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臍皮薄凹陷,無皮下脂肪組織,皮膚直接與筋膜、腹膜相連,很容易受寒邪侵襲,但同時也便于溫養,歷來就是養生的要穴。人的身體結構與黃金分割律有著令人驚嘆的密切關系,人的肚臍不僅是身體高度的“黃金點”,而且也是自我保健的“黃金點”。肚臍的形狀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
圓形:肚臍圓圓的,下半部豐厚而朝上,這是男子中最好的一種。這種肚臍表明血壓正常,肝、腸和胃等內臟健康,精力充沛。
滿月形:看樣子結實、豐滿,下腹有彈性,這是女子中最好的一種。這種肚臍表明身心健康,卵巢機能良好。
向上形:肚臍向上延長幾乎成為三角形的人,多半胃、膽囊和胰臟的情況不佳,要多注意。
向下形:形狀與向上形相反。這種肚臍表明患有胃下垂、便秘等病,也要注意慢性腸胃病及婦科疾病。
偏右形:易患肝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病。
偏左形:腸胃不佳,應注意便秘、直腸黏膜內脫垂等癥。
淺小形:有這種形狀肚臍的人,不論男女身體都較虛,激素分泌不正常,經常會感到渾身無力。
從中醫角度來講,臍乃“神闕”穴,是經絡的總樞、經氣的匯海,內聯十二經脈、五臟六腑,外通五官九竅和皮肉筋骨。由于該穴部位特殊,敷貼藥物容易透達臟腑經絡,既可補虛、瀉實,又可以調整神經系統功能,增強免疫能力,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就現代醫學而言,臍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是腹壁的最后閉合處,和其他部位皮膚比較,具有表皮角質層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的特點,所以藥物易于穿透,易于彌散。臍下兩側有腹壁下動脈和靜脈,布有豐富的血管網,易于藥物迅速吸收。有一種對肚臍很實用的保健方法。每晚睡前空腹,將雙手搓熱,掌心左下右上疊放貼于肚臍處,逆時針做小幅度的揉轉,每次20圈~30圈,可起到溫養“神闕”穴的作用。
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灸“神闕”穴可以增加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并預防中風、癌癥等病。
“神闕”穴是全身361個穴位中唯一看得見、摸得著的穴位,很容易找到。其中用艾條灸肚臍,是日常一種實用性很強的保健治療方法。我們可以把艾條(中藥店有售)的一端點燃,放在距離肚臍處皮膚2厘米~3厘米處懸灸,持續時間為10~15分鐘。因為艾條本身就有溫通經脈、理氣祛寒的作用,用它灸“神闕”穴,可發揮刺激穴位和燃艾溫熱刺激的雙重作用。但高血壓患者或容易上火生瘡、饑餓狀態的人,以及飯后兩小時內最好不要灸。
灸“神闕”穴的時候,如果不注意可能會燙傷局部皮膚,所以我們還可以用熱水袋熱敷來代替艾灸。但水溫不宜太高,感覺溫熱舒適即可。熱敷期間若熱水袋溫度降低就應立即更換。
一般說來,敷臍治療慢性病宜四天換藥一次,如臍部感染或過敏,應即刻停藥。對于急救病人應在敷藥時加熱,以促進吸收。至于危急重癥病人,在不能口服給藥的情況下,敷臍治之,往往能屢起沉疴。小小肚臍在醫療方面竟如此神通,讓人刮目相看。親愛的讀者,我想你一定想充分發揮人體“黃金點”——肚臍在醫療保健上的神奇作用吧!
治療小兒腹瀉:取黃連、吳茱萸、木香各2克,肉桂、蒼術各3克,共研細末,用食醋調勻后敷臍,外用膠布或膏藥固定,按摩片刻。或用丁香、吳茱萸、白胡椒、干姜適量,研末后用凡士林調勻外敷臍部。
治療小兒厭食、腹脹:取大黃、檳榔、白蔻仁、麥芽、神曲、山楂、良姜、陳皮適量,研末,用凡士林調敷臍部,外以膠布固定。
治療小兒遺尿:取麻黃6克,益智仁、肉桂各3克,研末以醋調勻敷臍部(每次用藥約3克),效佳。
治療高血壓:用膽汁制吳茱萸500克、龍膽草醇取物6克、硫黃50克、醋制白礬100克、朱砂50克、環戊甲噻嗪75克,混合研成細面,敷肚臍,每周換藥一次,療效滿意。
治療心絞痛:可取硝酸甘油2~3片,用水潮解敷臍,可收到捷效。
治療肝硬化腹水:可用皮硝60克、肉桂粉6克,和勻敷臍部,對減少腹水有一定效果。
此外,各種急性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熱,可用黃連粉、牛黃粉調濕敷臍,有較好的退熱效果。還有用中藥五倍子粉和溫開水調濕敷臍,治療各種陰虛引起的盜汗癥,功效顯著。女子痛經用“暖臍膏”貼臍,消化不良、腹脹用厚樸、積殼等量研末敷臍,也都有一定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