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利用河南省第二次普查獲得的數據,通過對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地區分布及從業特點研究,發現河南瘩農村勞動力轉移出現了一些與以往不同的特點:省外轉移有下降的趨勢、以東部為主的轉移有所減弱、“離土離鄉”模式有所改變等,這些新特點的出現一方面反應了社會的發展、進步,另一方面也隨之出現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政府在政策層面上做出相應的調整。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 勞動力轉移
一、河南農村勞動力現狀
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資料顯示,2006年末,河南省農村勞動力達46046823人。其中。男性勞動力和女性勞動力各約2300萬人,女性勞動力略高于男性勞動力,占50.1%,高于全國水平近1個百分點。
從年齡結構看,20歲以下年齡段為7337154人,占河南省農村勞動力的15.93%;21-30歲年齡段為8165763人,占17.73%31-40歲年齡段為10983853人,占28.85%;41-50歲年齡段為9144378人,占19.86%:51-60歲年齡段為7520701人,占16.33%,61歲以上年齡段為2894974萬人,占6.3%。與全國相比,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較為年輕,尤其是20歲以下的勞動力比例高于全國近3個百分點。
從受教育程度看。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數最多,達27829525人,占勞動力資源總量的60.44%小學文化程度的為10364858人,占22.5%:高中文化程度的為4943244人,占10.74%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為509824人,僅占勞動力資源總量的1.11%:在河南省農村勞動力中仍有5.21%的文盲,人數為2399372人。與全國水平相比。河南省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呈現“紡錘”形狀,即中間大,兩頭小,初中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比例高于全國近11個百分點,文盲比例低于全國約1.6個百分點,高素質人才——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低于全國約0.1個百分點。
二、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出現的新特點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以省外轉移為主。但有下降的趨勢
農村勞動力轉移以跨省地域性轉移為主。但是,隨著近年河南省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選擇了在省內打工創業。2007年,河南省內農村勞動轉移就業新增119萬人,首次高于省外轉移就業增量10萬人。
從省內外轉移比例來看,省內轉移的勢頭也要好于省外轉移。2004年。省外轉移的勞動力在全省勞動力轉移總數中所占比重為59.38%,2005年這一比例急劇上升到64.2%,但這一勢頭僅維持1年,從2006年起,這一比例便呈持續下降趨勢,2006年為62.5%,2007年更是下降為60.8%。較之2005年共下降3.4個百分點。
(二)農村勞動力省外轉移以東部為主,但轉移力度有所減弱
市場需求導向決定農村勞動力流向。近年來,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電東輸、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重大項目的相繼開工建設,東部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因此。中西部地區對農村勞動力形成巨大需求,這引導著河南農村勞動力的流向。
2004年以來,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地區分布出現了一些微妙變化。2005年河南省轉移到東部的勞動力占省外勞動力總數的比重從2004年的64.42%降為57.82%,往中部轉移的勞動力占省外勞動力總數的比重則從2004年的21.6%增加為25.7%,增加了4.1個百分點,在此后的2年間這一比例基本上保持不變。這說明,河南省農村勞動力“孔雀東南飛”的現象暫時得到了一定改觀,轉移趨于理性化、合理化。
(三)農村勞動力“離土離鄉”模式有所改變
從河南省以往的數據來看,農村勞動力經歷了“離土不離鄉”和“離土離鄉”兩個階段。但是,近年的實際情況表明。“離土離鄉”的模式受到了挑戰,縣內轉移的勞動力大幅增加。尤其在2006年,縣內轉移勞動力達到3571641人,較2005年增加906516人。增加幅度達到34%。盡管2007年這一幅度有所下降,但依然達到22.26%,實際轉移人數較2006年增加795058人。達到4366699人。
近年來,國家扶持農業的新政策不斷出臺,糧食補貼、糧種補貼、大型農機具購置補貼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實,使土地增收幅度較大,農民從農業中看到了希望,采取了“離土不離鄉”的轉移模式。此外,這一模式的轉變與河南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特別是注重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政策有關,這為轉移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廣闊平臺。
(四)外出勞動力以自發擇業為主的態勢正在逐漸改變
一直以來,河南農村勞動力轉移都是以自發擇業為主,但隨著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以及農村勞動力要素市場的完善,各級政府,特別是經濟相對落后的輸出地政府對組織勞動力轉移越來越重視,農村勞動力輸出正在走出無序、自發轉移的困境,形成合理、良性的轉移。
