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終于有了一絲變化。
事情的轉折源自長期冷淡孤立他之后的一次“虛情假意”的表揚。那天上課,皓揚起他那張一貫皺著眉、撅著嘴的臉,舉手報告:“老師,我不舒服。”痛苦狀十足。我厭煩地看了他一眼:“哦,那好啊,反正你也不喜歡學習,打電話讓家長來接走吧!”
沒錯,你一定從這些話聽出了我的冷漠。對學生沒有關心,沒有同情,沒有撫慰,語氣堅硬如鐵,感情淡漠如陌生人,甚至還夾雜著冷嘲熱諷。可是假如你由此判斷我就是這樣一個缺乏人情味的老師,那絕對是樁冤假錯案。起碼,對待其他的孩子,我的耐心還算夠用,寬嚴適度的道理也是懂得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應?真的是對皓失望到了極點。
一年級新生入學時,這個男孩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引起我和搭檔的注意,直到“午休事件”的發生。一個下午,皓的父母氣勢洶洶找到學校,要找前天在他兒子午休室值班的老師評理,說他兒子被罰到床底下睡覺,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竟然有這樣的事?我們不敢怠慢,立即找學生了解情況。然而,多方求證的結果卻是皓回家撒了謊,目的只是為了報復老師對他影響別人午休的口頭批評。這莫須有的罪名讓值班老師大感冤枉,而他父母卻依舊不依不饒,堅信自己的孩子,揚言要繼續向上級反映,要告教育局,要登報紙云云……事件最終不了了之,而皓的這個家庭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者的艱難,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家長的誤解,這種委屈和壓力時常帶給教師一種心理上的轉變。此時,我已經有了不祥的預感,這個叫皓的孩子一定是個非常棘手的教育對象。
果然,皓的問題逐漸顯山露水。這孩子很不合群,左鄰右舍鮮有人能與他和平共處。他還喜歡告別人的狀,但從不找自身的問題。他頭腦靈活,卻只用來強詞奪理,甚至“栽贓陷害”。課堂上少有學習的欲望,無論聽講還是寫作業,均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但是如果他想發表什么高見了,不論別人聽不聽,都要盡情說完為止,極端自我。我本想先禮后兵,結果幾十個回合之后,我修煉的那點耐心逐漸被他打擊得丟盔棄甲,最后蕩然無存。他最終還是成了我最頭疼的學生。班里的孩子們也都不喜歡他,我能夠看出他在這個集體中的孤立無援。同時也想象他的父母到底營造了怎樣的一種家庭教育氛圍,這孩子的自私冷漠懶惰懈怠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如何形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是他們呵護孩子的方式出了問題吧,從上次的午休事件就能看出來。處理問題缺乏理智,偏聽偏信,而且不注意在孩子面前樹立老師的威信,做事缺乏科學的方法,無形之中給了孩子一些錯誤的引導。
也許,我的態度從那時開始已經不由自主地發生了質變吧。畢業10年,形形色色的家長和學生都見過不少,被別人誤解的時候也有,同事們一次次的前車之鑒也時不時地警醒著我。對于這種孩子和家庭,很多老師最終形成的態度是不聞不問,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是的,媒體近幾年不間斷地對一些教育事件作負面報道,似乎想論證教育者的是是非非,而這卻讓當下的教育更陷入一個怪圈。家長、社會對教育的期望更高,而教師在教育學生時卻更加畏首畏尾,生怕一個不留神,就被扣上了“惡師”的罵名。想想問題孩子的教育多少年來一直是個老大難,即便是懷揣著十八般武藝,輪番上場,到最后真正取得成效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何必要為難自己呢?
記得今年教育主管部門出臺的一個法規曾經在網上引起熱議——班主任有批評學生的權利。試問,哪個教師不須要教育學生呢?不批評學生的教師那還算個合格負責的教師嗎?更何況,誰都應該明白,對于一些頑固不化的孩子,即便是老師經常進行批評教育,也未必會改變些什么,更何況連這點微小的權利都只成了班主任的特權?但是,畢竟沒有一個老師愿意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不求上進,能拽一把是一把吧。
本來想用誠信教育一點點對皓進行管束,能和他協商解決的問題也絕不尋求家長的幫助。可是這孩子經常出爾反爾,我的一切招數都不起作用。沒法,只能找家長談話溝通。怎么說,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孩子產生問題的一大原因。可是他的父母經常在聽完兒子的問題后怒發沖冠,一言不發地把我們和孩子晾在教室就走了,大有一人做事一人當的意思。遇到心情好的時候,他們就完全以孩子為中心,只要答應認真學習,什么“喪權辱國”的條約都可以簽,一切看孩子臉色行事。可以想象,皓在一次次交鋒中早已看清了我們這些人的本事,越發我行我素。我感覺要在他父母的配合下教育好這個孩子,基本上沒有可能。而且從一定程度上說,皓如今的表現就是他們縱容的結果。我沒有那股子改變他父母的雄心壯志,原本想轉變皓的一絲愿望就這樣在一次次碰壁后逐漸擱淺了。
皓是個聰明又敏感的孩子,他非常清楚自己在老師和同學心目中的地位,所以總想努力制造事端引起別人的注意。要么語不驚人死不休,要么尋找一切借口攻擊別人。可惜,我們已對他的這些行為心如止水,因為早已失去了幫助他的信心。確切地說,面對大班額的教學現狀,承擔著日益繁重的教學任務,老師們沒有那么多精力也不愿再花那么多心思去轉變他。為了避免無謂的生氣,我和搭檔約好對他進行冷處理,不寫作業不催促,不聽講也不再提醒,不表揚不批評,也不找家長,靜觀其變。
后來直到這件事情的發生。皓當天被接走后,第二天如往常一樣來上學。我心里很不屑于他這種逃學的手段,沒有問候他。然而,我意外地接到一條短信:
劉老師,小皓昨晚胃疼,給他吃了藥后本想讓他接著上床休息,沒想到孩子堅持要寫完作業才睡,請你表揚表揚他吧!謝謝您啦!
發信人是皓的媽媽。求老師表揚自己的孩子,我不知道她的內心要經歷怎樣的掙扎。可我知道她對于兒子現狀的無奈,好多次聽我們數落孩子的罪狀時,她都顯得束手無策、一臉茫然。但畢竟是自己的兒子,哪怕有一絲希望也想試上一試。我忽然間體會到了這對父母的苦衷。3年幼兒園學習生活,他們不可能沒有發現孩子的問題,開學之初的“鬧”或許正是因為怕兒子的“怪”招致老師同學的排擠吧,高調渲染只是想給孩子撐一下腰,為他先爭上一口氣,只是沒想到起了反作用。
既然家長開了口,還有什么理由拒絕呢?雖然我并不認為帶病學習值得倡導。無論怎樣,我們應該引領孩子過一種健康快樂的學習生活,不是嗎?所以,我的表揚絕對缺乏誠意。
沒有想到,正是這份言不由衷,無心插柳,皓居然開始乖了一點。作業依然寫不完,可是愿意動幾筆了;在座位上依然坐不住,可是開始對老師的注視有反應了;看我的眼神雖不是充滿感激,但敵意慢慢消失了……
我當然不會天真地認為這孩子的問題就能從此一馬平川,步步好轉。反反復復是絕對的,他面前的路肯定是曲折坎坷的,但我終于明白,冷漠一定不是處理問題的最佳方式。只要孩子身上還有一點微光,放棄的念頭,就絕不能輕易產生。
(作者單位:山東省膠州市實驗小學)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