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來,一批具有前瞻意識和人文精神的中小學校為學生開展了各具特色的藝術教育活動。將詩樂舞之美融于一身的國粹京劇成為北京西頤小學藝術教育的首選科目。
全國唯一的業余京劇團
2004年1月,西頤小學在王騏老師指導下,與北京京劇院專家聯手成立了海淀區少年京昆藝術團。到現在,劇團已成立了五年之久。五年時間里,愛好京劇的孩子換了一批又一批。老師編的京劇現代劇目,配合傳統的段子,也被唱了一茬又一茬。
教孩子練功的老師們來自北京京劇院,其中還有與六小齡童齊名,享有北派“美猴王”美譽的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四全先生。每逢周一、周二和周日,京劇院的老師們都會來學校,教孩子們練功,排演節目。
幾年來,京昆藝術團的小演員已參加過北京市、海淀區教委布置的80多場表演。四次在人民大會堂參加重大演出,政協禮堂、金帆音樂廳、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演播廳等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孩子們還與著名表演藝術家梅葆玖、譚元壽、李世濟、尚長榮、葉少蘭、李維康、趙葆秀、于魁智等同臺獻藝。在這所規模不大的小學里,曾有9位同學在全國少兒戲曲小梅花比賽中獲得過大獎。
孩子們不僅排演過《盜御馬》、《春香鬧學》、《扈家莊》等傳統劇目,還包括《沙家浜之智斗》《紅燈記唱段》等現代京劇,以及《打龍袍》、《穆桂英掛帥》、《空城計》等一些京劇唱段。
作為全國唯一一支業余京劇藝術團,他們參加了2007年中南海懷仁堂《騰飛華夏》新年京劇晚會。2008年6月,他們代表中國兒童,在日本舉行的第五屆《亞洲兒童的夢舞臺》國際學生交流現場登臺演出。2008年4月,西頤小學京昆藝術團被評為北京市首批金帆京劇團之一。2009年11月,為慶祝澳門回歸十周年,孩子們參加了北京市學生藝術團專場演出。
領悟傳統文化美感
正逢周一,走進西頤小學的京劇排練室,孩子們正一遍遍地為節目《我是中國人》做著彩排。近120名學生將于2010年4月30日在北京大學體育場演出這場劇目,孩子們要為“校歌校訓校徽”頒獎現場帶去一份精彩大禮。
與排練室毗鄰的練功廳里,年輕的京劇院楊老師指導兩個學生唱著《釣金龜》選段,老旦和丑角的表演聲情并茂,唱得字正腔圓。另一間屋子里,幾個男孩子正在翻著跟斗,練習腿上功夫。
排練結束后,《釣金龜》的小演員被年輕老師領到了張四全先生面前,一遍唱過,張先生就問所唱為哪般,何為孝道。孩子們對答如流。雖然故事中的人物早已作古,但有關仁義、孝道的美德就這樣被傳承下來。
一直以來,學校對藝術教育非常重視,尤其是京劇教育,投入了很多資金,添置了專門的京劇服裝、道具、攝影器材,學校還鼓勵、支持藝術團外出比賽演出。與其他學校不同的是,西頤小學注重讓孩子們在角色中體驗,并且領會每個故事背后的意義。
學校結合音樂課,讓京劇藝術與學生們深層次地溝通與融合。針對一、二年級的學生,考慮到年齡小、好動等特點,以活動課為主,教授京劇的基本站姿、手姿、跑圓場、基本功練習,以及兒童劇目《小放牛》、《賣水》的簡單練習。到了三、四年級,由本校音樂教師教授學生京劇知識,由淺入深。例如京劇的起源、行當、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京劇的劇目欣賞等。五、六年級學生主要學習京劇劇目與欣賞。小學畢業時,學生們已經能演出一些著名的京劇片斷。
嫁接京劇和藝術教育
“京劇是國粹,現在卻有斷檔的跡象,通過培養孩子們對京劇的熱愛,培養他們的審美趣味,同時讓這門傳統藝術在現代發揚光大。我們在練功過程中發現好苗子,就找老師進行專業訓練,為京劇的傳承選拔人才。”張四全先生說。
藝術教育不是“可有可無”的邊緣課程,它對孩子思維和修養的培養不可小覷。
《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2001-2010年)》中指出,建設一支能基本滿足各級各類學校藝術教育需要,又具有實施素質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教師隊伍。積極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經常性的豐富多彩的課外、校外藝術活動,并逐步使其規范化、制度化。至2010年前,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大、中、小學相銜接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學校藝術教育體系。
2008年以來,北京、天津、黑龍江等10省市中小學推行15首京劇唱段進課堂試點。隨后的幾年,多個地方的小學陸續開展了“京劇進校園”藝術教育活動。
專家們認為“京劇進校園”是好事,讓孩子們從唱、念、做、打中領悟忠、孝、禮、智、信的美德,這標志著民族文化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