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頭10年是最讓人看不懂的10年,它以神秘的“911”事件開頭,又以一場令全世界經濟學家丟臉的金融危機結束。2010年會怎樣?是經濟平穩復蘇的一年還是繼續爆出地緣政治沖突或重大經濟金融事件?中國2009年在危機中的率先復蘇能否在新的一年中繼續保持強勁勢頭?龐大的信貸投入和雨后春筍般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以及全球矚目的房地產泡沫會不會衍生成所謂“中式次貸危機”?美國的孿生赤字經濟之弦到底能否突然繃斷?美歐日及以中印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在新一輪全球化中將會出現哪些方面的角色轉變?如此等等,這些問題現在恐怕誰也想不清楚。想不清楚怎么辦?我奉勸銀行界有學習和思考習慣的朋友,還是先找幾本書讀讀吧。在這里,我鄭重向各位推薦五本書:
1.美國學者羅伯特·L·海爾布多納著THE WORLDLY PHILOSOPHERS The Lives, Times, and Ideas of the Great Economic Thinks。這是一本經濟思想史書,記得是在2000年8月,我參加中央金融工委吳焰同志組織的一次為期22天的中青年金融專家赴新疆考察調研活動,考察團中有一人名馬文,在美國求學多年回國后在建行任職,他非常喜歡讀書,向我強烈推薦這本書,并說想把這本書翻譯出來推薦給中國讀者。我回北京后在他那里把這本書借來后一看,發現家里早已有了中譯本,是蔡受百馬建堂馬君潞根據本書第六版翻譯由商務印書館1994年出版的版本。把這消息告馬文后我開始認真閱讀中譯本,覺得這本書的確有意思。從2000年至現在已有9年多時間,這些年我出差時常常把這本書放在自己的書兜里,當作睡前的經常性讀物。這本書所寫的人物其實不多,只是從亞當·斯密一直寫到約瑟夫·熊彼特,但其文筆通俗流暢視角獨特。比如說關于馬克思,我在早年曾把能找到的馬克思傳記幾乎都通讀了一遍,但是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將馬克思當成普通人把馬克思學說當作各種學說中一個派別的評價類型。再比如凱恩斯,我早年讀過安徽大學藤茂桐先生的譯本《凱恩斯傳》,亦看過三聯書店2006年出版的近百萬字的版本《凱恩斯傳》,但這本書中僅用30多頁就把凱恩斯的“標新立異”說的清清楚楚,很帶有思想快餐的特色。在本輪金融危機中,世界上許多人不僅對華爾街失去信任而且對市場主導型的美式資本主義制度產生了懷疑,這其中是否在孕育著新的經濟思想革命?近60年的全球經濟金融衍化的歷史是否在呼喚一種更新的社會制度形式?有沒有所謂的“第三條道路”?我們回答不了這些問題但卻可以從亞當·斯密到熊彼特200多年思想探索的軌跡上尋找啟迪。
2.德裔美國學者貢德·弗蘭克著《白銀資本——全球化中的東方》(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1)。這是一本世界經濟史方面極具挑戰性的著作。弗蘭克通過大量翔實的史料力圖推翻全球化最初幾百年內已被包括馬克思在內的思想家視為定評的“歐洲中心論”,他認為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的最初幾百年,全球經濟的重心仍然在亞洲或者是中國,它在全球貿易和白銀流動中居于軸心地位。當年的貿易流程是:歐洲早期殖民者發現并開發了美洲,美洲所產的白銀幾乎全部流向歐洲,流向歐洲的白銀又大部分流向亞洲特別是中國。由于當時中國實行銀本位貨幣制度,從世界觀點看在金銀比價上的確存在相對銀價高估從而出現歐洲用白銀交換中國黃金的現象,但從當年的貿易構成上說,貨物貿易始終居于主導地位,因此,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實質是說明:在第一輪全球化中中國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順差國家,但令人遺憾的是:當年的白銀帝國中國并沒有發生工業革命,倒是那個拿不出多少產品與中國進行貿易的歐洲出現了工業革命,從而成為18、19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弗蘭克探討了工業革命的生成因素問題,他提出,是因為歐洲勞動力較中國緊缺因而客觀上存在對工業技術創新的社會需求,中國則因為勞動力充裕,社會中不存在出于節約勞力動機而改進技術的動力或壓力,這使得歐洲最終能在早期工業革命競爭中勝出。這種從人口角度解釋工業革命起因的觀點的確為世界經濟史學界提供了一個新視角,但他忽視了政治體制和文化教育方面中國同歐洲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他不知道,在封建宗法經濟居于統治地位的政治體制下、在直到1905年全中國最聰明的年輕人還在背誦只有1.5萬字的《論語》并把它作為科考取仕改變命運的唯一階梯的大文化教育背景下,工業革命是不可能孕育而生的。《白銀資本》內容涉及面很廣,思想啟迪會因人而異,但每個關心世界大事的人都不可不讀。
