生態建材的生泰(取“生態”諧音)砂,是仁創人的三大創造。鋪設在世博中心廣場和中國館前廣場的透水砂巖即是利用生泰砂制造的終端產品之一。這種透水砂巖既有花崗巖、大理石等高檔石材的莊重外觀、承重能力,又有它們不具備的舒適腳感和透水性能,瓢潑大雨之下也不會形成路面積水。
生泰砂的原料是內蒙古沙漠的風積沙。生泰砂技術通過破壞水的表面張力來滲水,水的表面張力被破壞后有一種慣性,遇到地面仍然有很強的穿透能力,因此能使雨水滲到地下,從而補充地下水。
早在2005年北京“建設節約型社會”展覽會上,透水砂巖的前身——生泰砂基透水磚就引起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一段仁刨董事長秦升益為胡錦濤總書記演示砂基透水磚神奇吸水功能的畫面上了當天的新聞聯播。當得知這是我國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發明時,總書記十分高興。
砂基透水磚一面市,就獲得了在中南海國辦區、科技部辦公區示范鋪設的機會。其后,仁創集團又為北京奧運會開發了砂基透水磚的升級產品——砂基透水巖,這一產品改變了透水磚普通的外觀,顏色接近石材,與“水立方”主體建筑相得益彰。 “水立方”室外一萬多平方米的地面廣場全部采用了這一產品。2008年11月10日,“奧運科技(2008)行動計劃”領導小組與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科學技術委員會聯合召開“科技奧運總結大會”。會上,仁創集團被授予“科技奧運先進集體”榮譽稱號。董事長秦升益榮當“科技奧運先進個人”。如今,為世博會特供的透水砂巖已是生泰砂基透水磚誕生后的第三代產品。
仁創科技以沙漠綜合開發利用為目標,從防沙治沙到科學用沙,使沙源變成資源,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為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和諧社會貢獻了智慧。
九次方 餐廚垃圾源頭處理設備六月登陸聯合國館
北京九次方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致力餐廚垃圾源頭處理的中關村企業,企業負責人林敏介紹,他們自主研發的餐廚垃圾源頭處理技術及設備將于六月登陸世博聯合國館進行體驗式展示,屆時觀眾可將垃圾投入處理設備中,親身體驗這一最便捷、最經濟、最有效的餐廚垃圾處理方式,登陸聯合國館也凸顯了這項獨創技術的世界價值。
垃圾污染早已成為世界性的環境治理難題,現代社會中垃圾圍城的現象亟待解決。單就我國來說,2000年全國668座城市年清運生活垃圾約2.5億噸,且以8%—10%的速度逐年增加,其中200多座城市處于垃圾污染重圍之中。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激增,城市垃圾快速增長已成為當前我國面臨的四大環境污染之一。而我國現有的垃圾處理方式主要是焚燒和填埋兩種,在這樣的處理方式中,垃圾無法分類、不宜存放,不便運輸、成本極高,且會產生嚴重的二次污染。
來自九次方的統計資料顯示,城市生活垃圾當中70%是有機垃圾,即廚房垃圾、果皮等,如果能讓這部分垃圾有一個好的“歸宿”,將大大降低垃圾污染的可能性。
我國政府大力倡導對垃圾進行“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九次方則更富針對性地提出了將餐廚垃圾從源頭減量、分類、與其他垃圾分離。再集中資源化的先進理念,將餐廚垃圾與其他垃圾分離并從源頭對之進行粉碎、脫水、減重,然后從中分離出可用于生物柴油生產的油脂和可用于有機肥料生產的固性殘渣,最終實現對餐廚垃圾的高值化處理。
九次方自主參與核心技術、產品的研發設計和生產,相繼研發了餐廚垃圾源頭分類減量設備、餐廚垃圾集中資源化設備、家庭廚余垃圾處理器、水處理設備等系列環保產品,在產品材料應用、技術開發、工藝研究和產品性能上處于國際領先行列。其產品相繼被北京市科委評為2008奧運科技推廣項目,納入國家發改委《當前國家鼓勵發展的環保產業設備(產品)目錄》,獲得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的“綠色之星”產品稱號等榮譽。現已有包括國家圖書館、人民日報社、中國科技館、北京市商務局、東城區、朝陽區市政管理委員會、解放軍總醫院等60多家單位使用或報名使用九次方餐廚垃圾源頭分類及減量設備。同時,貴陽市政府已與九次方達成產業化合作,并在貴陽市及貴州省全面推廣和使用九次方餐廚垃圾源頭處理技術及設備。
采訪過程中當記者問道:“如何形容中關村?”時,仁創董事長秦升益毫不猶豫地回答:“中關村是一個允許失敗,鼓勵創新的地方!”相信這也是在中關村創業的眾多企業家們共同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