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擁有同一個地球、抱有共同的人格、攜手和平與發展的主題,以21世紀中國發展為驅動,展望美好的低碳經濟未來,乾坤朗朗,大道至簡……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現代化事業中的指導方針,是13億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崛起,創造美好未來的行動綱領,也是對未來人類發展道路的體認。
科學的發展——說的是在崇尚科學的前提下談發展。以中國為例,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生產力始終徘徊不前。沒有科技創新做支持,就只能是不發展,即使有“發展”,也是反發展、偽發展、“被”發展。
發展的科學——強調的是任何一種發展如果偏離科學的軌道,也將面臨困境。德國、日本、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發展,不科學;蘇聯與美國冷戰期間的發展,不科學;以色列在阿拉伯人的包圍中強硬發展,不科學;伊朗和朝鮮片面發展核武器,不科學。于是,先是德、日戰敗;再是蘇聯解體;然后是地區沖突不斷加劇;美國從911到金融危機。
科學發展離不開低碳經濟。低碳經濟的核心價值有三:
第一,改變增長方式。低碳取代高碳的增長,為第一梯級;低碳自身的增長,為第二層次;低碳向無碳的發展,為最終境界。
第二,改變消費模式。面對高碳生活難以剎車的消費主義至上的現實,反思西方科學理性主義背景下的消費拉動需求、推動經濟增長的理論,其弊端恰恰在于,這樣的增長不僅膨脹了人類早就該警惕的奢靡,也因為它的亞健康狀態,早晚要欠上一筆無法償還的呆賬和壞賬。 “便當”就是一個小小的例子:速食主義的結果,是人類碳足跡的不可收拾。
第三,改變產業結構。以電影產業為例。前兩年有位導演拍了一部電影,“高碳”了一條河。“高碳電影”(電視劇、晚會等)是20世紀工業化流水線在該產業的翻版。無論是“工廠化制造”和“作坊式生產”,都沒有脫離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的桎梏。即使是利用電腦的大制作,也是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的產物。只有低碳帶來的低成本,才是電影產業的出路。
科學發展觀的最大意義,是為曾經的西方發展點了死穴,更為以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后發”指明了方向。低碳經濟與科學發展觀,就這樣不謀而合,就這樣殊途同歸了。
曙光乍現:
低碳經濟促進結構調整
先說能源結構。能源結構是一次能源總量中各種能源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通常由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組成。
所謂生產結構,一次能源資源豐富的國家和地區,影響其生產結構的主要因素有:能源品種,儲量豐度,空間分布及地域組合特點,可開發程度,能源開發及利用的技術水平。
我國的能源品種,煤多油少氣不足,又缺乏廉價利用國際油氣等“低碳”能源的條件,這樣的結構不調整,等待我們的是什么?
以低碳經濟為契機,綜合利用油氣資源,大力發展清潔能源,二次開發能源資源,在低碳框架下,調整、整頓、充實和提高中國的能源資源品種,特別是要增加再生能源,像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等等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尋求資源豐富而且是可再生的清潔能源來作為我們未來的主要能源,這是我們發展的趨勢。
再說消費結構。在能源生產基本穩定,能源供應基本自給的基礎上,能源生產結構決定著能源消費結構。一次能源資源貧乏,能源產品依賴進口或輸入的國家和地區,其能源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取決于產品來源、保證程度及相互替代的經濟性。如某些工業發達國家國內煤炭生產的比重,往往受進口石油數量大輻度增減的影響。
中國能源消耗形式主要為動力消耗、農村采暖和城市集中供暖消費、電能消費3種,其中大約有68%的能源是由各種能源轉化為電能后被消費的。而我國電力系統普遍存在著低效率運行和嚴重能源浪費問題,尤其是在配電和用電兩個環節,節能潛力總計為1.2億千瓦,占中國電能的20%。
具體說到節能減排,它其實是彌補能源資源不足或者結構不合理的最行之有效的出路。但是,單是節能一項,我們的問題不少。任玉嶺指出,過去30年,我們很多企業基本上是不問成本地消耗能源和資源。2005年,我國單位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倍,是日本的12.5倍,是美國的4.6倍。
以建筑節能為例,我國的建筑面積以年均20億平方米的速度增加,從建筑材料的生產到建筑的工程一直到建筑物的使用,這個鏈條消耗世界50%的能量、42%的水、50%的材料、48%的耕地。低碳經濟從節能建筑切入,符合中國現代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中央已經提出了要求,2010年全國實現三分之一節能建筑,建筑總能耗降50%;到2020年,建筑總能耗降65%,這是我們在低碳經濟方面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我們還可以從各產業的能耗數據出發,來理順我們的結構調整。
