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歷史不會倒退。21世紀的最新界面,是人性自我完善。新經濟有三大內涵,分別是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藝,以它們為主板,運行的軟件就是低碳。
PC和IT的意義,也是生產工具變革帶動生產力發展促進生產關系革命,使社會生產方式作為經濟基礎促進上層建筑革命。人類,在經過了文明的侵霪之后,從石頭(石器時代)又到了石頭(硅),整個的一部《石頭記》……
2010年,能否成為全世界低碳經濟的元年?
如果我們以此時為限,通過后十年的積極努力,到2020年將控制碳排放作為標的,在21世紀里有別于過去所有世紀并做出全新的抉擇:告別+摒棄+背離至今以來傳統的工業化生產方式(政治模式+意識形態)也即高碳經濟,其實就是放棄了戰爭、瘟疫、恐怖主義和地區的種族的沖突,不是嗎?
站在這樣的高度上,來探討低、高碳之爭,我們才能帶著希望前行,不再匍匐在任何所謂神圣的腳下。
微利時代的企業成長:
低碳帶來低成本和高效益
在我們目前所處的微利時代里,美國人賣到歐州的汽車,一臺的利潤才十幾美元。而中國的襯衫賣給沃爾瑪,利潤少到幾塊錢人民幣。微利經營,難壞了所有企業。成本降不下來,成為大企業和小企業共同的病。
低碳經濟,可能是產生利潤、提高利潤甚至壟斷利潤的新界面。
低碳經濟,如果它已在社長上達成了共識,形成了規模,建立了系統,那么,無論是從宏觀還是在微觀方面,任何一個企業的發展,都與它緊密相連。
一般直覺可能認為,銀行的業務不直接關系到二氧化碳排放。其實與任何企業一樣,銀行在運作同樣產生二氧化碳排放,同樣有能源消耗。銀行的貸款和投資行為,還會直接影響到各個行業和項目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這樣一來,銀行與低碳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實際上則是首當其沖。匯豐銀行目前正通過“碳匯”或“碳信用額度”這兩個新產品,來推動低碳經濟的進程。“碳匯”(carbonsink),它指的是某些土地利用和森林項目能夠起到固碳作用,因而可以被用于充抵減排義務。個人或者企業,從事各種活動時總會帶來一定數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這個排放的量是依據目前世界上一些現有的和公認的排放標準來決定的。根據這些標準,人們可以購買相應的碳額度,來抵消自己所產生的碳排放。
低碳經濟的發展,得力于銀行資本的投入,但更來自于企業的自覺。“被低碳”的企業,可能面臨關停并轉的考驗,但主動出擊,向低碳經濟要市場,找出路,謀發展,則是狹路相逢勇者勝。
地處中關村清華科技園的浦華環保有限公司,由于看準了環保產業的前景,很早就投入技術力量研究新型的污水處理新工藝和新技術,研發出了恒水位改良型SBR污水處理工藝、浦華纖維轉盤濾池等專利技術產品。該產品作為首個國產專利轉盤濾池,憑借其良好的設備質量、穩定的處理效果、低廉的運行費用在眾多過濾技術中脫穎而出。至2009年,浦華纖維轉盤濾池簽約及供貨業績近百項,污水的總處理量達二百多萬噸,其中規模最大的業績為日處理污水量50萬噸,有近10個項目的污水日處理規模達到了10萬噸,浦華借此占據了中國轉盤濾池市場銷售額的第一,市場占有率超過50%,業務范圍覆蓋全國近30個省市。
不僅如此,浦華還利用纖維轉盤過濾技術,開發出了適于不同行業進水水質的污水資源化深度處理工藝。同時,浦華利用高效固體厭氧消化技術,可以成功地解決市政污泥、餐飲行業泔水、畜禽糞便等可生化垃圾的污染問題,并能再產甲烷。浦華環保公司總裁李星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一個城區、一個縣城,都可以建立這樣一個消化再生能源系統,集污染治理和能源再生于一體,而現在國內對于這一塊市場還沒有真正啟動。”
可以想象,在浦華這樣的公司前面,有一個非常遼闊的潛在市場。只要政策繼續支持低碳經濟和可持續性發展,像浦華這樣的公司就可以賺一個盤滿缽滿。
匯豐和浦華環保其實打的都是先發制人的牌,因為它們知道未來的企業都不會脫離氣候變化和低碳經濟的影響。
首先,氣候變化本身將會為企業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全球溫度的升高、降水的變化、海平面的升高,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對水資源、農業、自然生態、基礎設施以及企業人力資本等產生的影響,特別是極端性的氣候事件所帶來的沖擊性和持續性的破壞,都將改變企業所面臨的要素市場環境和產品市場環境,并且影響到企業包括采購、生產、銷售、物流等在內的運營狀況,影響到企業的資產價格以及信貸和保險等金融運作,最終影響到企業的財務、市場、業績及其可持續發展。
其次,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國內行動將對企業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在國際方面,氣候制度將會通過國際政治外交途徑轉化成為各國的法定義務,最終通過各國因履約而制定的政策措施與制度建設,將溫室氣體排放所產生的成本轉由企業和消費者均攤。在國內,中國將會在市場、技術、標準、投融資方面不斷推出有利于節能減排的政策法規,會通過行政、法律、經濟和社會等手段實現社會經濟的低碳轉型,這都會為中國企業的營商環境帶來巨大變革。
再次,氣候變化問題還將使得企業包括能源在內的原材料投入、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的價格產生變化,從而影響到企業的經濟績效和市場競爭力。
因此,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將低碳經濟納入企業運營管理戰略決策之中,能夠降低氣候風險、法規風險和市場風險,并且可以為未來市場做好低碳技術和產品服務的準備。通過調整企業的資產管理和投資戰略,投資于迅猛增長并且獲利豐厚的低碳經濟產業,能夠使得企業分享到低碳經濟的發展成果。
