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案情
2008年7#12316;8月,某銀行分四次向某奶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某集團”)發放流動資金貸款1.5億元,期限為1年。2008年9月11日,某集團發布產品召回聲明,對2008年8月6日前生產的嬰幼兒奶粉全部召回。當晚,某電視臺新聞節目對某集團奶粉含有三聚氰胺事件進行了報道。鑒于該事件對某集團生產經營產生重大不利影響,為保全信貸資產,根據《流動資金借款合同》中有關貸款加速到期條款的約定,9月12日,某銀行電話通知某集團解除《流動資金借款合同》,提前收回貸款,并在當日上午通過特種轉賬傳票劃收貸款本息1.5億元。同日,某集團隨即接到了停產整頓通知書,全國各地因食用該集團嬰幼兒奶粉而患病的患兒家屬紛紛對某集團提起訴訟,企業驟然陷入困境。2008年11月,市商業銀行申請某集團破產,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受理。2009年5月,某集團破產管理人將某銀行訴至市中級人民法院,要求撤銷某集團對某銀行未到期借款提前清償行為,并要求某銀行返還某集團提前清償的1.5億元。
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某銀行與某集團簽訂的《流動資金借款合同》中雖有“借款人的信用等級、盈利水平、資產負債率、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不符合甲方(某集團)信用貸款條件,或者其生產經營和財務狀況發生重大變化,對貸款安全造成重大不利影響,貸款行有權宣布貸款提前到期,停止發放尚未發放的貸款,并要求借款人提前償還已發放的部分或全部貸款”等約定,但某集團進入破產程序后,根據特別法優于普通法的原則,應優先適用《企業破產法》規定,借款合同的約定不能對抗《企業破產法》的規定。某集團發布產品召回聲明時,其仍有足額資金可支付借款本息,生產經營和財務狀況尚未發生重大變化,不符合約定的合同提前到期的條件。某銀行劃收借款本息時并不存在某集團已發生歇業、停業整頓情況,不存在合同應依法解除的情形,某銀行在合同未到期的情況下劃收借款本息沒有依據。據此,2009年7月,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撤銷某銀行劃收某集團未到期借款行為,某銀行立即返還所劃收款項1.5億元。
某銀行不服,向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本案爭議的焦點主要是某銀行在合同約定的期限到期前扣收某集團存款用于歸還借款及利息是否違反《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一條第(四)項的規定。某集團于2008年9月12日晚被政府勒令停業整頓,但某銀行于當日上午即以某集團出現合同約定的“發生停業整頓”、“生產經營和財務狀況發生重大變化”情形,從某集團存款賬戶劃收借款本息1.5億元。雖然《流動資金借款合同》約定了某銀行提前解除合同條款,但債務人進入破產還債程序時,借款合同中的意思就與《企業破產法》中禁止一定期限內個別清償債務、提前清償債務的規定相違背,某銀行提前收貸仍然等同于某集團提前清償,違反了《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一條第(四)項的規定,破壞了應當由破產程序對破產財產向全部債權人進行統一分配的程序。據此,省高級人民法院裁定駁回某銀行的上訴請求,維持原判。
焦點問題分析
本案的爭議問題有兩個,一是某銀行宣布貸款提前到期,扣收某集團存款是否合法,二是某銀行扣收某集團存款行為是否與《企業破產法》有關規定相矛盾。具體從以下幾點分析:
《流動資金借款合同》約定的貸款加速到期條款是否合法有效
約定貸款加速到期條款是商業銀行信貸業務中的普遍做法,其目的在于當借款人出現經營危機時能夠及時有效地保護銀行債權。某銀行與某集團所簽訂的《流動資金借款合同》中貸款加速到期條款有兩條:一是約定當某集團發生歇業、解散、停業整頓、被吊銷營業執照或被撤銷時,某銀行有權解除合同并要求其提前歸還貸款本息、賠償損失。二是約定某集團的信用等級、盈利水平、資產負債率、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不符合銀行的信用貸款條件,或者其生產經營和財務狀況發生重大變化,對貸款安全造成重大不利影響時,銀行有權宣布貸款提前到期、停止發放尚未發放的貸款,并要求其提前償還已發放的貸款。這兩條關于貸款加速到期條款是某銀行和某集團的真實意思表示,并不違反法律及行政法規的任何規定,合法有效。
《流動資金借款合同》中約定的合同解除條件是否已經成就
某集團嬰幼兒奶粉含有三聚氰胺事件已引起全國乃至世界輿論的高度關注,大量產品被封存退貨,患兒家屬紛紛要求索賠,表明其產品質量存在嚴重問題。此時,某集團的生產經營已經發生重大變化,產品銷售所產生的現金流入即將枯竭,財務狀況面臨惡化乃至崩潰的局面,對某銀行貸款安全造成了重大不利影響。某銀行扣收某集團款項后,當天該集團即被政府勒令停產、停業,進一步證實某集團的生產經營發生重大變化,信用等級急劇下降。此時,借款合同所約定的合同解除條件已經成就,某銀行應該有權行使約定解除權。
某銀行扣收某集團存款行為是否屬于依法行使抵銷權
《合同法》第九十九條規定:“當事人互負到期債務,該債務的標的物種類、品質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將自己的債務與對方的債務抵銷。”某集團與某銀行存在存款合同關系,在存款合同關系中,某銀行對某集團負有即期債務。同時,某集團與某銀行還存在借款合同關系,在借款合同關系中,某銀行是債權人。在某銀行依法宣布貸款提前到期后,某銀行與某集團即具備了互負到期債務的條件。因雙方債權債務均為金錢之債,任何一方均可主張抵銷。因此,某銀行扣收某集團存款償還貸款的行為性質應屬于依法行使抵銷權。
