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插花、風箏,這些古老的民間藝術里,是否有你難忘的回憶?
假期怎么過?滑雪、K歌、打保齡、或者……如今,人們的生活娛樂方式日漸豐富起來,大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趨勢。正因如此,很多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突出代表性的手工技藝卻面臨著后繼無人等問題。那些被稱作歷史文化“活化石”的非物質遺產悄無聲息地遠離了我們的生活。
2006年,有“文化之海,藝術之淀”之稱的海淀區,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開始對民族文化記憶的尋覓。2006年和2008年開展了兩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相繼出版的《北京市非遺普查匯編(海淀卷1)》和《北京市非遺普查匯編(海淀卷2)》,詳細記錄了普查成果。在此基礎上,通過專家評審,確定了兩批海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51項,其中2007年確定了第一批區級名錄15項,2009年確定了第二批區級名錄36項,在這51項中,先后有27個項目被列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有三項已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面塑、插花、風箏,這些古老的民間藝術里,是否有你難忘的回憶?
面人郎面塑
面塑,俗稱為面人、江米人,它的歷史可追溯到民間逢年過節用面粉捏“月糕”、“面魚”等風俗盛行的時期。北京面塑藝術經過幾代民間藝人的傳承發展,吸收其它藝術之精華,廣采眾長并不斷探索,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面塑藝術派別,“面人郎”就是其中的一個流派。
“面人郎”名叫郎紹安,生于上個世紀初,是北京的滿族人。他的師傅是著名的“面人大王”趙闊明。郎紹安在舊社會耍手藝30多年,他的面塑作品題材廣泛:有反映三百六十行和各種民俗的作品,如:“剃頭的”、“耍猴兒的”、“逛廟會的”等。他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練就了眼明手快,看得準,拿得穩,造型準確,形象逼真,裝飾簡潔的捏塑手法。
1957年,郎紹安之女郎志麗,隨父學習面塑,繼承發展了面人郎面塑藝術,并有大量作品在國內外工藝美術品展覽創作比賽中獲獎,被國內外博物館收藏。一位美籍華人用這樣的詩句贊美她:郎家世代藝專精,志在傳世巧天工,麗質慧心似水仙,手中自有像萬千,巧藝真傳聲名揚。后來,相繼出現郎志英、郎志祥、郎志慧、郎志春、王興山、張寶琳等面人郎的傳承人,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面人郎面塑藝術集美術、雕塑、服飾、化妝及造型藝術為一體,每創作一件作品就需付出藝人的智慧與心血,因此,它有較強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并在老北京的民俗民情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參考和研究價值。
傳統插花
中國傳統插花藝術萌芽于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它經過了漢代的初始期、南北朝的發展階段、隋唐的興盛期、宋代的極盛期、元明的成熟期、清后期的衰落期等各個階段發展至今。
中國傳統插花按創作人群分為民間插花、寺觀插花、宮廷插花、文人插花等四大類型,主要容器為瓶、盤、碗、籃、缸、筒等六大類,由花材、容器、花插、幾架和墊板、配件等構成。主要流程為構思、構圖、花材與容器的選擇、花材修剪、固定、調整、陳設、賞析。其間包涵豐富的文化內涵、系統的插花理論、精湛的插花技藝與獨特的賞花方式。
中國傳統插花藝術在形成過程中,受儒、釋、道等哲學思想及中國繪畫、文學、造園、民俗等的影響,形成了崇尚自然、富于詩情畫意、擅長線條造型、多用不對稱式構圖形式等獨特的風格與特征,是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藝術形式。
中國是東方式插花藝術的起源國,自隋唐時期始,中國傳統插花傳入日本,對日本花道的發展影響巨大。而其追求線條美、崇尚自然、注重意境美的創設、簡約環保的創作技法等,對近現代西方插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清末以后中國傳統插花衰微停滯,改革開放后,插花藝術得到快速的恢復與發展,但中國傳統插花仍然鮮為人知,目前主要由北京插花藝術研究會代表人物王蓮英、秦魁杰等少數人傳承、發展著這項技藝,并培養了一批接班人。
風箏哈制作技藝
哈氏風箏起源于清朝末年,至今已有160多年的歷史。哈氏家族祖籍是河北省河澗縣鴿子洼村,祖輩考中武狀元進京。后來哈氏家道中落,為養家糊口,在北京琉璃廠開了兩間鋪面專賣風箏。《琉璃廠小志》曾記載:“哈記風箏在琉璃廠中間路北仁威觀。按:近數十年,以哈記制售之風箏為最著?!?/p>
第一代創始人哈國梁,他長期積累風箏制作的經驗并在琉璃廠開店,為哈氏風箏工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二代傳人哈長英,他曾帶領全家最多時的33口人以制售風箏為生。1915年他的四件風箏作品獲美國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的銀質獎。第三代傳人哈魁明,風箏制作技藝嫻熟全面。1969年他撰寫了十幾萬字的哈氏風箏工藝的技藝資料,1986年5月與其兒子哈亦琦合著《中國哈氏風箏》一書,并在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第四代傳人哈亦琦,10歲隨父學習風箏技藝,全面掌握了哈氏風箏的 “扎”、“糊”、“繪”、“放”技藝。他曾有大量作品在國際風箏比賽中獲獎,并被國內外國家博物館、國家元首收藏。
哈氏風箏工藝用料講究、造型比例適中、交接嚴謹、美觀大方、構圖豐滿,繁而不失整,簡而不失豐富。它的構圖色澤明快、穩重大方,色彩對比強烈。它具備吃大風,起飛快,高而穩的特點。但由于家庭作坊式的制作方式,它很難形成較大的規模。
放風箏能強身健體、陶冶情操,營造和諧的文化空間,風箏也是精美的藝術品,并具有一定的歷史收藏、學術研究價值。
歷史推著我們前行,時間像過山車一樣,呼嘯而過,留下隱隱風聲。希望那些凝聚著中華民族藝術性和思想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系統地梳理與傳承。它們不該只是我們用來懷念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