科技時代的國家戰略:
低碳提升競爭力即綜合國力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進入后工業化的日本,在選擇經濟增長方式方面犯下的嚴重錯誤,成為后來經濟衰退和政局震蕩的根本原因。當時的美國,果斷地抓住計算機與IT技術新領域帶來的商機,成功地在后來的計算機技術革命中獲得長足的發展。日本則轉向了房地產、家電和汽車等老產業。進入2000年之后,日本家電開始走下坡路,汽車工業以最近的豐田事件為標志,將走向衰落。日本房地產,歷經20年到今天也沒有走出低谷。
事實證明,沒有增長,沒有經濟總量的遞增,沒有國力的增強,其實就是沒有抓住新機遇、新市場、新產品和新產業,導致的結果或是政局反復震蕩(如日本),或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如美國),或是經濟體貌和神離(如歐盟),或是貧困加劇、恐怖主義泛濫(如第三世界的很多國家)。
“發展才是硬道理。”
從1979年起就將經濟增長作為中國既定方針之后,歷經30年巨變的中國人民,從切實體會中得出的結論是,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科技發展,就沒有今天我們得之不易的成就。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兩彈一星,是新中國科技帶動社會發展的豐碑。863計劃,是中國敏銳抓住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先機,并從此獲得了中國終于可以和可能趕超他國的契機。現在呢,在低碳新世紀的門檻上,我們怎么做?
既不能為了發展而犧牲環境,也不能為了保護環境而放棄發展。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成為全球熱點。歐美發達國家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展“低碳技術”,并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占先機和產業制高點。低碳經濟的爭奪戰,已在全球悄然打響。這對正處在發展中的中國,構成了巨大的壓力。
壓力之一,集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為一身的中國,正處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階段,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長期貧窮落后的中國,以全面小康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億人民的生活水平,帶來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這種“后高碳”即“發展排放”,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制約。怎樣既確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又不重復西方發達國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發展的老路,是中國必須面對的難題。
壓力之二,“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決定了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電力中,水電占比只有20%左右,火電占比達77%以上,“高碳”占絕對的統治地位。
壓力之三,中國經濟的主體是制造業,這決定了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是工業,而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國經濟的高碳特征。調整經濟結構,提升工業生產技術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個重大課題。資料顯示,1993—2005年,中國工業能源消費年均增長5.8%,工業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約70%。采掘、鋼鐵、建材水泥、電力等高耗能工業行業,2005年能源消費量占了工業能源消費的64.4%。
壓力之四,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盡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轉讓,但實際情況則是中國不得不主要依靠商業渠道引進。據估計,以2006年的GDP計算,中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年需資金250億美元。這樣一個巨額投入,顯然是尚不富裕的中國的沉重負擔。此外,正如經濟學家、國務院參事任玉嶺接受本刊專訪時指出的,迄今我國所需要石油的50%以上靠進口,如果不在能源戰略上進行調整,將有可能給國家安全帶來威脅。
然而當一些發達國家將氣候變化作為一個政治議題之后,我們必須采取更有力的行動加以應對,推行低碳經濟模式。低碳經濟將成為減緩氣候變化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和必由之路。
“低碳經濟好就好在這個概念,提綱擎領起來,綱舉目張。”任玉嶺認為,低碳經濟像一個綱一樣把環保產業、節能產業、減排產業、清潔能源、“兩型社會”建設提起來,牽一發而動全身,帶動一大批產業在低碳軌道上前進。