3.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06)。這本書可以和《白銀資本》結合起來讀。《白銀資本》講的是世界體系國際貿易、東方中心論與工業革命,《大國的興衰》講的則是最近500年的世界經濟變遷和軍事沖突,它的最大貢獻是揭示一個大國應當形成怎樣的戰略、體制和政策,才能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地位;在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世界霸主地位的轉換交接規律是什么。肯尼迪在書中通過大量的史料說明:一種能夠“說服別人跟進、效仿”的社會制度或文明,其優越性是不能以某些靜態指標來度量的,例如年產多少噸鋼、人均汽車擁有量、恩格爾系數的高低等等,關鍵要看在面對各種外界沖擊時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政治系統的長期穩定性、自我調整和自我改造的能力,以及知識更新制度創新的強度與頻率。本輪全球金融危機已經把中國推到了國際政治、經濟、金融的風口浪尖上,中國的經濟大國地位在全世界已無人質疑,很多學者和政治家甚至在不同程度上開始接受“中美共治”的提法,盡管溫家寶總理已明確表態反對這種提法,但發達世界中以美國為領袖、新興市場經濟體中又以中國實力最強影響力最大已毫無爭議。2010年,美歐日將出現緩慢的經濟復蘇,相較之下中國的GDP增速會達到9%以上,在這一年內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國第二大經濟體肯定會成為不爭的事實。盡管如此,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中國的軍事硬實力和文化教育等軟實力并沒有和中國的經濟金融實力出現同步增長。前不久中國社科院下屬某單位所做的“世界軍力報告”稱中國軍力排名世界第二,這一結論顯然十分離譜。中國奉行和諧外交政策無意稱霸地區和世界,但大國雄心卻不可少,軍事硬實力和文化教育軟實力這兩條軟肋需盡快加強,而且,我們的決策者和國家戰略研究者們應當研究近500年來世界霸主地位交接的規律性,從《大國的興衰》中可以看到,500年中所有向當時霸主挑戰的國家都以失敗告終,霸主地位無一例外是禪讓的結果。這或許對許多頭腦不清晰的國人會有所啟發。
4.保羅·薩繆爾森和威廉姆·巴耐特主編的《經濟學家之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這是一本財經類教師、科研人員和高學歷實務工作者都必須讀一讀的書。本書16篇采訪源自著名的《宏觀經濟動態》雜志主編威廉姆·巴耐特所策劃的一個雄心勃勃且長久持續的計劃,即該雜志每期只采訪一位重要經濟學家,堅持長期的、不受任何約束的對話。收錄到本書的訪談對象有瓦西里·里昂惕夫、大衛·卡斯、羅伯特·盧卡斯、亞諾什·科爾奈、弗蘭克·莫迪利安尼、米爾頓·弗里德曼、保羅·薩繆爾森、保羅·沃爾克等人。閱讀此書我們不僅可以了解這些最聰明人士對世界的看法、了解他的研究方向以及方向選擇時的歷史背景和個人動機、還可以了解經濟學科發展的軌跡和趨勢。實事求是地說,這本書屬陽春白雪類,只有那些在經濟學領域浸淫多年的人才能從這本書的每一篇談話中領略知識智慧洞察力方面的樂趣。順便說一句,我向那些工作特別忙沒有時間和耐心通讀全書的朋友特別推薦本書中的兩篇——第四章訪亞諾什·科爾奈和第八章訪保羅·沃爾克。
5.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三聯書店 2001)。這是1952年3、4月間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應何敬之邀所做的有關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5次演講的演講稿匯編成的一本小冊子。本來,錢穆先生想對演講稿做進一步補充修改使其成為一本有份量的中國政治制度史著作,但因為健康原因只是對演講稿做了簡單的潤色即于1955年于香港出版了。三聯書店2001年出版此書中文簡體本后到2007年已連續印刷了14次,由此可見此書受讀者歡迎的程度。本書只講了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但卻貫穿了漫漫兩千年的中國歷史。按錢先生的說法,政治通常分為兩個方面:一為人事,一為制度。因此,研究任何一個時代的政治制度,首先得精熟那個時代的人事;其次,任何制度都需要配套設計;再次,制度常為人事變動而變動;第四,任何制度的創立既有內在的需要也有外在的需要;第五,任何制度都有利有弊,所謂制度得失分析就是其利弊的比較;第六,制度既有時代性又有地域性;第七,研究歷史上某一制度的特殊性必須有寬廣的文化視野,這樣才能將某一時代的制度當成某一民族某一歷史時期的一種文化現象。有人可能會問,我們研究經濟學金融學的人為什么要花時間閱讀錢穆先生這本政治制度史小冊子呢?我覺得,中國改革開放已達30年,經濟上成就斐然,但政治體制改革落后于經濟體制改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并且,政經改革不協調勢必也會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全面復興的一個拖曳因素。哪個政治人物在哪個時期能夠對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作出有力的推動,這不得而知。我們每個關心國家大事的人可以先看看錢穆先生的這本小冊子,從漢唐宋明清五朝各種配套制度的利弊得失中總結出一些規律性的線索來,為國家的政經配套改革獻計獻策。
前不久,習近平同志提出要讓中國共產黨成為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我們的銀行在經受了全球金融危機洗禮后也要以嶄新的面貌迎接21世紀第二個10年的挑戰。我認為,使不重視學習、知識結構普遍偏低的中國銀行業轉變為知識更新快創新能力強的世界一流活躍銀行最根本的途徑就是提倡讀書善于學習善于思考,順便說一句,多讀讀每期的《銀行家》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