目前,我國的綜合能源效率約為33%,比發達國家低近10%。電力、鋼鐵、有色冶金、石化、建材、化工、輕工、紡織8個行業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際先進水平高40%。鋼、水泥、紙和紙板的單位產品綜合能耗比國際先進水平分別高21%、45%和120%。在我國工業化階段,提高能源效率是減少碳排放最為有效的方式,而且提高能源效率的空間非常大。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產業結構存在一些不合理之處,比如,第二產業比重過大,第三產業比重亟須提高;產能過剩這個問題,在目前多個行業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利用低碳經濟指導產業布局,有利于解決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產能過剩問題。
低碳經濟,除了節能,還有減排。任玉嶺指出,我國工業廢物的排放密度,是德國的20倍,是意大利、韓國、美國、日本的10倍。空氣污染是法國、加拿大、瑞典的7倍,是英國、澳大利亞的4倍。面對這種能源和資源的嚴重浪費,我們必須要借助低碳經濟的東風,降低能源與資源的消耗,搞好低碳發展的轉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通過減排來調整我國的產業結構,這種帶有強制性的舉措,對于國民經濟健康良性循環與發展,意義極為重大。
值得欣喜的是,目前,我國已在多個低碳產品和服務領域取得較快發展,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關行業最為突出。我國已有超過150臺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在網運行,是采用此種技術最多的國家之一,同時是世界上風力發電裝機增長最快的國家、世界最大的光伏組件出口國、世界最大的太陽能熱水器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太陽能熱水器占世界總產量的50%和總安裝量的65%,約95%的太陽能熱水器的核心技術為中國公司持有。目前,我國也是國際碳市場的重要一員,已在北京、上海、天津三地建立了環境交易所。2009年3月,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發布綠色富豪榜,在上榜的全球100位綠色巨人中,中國內地占17席;在這17人中,11人從事太陽能產業。
看來,我國在低碳經濟方面,已如在弦之箭,不得不發,而在前方,曙光已經呈現……
任重道遠:
低碳經濟創造和諧未來
“‘地球一小時’——全球熄燈秀,今年3月28日晚8:30,繼續在全球接力上演。如果此時你有幸正在太空旅行,你會看到一幅壯觀的多米諾骨牌表演,全球24個時區依次熄燈一小時。從斐濟開始,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中國、印尼等亞洲的城市將率先熄燈,歐洲、美洲各國的城市將緊隨其后。黑暗將如盤龍過江,橫掃千軍萬馬,一路奔騰向西。”
援引媒體的這段報道,描繪的是一場罕見的歷史人文景觀,反映的則是人類文明的一種主觀內省。
有了電腦之后,人們詫異地問:原來我們怎么活過來的?如果有哪一天忘記帶手機,你說原來我們怎么不覺得這么難過?如果哪一天停了電,上帝呀……怎么辦?
人的生存過程,就是消費能源、向自然排放危害物質環境的過程。二氧化碳是人類消費能源、資源的必然產物,也是造成溫室效應、環境問題的罪魁禍首。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大和活動能量的急驟膨脹,人類的活動已經危及到自身生存的基礎。只是到了這個時候,危機感才以不可名狀的深度顫栗如靈魂附體。
法國歷史上有一個窮奢極欲的國王有一句臭名昭著的名言:“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現代的人們,一定是進步了、高尚了和充實了。但是,當所有的人都在埋怨汽車尾氣的時候,汽車的銷量卻在上升;當電力資源十分緊張的時候,有誰肯為了給國家省點兒電而不再開空調?如果個人生活如此,那么類似環保、災難預警和打擊恐怖等問題可能不會取得特別完美的結果。
是的,當全人類歡呼著擁抱了新世紀的所有燦爛的時候,當全世界都在充滿愛的虔誠的祈禱里,盡管有非典、瘋牛病和禽流感等“怪病”的肆虐,盡管有9#8226;11、中東問題和伊拉克戰火等“毒瘤”的威脅,但是,我們還是堅定地、積極地和樂觀地生活著我們的生活。因為,無論是撒哈拉的難民或者是美利堅的白領,大家還是真正感受到了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給了人們快樂和幸福。但我們要想延續這快樂和幸福,就得反省自身、改弦更張。
低碳經濟的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清潔能源結構,其核心內容則是在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之上的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換一個活法兒:當低碳生活成為時尚,人類社會將會怎樣?
和諧社會的主張,不是我們中國人的獨創,但卻是人類未來社會最寶貴的路線圖。天、地、人的和諧發展,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平共處,是全人類共同的美好的和不懈的追求。
以“和”為本的傳統文化,以“仁”立政的施政主張,以“美”建“德”的大眾審美,它們共同的指向就是尋求一個大同的而不是狹隘的、集體的而不是個別的、向好的而不是破壞的新的社會訴求意向。
之所以我們的改革令世界矚目,之所以我們在全球經濟危機中巋然不動,之所以我們的社會發展總是在良性循環中穩步前進,是因為我們向來是以“夫唯不爭”為主義,“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也。
認真地看一看,低碳,它是人類的未來,是唯一能夠讓子孫后代不為我們汗顏的抉擇。如果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向前的,那它就一定是低碳的。低碳帶來可持續發展,低碳帶來人類精神面貌的改變,低碳帶來地球與宇宙的絢爛夢幻……拒絕它,理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