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機杼奪天工,孔雀妝花云錦爛,冰蠶吐鳳霧綃空,新樣小團龍。”明末詩人吳梅村在《望江南》中對南京云錦的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幾千年前,中國的提花技術經由絲綢之路傳到西方,使法國里昂成為西方著名的紡織之都。在隨后的年月,里昂工程師設計了紙板提花機,運用中國編織原理在紙板上打孔提花。后來經過契克卡德、帕斯卡、萊布尼茨等人的發明,這種提花技術被應用到數學上,形成了計算機最基本的操作形態。
正如南京博物館民俗研究所傳統工藝研究室主任、中國云錦工藝大師金文談到的,“工業社會首次大規模應用程序控制的機器不是計算機,而是紡織行業中的提花編織機。這種源于云錦的編織技術對計算機程序設計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沒有這種編程原理,就沒有計算機”。
入選非遺
2009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遺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南京云錦織造技藝,與端午節、剪紙、書法等22個項目一道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南京云錦、四川蜀錦、蘇州宋錦被譽為“中國三大名錦”。云錦,是7000年絲綢文化的璀璨結晶。
相傳皇帝的元妃螺祖“始教民育桑治絲,以供衣服”,被后世尊為蠶神。商周時代起桑蠶業已被列為要政之一,國家設立了專門管理織造的官吏“典絲”,并規定“不蠶者不帛”以促進絲綢的生產。
《詩經》中記載有“抱布貿絲”的情況,這時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已開通。沿路多處出土了公元前五世紀的絲綢。云錦是在繼承歷代織錦的優秀傳統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代表了中國絲織的最高成就。它用料考究,織造工細,圖案精美,錦紋絢麗多姿。人們對它的一個直觀感受便是:美如云霞。著名藝術家陳之佛先生當年曾由衷感嘆:“云錦是中國古代絲織工藝最后一座里程碑。”
南京是云錦的故鄉,南京云錦“始于元,而盛于明清”。南京云錦與其他錦緞的區別在于,除了表現在圖案花紋、色彩裝飾等方面的特色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大量用金。
江浙地區因其豐富的桑蠶資源、發達的文化經濟、便利的水陸交通以及卓越的能工巧匠而逐漸成長為全國絲織業的中心,并以善于織造高級錦緞而著名。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南京云錦應運而生,并日漸興盛。
在古代,南京云錦是專為帝王將相、王妃公主們做服飾的。認真研究分析它,可以解讀出帝王服飾體現了“王權神授”的觀念。
歷代帝王自命“真龍天子”受命于天,駕臨人世,統治眾生。神獸“龍”的形象,非帝王不準用,以示君臨天下,唯我獨尊。文武官員的服飾也由森嚴的等級差別,明代文武一般公職按官品等級不同,顏色花紋各有區別。大官紅袍、中等青,綠袍,小官檀或褐綠袍。花朵也分大小,小官無花紋。更明顯的區別標志是補子,文禽武獸,胸背各一,明代比清代的大些,約40厘米。常服用補子分別品級:公侯、駙馬、伯庸織麒麟、文官一品織仙鶴、二品織錦雞、三品織孔雀、四品織云雁、五品織白鷴、六品織鷺鷥、七品織鴻雁、八品織黃鸝、九品織鵪鶉、雜品織練鵲、鳳憲官皆用獬豸。武官一二品織獅子,三四品織虎豹,五品織熊罷,六七品織彪,八品織犀牛,九品織海馬。
“云錦地”舊事
清代的南京有一個專門機構叫神帛誥命堂。過去皇帝祭祀用的帛、皇帝任命官員的聘書圣旨,都由這個機構來做。帛流傳下來的不多,祭祀后就隨之燒掉了,但是圣旨保存了下來,散落于民間各處。
“按道理講,年代越晚,云錦技藝越成熟,人們總是不斷吸收前人的智慧再有所發展。但往往越強盛的國度,如康熙乾隆時期,人們的購買能力越強,文化也越豐富。很多云錦藏家都喜歡早清的龍的圖案,戲言晚清的龍像條蟲。”金文說。他還提及,歷史上不同時期的云錦特點也不盡相同。太平天國時期,民不聊生,起義軍過來后,南京織錦“舉家搬遷”,到杭州去了。十年過后,南京經歷了兩次大洗劫,雖然又恢復了云錦業,但質量卻大不如前。
生于云錦地的白局,形式上更像京津的相聲。它是南京地區民間的方言說唱,“成長于織錦機房”,隨著南京織錦業的發展變化而起落,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上世紀有名的香港電影《三笑》中的大部分曲調就出自南京白局。織錦是一項繁瑣的活兒,一臺織機要完成一件錦衣也要一年的時間。為了調劑單調的織錦生活,織錦工人們開始自娛自樂,唱一些小曲、方言調子,以傾吐心中的郁悶。后來織錦工人每唱一次稱作“擺一局”的白局,因南京味兒特足,很快贏得了廣大市民的青睞,有的便登上大雅之堂,有的走入澡堂、理發室、廚行、茶館等服務行業。南京白局常用曲牌主要有:《滿江紅》、《銀紐絲》、《穿心調》、《數板》、《梳妝臺》、《剪剪花》、《下河調》、《漢陽調》等。其中有段《織房苦》的小調這樣唱道:
這幾天機房不好做
我又被“坐板瘡”來磨
三萬六千頭的庫緞
一天撂上它幾十梭
“焦老機”的老板
天天還在催生活
……
傳承和出路
云錦的織造工藝極其復雜,至今仍無法用機器替代。織造時,需要提花工和織造工兩人在長5.6米、寬1.4米、高4米的大花樓木織機上默契配合。即使最熟練的夫妻檔,一天也只能生產5厘米左右的云錦。
非物質文化傳承和出路問題,是擺在金文面前的難題。即使面向當代,云錦還是只服務于小范圍的精英人群。
云錦分為“織金”、“庫錦”、“庫緞”及“妝花”四大品種,其中織金最為名貴,它是以將金箔切成金絲、再捻成的金線織就的。妝花則是云錦中制造工藝最為復雜的一種,是采用各色彩線絨緯管對織物圖案作局部盤織妝彩織成的;一件織物上能配織出幾十種顏色。妝花又可細分為妝花緞、妝花紗、妝花羅、妝花錦等品種,但是目前則只有妝花緞被繼承下來。
2007年,臺灣科技首富郭臺銘之女郭曉玲與曹斯杰身穿“云錦情侶裝”出席婚宴。“出閣富家女,云錦做嫁衣”,成為臺灣媒體報道的亮點。當時,新娘的云錦晚裝選料為米色纏枝織金妝花緞,纏枝蓮花富有平和美滿之蘊,新郎男裝云錦禮服選用云錦“元青地鴿子紋織金錦”為面料,金鴿子銜有橄欖代表著平和、幸福。
這兩件云錦嫁衣的制作者就是金文。云錦歷來以傳統的顏色和文化為主,金文在繼承傳統基礎上融合了西方元素,在技藝上做了創新,希望讓更多的年輕人接受它。
未來,云錦要實現傳承和發展,需要在許多方面創新。在金文的工作室內,云錦用料生產的文化用具最多,如禮品、裝飾、畫面等,服飾數量約占三分之一。
“云錦為衣裳”,一直是金文藏于心底的愿望。如同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他希望國內的年輕人也都穿上云錦制作的服飾,這是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體現。但目前來看,中國還沒有很好地在這一領域進行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