某銀行扣收某集團存款行為是否違反《企業破產法》有關規定
關于企業的提前清償債務行為,《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一條第四項、第三十二條均作出了限制性規定。第三十一條是關于可撤銷的破產欺詐行為的規定,其內容為“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一年內,涉及債務人財產的下列行為,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8943;#8943;(四)對未到期的債務提前清償的#8943;#8943;”。第三十二條是關于可撤銷的個別清償行為的規定,其內容為“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六個月內,債務人有本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仍對個別債權人進行清償的,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這兩條規定對于公平分配債務人財產、保障全體債權人利益、順利進行破產清算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適用上述規定有兩個明確前提,一是債務未到清償期,二是由債務人主動清償,債權人被動接受。本案中,某銀行宣布貸款提前到期,依法行使了合同解除權,某集團所負債務即變更為到期債務;某集團未主動清償到期債務,某銀行主動扣收了其存款。因此,本案并不具備適用上述《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一條第四項、第三十二條的兩個前提條件。
同時,《企業破產法》第四十條規定:“債權人在破產申請受理前對債務人負有債務的,可以向管理人主張抵銷。”該條是關于破產抵銷權的規定。所謂破產抵銷權,是指破產債權人在破產宣告前對破產企業負有債務的,無論債的種類和到期時間,可于清算分配前以破產債權抵銷其所負債務的權利。破產抵銷權具有擔保債權收回的作用,很多國家的破產法均明確規定了破產抵銷權。根據《企業破產法》第四十條的規定,即使是在破產申請受理后,債權人在破產申請受理前對債務人負有債務的,可以在破產程序中向管理人主張抵銷。根據“舉重以明輕,舉輕以明重”的《民法》當然解釋方法,債權人在破產程序中都可以向破產管理人主張抵銷,那么在破產受理前向破產前的企業主張抵銷更應不成問題,這種做法也是《企業破產法》第四十條的規定的應有之意。因此,某銀行扣收某集團存款行為是符合《企業破產法》第四十條規定的。
啟示
在本案應訴過程中,盡管某銀行高度重視,通過采取組織召開專家論證會、加強與有關媒體溝通等方式積極闡述合理主張及抗辯理由,力爭取得一審與二審法院的理解與支持,但最后仍以敗訴而終,這起案例應引起商業銀行高度關注。
注重貸款精細化管理,依法及時行使合同解除權
合同解除權屬于形成權,形成權是指權利人依自己的行為,使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發生變動的權利,例如撤銷權、解除權、追認權等,形成權自意思表示到達對方時生效。本案中,某銀行在某集團出現重大經營危機后,依法行使了合同解除權,及時收回了貸款,屬于維護金融債權安全的典范。但是,根據《合同法》規定,解除權人行使合同解除權,應當通知對方,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起合同解除。某銀行在行使合同解除權過程中,采取了電話通知對方財務人員的方式,未保留相關證據,導致發生糾紛時無法證明已通知對方。因此,商業銀行在清收貸款過程中,既要做到依法及時清收,又要注重精細化管理,通過公證、見證、錄音、錄像等證據保全措施保留依法清收的證據,避免發生糾紛時因舉證不能而面臨敗訴風險。
慎重適用貸款加速到期條款,避免產生法律風險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借款合同文本均設定了貸款加速到期條款,以確保在借款人的生產經營條件、財務狀況發生重大變化,不符合當初貸款條件時可以及時保全債權。因適用貸款加速到期條款往往涉及借款人的重大利益,借款人可能會千方百計阻撓商業銀行適用這一條款。因此,在適用貸款加速到期條款、宣布貸款提前到期時,應當遵循審慎行事原則,避免產生法律風險:一是要加強對借款人的監測,包括對借款人經營和財務數據的監測,以及對其他可能影響借款人持續經營能力、社會形象等事件的監測,以準確掌握借款人有關信息,為商業銀行決策提供及時、準確的依據。二是要合理判斷,并非所有的企業危機事件都會對貸款安全造成不利影響,企業發生危機事件時要充分深入地論證危機事件是否符合合同條款約定的解除合同情形,合同解除條件是否已經成就,避免判斷失當給商業銀行經營和形象帶來負面影響。
依法行使抵銷權,避免違反《企業破產法》
商業銀行在行使抵銷權時應仔細調查有關事實,謹慎適用涉及抵銷權的法律規定,并注意是否存在商業銀行的債權超過訴訟時效、客戶的債權是否專屬于客戶自身的債權以及行使抵銷權的對象是否適格等情形。對于法律明確規定禁止行使抵銷權的情形,不得行使抵銷權。在行使破產抵銷權時,要嚴格遵守《企業破產法》第四十條關于破產抵銷權的規定,如存在破產申請受理后取得他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已知債務人有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或者破產申請事實而對債務人負擔債務或取得債權等情形,則不應行使破產抵銷權;如破產管理人對商業銀行行使抵銷權提出異議,應通過訴訟等合法途徑解決,避免行使抵銷行為被法院宣告無效。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法律事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