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創新型國家與和諧社會,是當前乃至未來中國的兩大戰略國策。最先吶喊并踐行自主創新的中關村,已然成為今日中國和世界的焦點。
本期的“封面故事”是在“十字路口中國經濟”的總題目下,繼“民營經濟篇”和“低碳經濟篇”之后的結末篇——“創新經濟”篇。著名經濟學家蕭灼基教授把中關村稱之為“中國未來的動力引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立一年來,經歷了世界金融危機風暴的洗禮,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布局下,頑強拼搏,獨樹一幟,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發展勢頭良好,用更加出色的成就向世界宣,告—一中關村人有能力“把中關村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本期“特別報道”、“經濟”、“科技”等版塊記錄了以中關村為代袁的諸多科技創新的“重拳”行動,敬請讀者關注。
上海世博會是世界人民盛大的節日。用張頤武教授的眼光看,世博是“中國夢”展開的大舞臺。當我們憧憬人類未來的生活時,當然不會忘記這一夢幻般景觀的創造者。我們記錄了中關村企業“創新科技助力世博”的精彩畫面。那驛動復活的《清明上河圖》是“水晶石”公司的杰作; “仁創科技”用特制透水砂巖鋪就“世博中心廣場”;“九次方”公司展示的“餐廚垃圾源頭處理設備”即將登陸“聯合國”館……。中關村有44家企業參與了世博會的78個項目,它們為壯麗的上海世博會鑲嵌了一串“科技”珍珠。
教育時評《校園頻發喋血襲童案發人深思》與《有關校園弒童案的對話》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愛護兒童是古今中外的一道普世道德底線,即使戰爭期間概莫能外。中國何以頻發襲童畸案?且聽專家、學者如何說。
“文化聚焦”欄目刊載的趙風桐《創新是中關村的靈魂》一文,是為本刊即將編撰出版的《中關村創新譜(續集)》一書所寫的序言。三年前,《中關村》雜志編撰出版的《中關村創新譜》記述了陳春先、王選、柳傳志、俞敏洪、王文京、李彥宏、鄧中翰等51位中關村創新者的故事,他們的創舉、他們的企業、他們的產品,已成為今日中國的新象征和代言人。趙鳳桐同志作為中關村示范區與核心區建設的昔日親歷者與今日指揮者,深情褒獎了這些時代先鋒的作用和價值,他們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棟梁!《昔日蘭亭盛會,今朝桃花雅集》一文,記述了本刊參與舉辦的一次文化盛事。在世風浮躁、追逐低俗的世態下,還有些許凈化心靈的文人,雅集在京西山隅,“有鳳來儀”,“縱論文化”, “吟詩潑墨”,著眼于“文化產業的內涵底蘊和合理傳承”,堅守“木體實,花萼振”的信條,讓“文化之海,藝術之淀”名副其實,難能可貴。
的確,創新經濟,不是一個空概念,從中關村到中國,生機勃發,亮點無限,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