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有句名言——“人類征服自然的每次勝利,都遭受到大自然的報復。”今日地球之環境污染、氣候變暖、資源匱乏, “地球村民”面臨著生靈涂“碳”的生存危機,恰恰印證了恩格斯的科學結論。時下, “低碳經濟”已然成為世界最響亮的語匯, “低碳之路”怎么走?自然也就成為老百姓最關心的熱門話題。政治和經濟從來都是手拉手。于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史學家湯因比教授“不顧耄耋之年”。與日本佛教領袖池田大作先生進行一場謂之“東西方文明的對話”,得出共識——“挽救21世紀的社會問題,惟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當然,其思想核心則是“天人合一”與“和諧平等”的觀念。姑且承認這種“普世價值”的存在,那么,更要沿著“碳足跡”去找出誰是“碳排放”的主角,惟有看得“透底”,才能“對癥下藥”。
“碳足跡”系指一個人的能源意識和行為對自然界產生的影響。如果說曩昔“開門七件事”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今昔之“七件事”則可概括為“健康食品、時尚服裝、快捷交通、信息獲取、娛樂休閑、健身美容和居住條件”等不可或缺的內涵。如果按照這樣的含義去觀察“碳足跡”的話,那“窮人”和“富人”的足跡,深淺不同,差異巨大。
“美其服者盛”。隨著社會的發展, “穿衣只為御寒遮羞”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服飾日新月異,本無可厚非。然而若用“天價服飾”去張揚一種理念,卻有悖于新老價值觀念。一切名牌著裝,從頭到腳,都與提倡的“低碳生活”大相徑庭。據悉,那位“小品王”腳上穿的“LV”高幫跑鞋,價值980美元!你可知道那雙鞋底氣墊充裝的六氟化硫,其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2200倍!
“民以食為天”。可是人們很少知道“食品的生命周期正是碳排放的大戶”。例如國人視為美食的約230克的一塊漢堡包,釋放的溫室氣體相當于一輛微型轎車行駛16公理產生的溫室氣體量。盡管國人還赫然存在著沒有解決溫飽的地區,可是浪費糧食的現象,卻令人瞠目結舌。特別是一些富人和公款“打牙祭”的官員,饕餮無度,“吃香的,拉臭的”,“碳排放”也就更驚人。
“居者有其屋”。“豪宅”和“棚戶”可謂有天壤之別。建筑能耗一般占到社會總能耗的三分之一以上。一間公寓年平均排放3到10噸二氧化碳。富人的別墅,則“以一當十,當百,當千”計。那些先富起來的群體特別是演藝界的大腕,戲中扮演的是“清貧”,現實生活中卻是“不差錢”的享樂者。
“‘悍馬’顯身份”。國人已忝列“轎車進入家庭”的時代,“豪車”成為“地位和富有”的符號。數據表明,交通領域平均碳排放占社會總量的四分之一。“悍馬”是國人“暴發戶”的寵物,大排量“坐騎”是“官員”和“老板”的通行證。且不說那位農民裝扮的“農民形象代言人”,地面有“勞斯萊斯”開路,天空有“私家專機”橫行;就是再擲出“百萬”讀圣賢書,也難于躬行“儉節則昌,淫逸則亡”的道理。
據招商銀行與貝恩公司《2009年私人財富報告》披露,“約有30%的高財富人群以‘追求高品質的生活’為財富目標,他們成了中國奢侈品消費的主體。”難怪有識之士疾呼: “中國富豪動輒揮金如土,購買頂級奢侈品讓外國人連連咂舌,使得當下的中國的奢侈文化和奢侈品消費被打上了強烈的暗示符號,幾乎等同于貪欲、揮霍和浪費!”試想,那位曾受老百姓歡迎的“小品王”,當人們知道他上班乘的是“勞斯萊斯”,出差用的是“私家專機”,渾身上都是名牌裝飾……誰還相信你堅持的是“主旋律”?試想, “三公”現象不扭轉,誰還相信你口口聲聲喊出的“為人民服務”!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怎樣將“低碳之路”走到底,還是先要“富豪”和“干部”走出“低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