從轉移的絕對數來看,有組織的轉移從2004年的5105035人增加到2007年的8326580人,增加人數為3221545人。增加幅度為63.11%,同期,自發轉移的增加人數僅為2464171人,增加幅度為26.81%;從兩者所占轉移勞動力人數比例來看,2004年,河南省的農村勞動力有組織轉移僅占當年轉移人數的36.18%,2007年,這一比例急劇上升為42.17%。
(五)轉移勞動力從事第三產業的人數呈加速發展態勢
調查資料顯示,2004—2007年間。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仍以第二產業為主,但是從事第三產業的勞動力人數增加迅速,至2007年底,與轉移到第二產業的勞動力已相差不多。
(六)技能培訓在勞動力轉移中的作用日益增大
技能培訓在農村勞動力轉移中的作用日益加大。2004年以來,河南轉移勞動力中經過引導性培訓和技能型培訓的人數大幅上漲,兩者合計從2004年的5926340人增加到2007年的11023459人,增加的幅度為86%。相對來看,2004年,經過技能培訓的勞動力比例為42%,而其中技能性培訓的勞動力比例更低,僅為12.79%;2007年,這一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經過技能訓的勞動力比例上升為55.82%,而其中技能性培訓的勞動力比例急劇上升為23.5%,占到了1/4強。
三、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盲目性依然存在,并有可能產生“逆轉移”現象
河南省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著盲目性,這表現在:一是勞動供求信息不暢;二是部分地區缺乏合理引導:三是無法可依現象仍然存在。
(二)通過政府及中介機構組織、培訓輸出的勞動力比重依然不夠,農民工專業技能偏低、工作難找
隨著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認識提高和“陽光工程”等項目實施,通過政府及中介機構組織、培訓輸出的勞動力數量迅速增加。占據半壁江山。但總體看,這類農民工的比重主要分布在少數較為發達的城市,一些貧困城市依然達不到要求。
(三)政府培訓補貼標準偏低。個人負擔培訓成本和部分地區外出手續費用、信息成本偏高
盡管河南培訓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無論是規模、結構還是質量都還遠遠不能滿足農民工的就業需要。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補貼標準偏低,部分農民無力承擔培訓及相關費用,參加培訓受到限制、積極性不高。
(四)轉移勞動力的文化程度仍不能滿足高素質勞動力需求
由于缺少文化。不懂技術,沒有特長,加大了農民進城就業的風險,有些農民即使進城了也找不到工作,還要倒貼往返路費,使得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就業空間狹小,只能選擇從事一些簡單的體力勞動,造成這些崗位就業競爭激烈,工資水平低下。
(五)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制約了農村勞動力向工業部門和城市的轉移
近年來,農村工業對勞動力的吸收呈現出緩慢增長的趨勢,城市工業和農村工業將隨著增長方式的轉變,資金密集和技術密集程度的提高,整個工業部門吸收勞動力的能力下降。不利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就業。
四、河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思路及途徑
(一)堅持城鄉統籌“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
從河南省情出發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必須堅持城鄉統籌“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這就要求一部分農民進城務工。一部分農民就地轉移。
(二)積極發展效益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
積極發展效益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是實現農村勞動力向農業內部轉移的有效途徑之一。可為農業產前、產后服務部門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并有利于防止已轉移農村勞動力回流。
(三)加快城鎮化步伐,拓展農村勞動力轉移新空間
(四)出臺相關惠農便農政策,加大投入,實現農民工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絕大多數農民工素質比較低,政府應該加大投入,正確引導,緊扣市場進行培訓,實現農民工素質的全面提高,從而提高勞動力成本,促進農民工充分就業。
(五)參與國際競爭,開拓國際勞務市場
河南省勞動力供大于求和就業壓力大是長期問題,除開拓國內市場以及通過輸出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創造就業機會外,直接向海外輸出勞務也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一條途徑。
(六)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組織化程度
(七)充分發揮農村基層組織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中的重要作用
經過河南省上下多年努力,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向著合理化、有序化的方向發展,并且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有些可以通過河南自身努力加以解決,而有些屬于全國的共同問題,必須依靠國家的力量來統籌協調。例如,城鄉一體化勞動力市場的健全和完善,社會各界勞動者一律平等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從而消除轉移勞動力的后顧之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