事實是,我們已經“在路上”。中國正成為大力推行低碳經濟的國家之一,我國的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發展迅速,目前正在國內20個城市推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運營試點。在中國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實施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方案中,用于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資金安排超過2000億元。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可再生能源行業的制造巨頭,尤其是太陽能產品。中國生產了全球40%的光伏產品(中國大陸30%,中國臺灣10%)、超過50%的太陽能熱水器,其中光伏產品98%出口。“風電場中采用的風電設備中至少有70%為中國本土生產”的規定,大幅提升了國內的風機生產,國產裝機容量成倍增長。中國不僅已成為可再生能源生產大國,其可再生能源應用也突飛猛進。風電裝機在不到8年時間里突破了1千萬千瓦,2008年成為亞洲第一、全球第四;2010年有望躍居全球第二,并提前十年完成國家規劃;地源熱泵市場年銷售額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有望跨入世界三強的行列;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太陽能熱水器消費國。
低碳經濟的發展將給中國帶來新的歷史機遇。
生活時代的公民福祉:
低碳增進幸福感與人性美
電視劇《老大的幸福》熱播,引起的是人們對幸福這個概念的反思。貧富有差距,這不假;人與人有差異,這是事實。但是,唯有幸福感是統一的但不是人人都能獲得的獨特美感。
知足長樂。是中國人審美的一種難以啟及的高峰。有人據此批評它的農耕文明屬性和抵制資本主義文化的負作用,并和小富即安的小農思維劃等號。
樂,是一種特殊的境界。長樂,不是短樂。僅以人類自身的延續為課題,所謂快樂人生,不包括給下一代一個完好的地球這樣的訴求嗎?
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里,有一個詞叫“現世生活”,鼓吹及時行樂,個性至上。作為對天主教會的反動,資產階級文化藝術大師們對“生活現世”的肯定與追求,當然具有積極價值。但任何一劑哪怕是良藥,如果用過了頭都是致命的災難。在法國曾經流行過這樣的名言:“在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在地球上,有動物、怪物(奇怪的動物)和植物、生物和人類。正如一部卡通片里的描寫,動物大會上的一道題。點中了我們人類的要害。“誰是真正的怪物?”動物們眾口一詞地回答:“是人。”
人性美,美在哪里?人性丑,何以至此?
如果我們以前已經習慣的生活方式,已經引起了我們良心的不安,如果懺悔的人們真的要做點什么來彌補,如果我們真的能放棄自我中心而為世界出一份力,那就為時未晚,現在,一道全新的課題,正擺在你我他的面前:low-carbon life即低碳生活——人類一個早晨起來,其實是進入了低碳時代。
一是保護環境,二是保護動物,三是節約能源,加在一起,構成我們未來的綠色生活方式即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雖然是個新概念,提出的卻是世界可持續發展的老問題。人類意識到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出現的過量碳排放是形成氣候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減少碳排放就要相應優化和約束某些消費和生產活動。正是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順應了人類“未雨綢繆”的謹慎原則和追求完美的心理與理想,因此“寧可信其有,不愿信其無”,“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漸漸被世界各國所接受。
在英國,剩飯菜的處理也成為減碳的重要一環,政府有關部門給每個家庭配備了專門處理剩飯菜的垃圾桶,這樣做等于減少了英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5。
在日本:環保組織發起了“碳中和”行動,倡導國民在挑選住房時選擇有保溫層、雙層玻璃、防風裝置的減碳型住房,而且還計算自己的排碳量,并為此埋單。
在丹麥的哥本哈根,“低碳生活”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許多人把電子鐘更換成發條鬧鐘,使用傳統牙刷代替電動牙刷;堅持戶外鍛煉,盡量少用跑步機;洗滌衣服讓其自然晾干,少用洗衣機甩干;減少空調對室內溫度的控制,冬天多穿衣服,夏天少穿西裝;甚至酒店所用的衛生紙都用再生紙做成;哥本哈根是國際自行車聯盟命名的世界首座“自行車之城”,自行車代步已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符號。
“不出戶,知天下”的老子,可能是低碳生活的典范。所謂“眾人熙熙,如享春臺,而吾獨泊兮,若嬰兒之未孩”的心境,實在是難得悠閑的糊涂。當“致虛極,守靜樸,萬物并作,吾以觀復”成為一種不同凡俗的追求,不借過多外物,唯心靈安暢清明,與大自然和睦相處,儼然低碳經濟的鼻祖?
承接老祖宗的“低碳思想”,憑借政府、民間環保力量的推動,加上2010年世博會的召開,低碳生活模式也必將漸漸進入中國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