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指出了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論證了政治的本質是維護舊的生產方式。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政治的工具。規范收入分配是完善市場經濟的基礎。指出我國當前的收入差距過大,調整收入分配是執政黨要首先解決的經濟問題。
關鍵詞:生產方式 市場經濟 政治
一、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生產方式是指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物質資料的謀得方式,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界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的體系。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和社會形式分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方式是兩者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的統一。
為獲得生產資料,人們就必須進行生產。要生產就必然發生兩個方面的關系:一是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這表現為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物質力量。即生產力: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人們的生產關系。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決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又反過來制約著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
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表現在: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們只有結成一定的生產方式從事生產活動,才能獲得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資源。只有在生產活動的基礎上,才能從事政治和科學等社會活動:生產方式決定了社會制度的性質,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生產方式決定社會制度的更替。隨著一種生產方式被另一種生產方式所代替,原來的社會制度也就被新的社會制度所代替:生產方式是劃分社會類型的基本標志。在人類歷史上,從低級到高級依次經歷原始共產主義的、奴隸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共產主義的五種生產方式;以此為基礎,人類歷史也相應地劃分為五種社會類型。人類社會的歷史,歸根結底是生產方式依次更替的歷史。
二、政治的本質是維護舊的生產方式
關于政治的本質。人們的觀點各不相同,歸納以來有兩大類:一類是為了公共利益,如以孔子、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為代表,把政治等同于或歸結為倫理道德,認為政治的最高目的是為了使人和社會達到最高的道德境界:以孫中山、麥肯齊為代表。把政治看作是“管理眾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務的活動;以凱爾森為代表,把政治說成是立法和執法的過程,認為國家是法律的產物,是為制定和執行法律而設置的。另一類是為了私人利益,如以馬基雅維里、韓非和俾斯麥為代表,把政治視為“權術”、“統治術”,認為政治是為爭奪權力和施展謀略和玩弄權術的活動;以當代美國政治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和馬克斯,韋伯為代表,把政治看成是與權力有關的現象:以美國政治學家戴維·伊斯頓為代表。把政治理解為通過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實現對各種價值物的權威性分配。
馬克思認為:政治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筑,是以政治權力為核心展開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經濟是政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一方面,政治的發展最終取決于經濟生活的狀況,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水平以及社會生產力與社會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的狀況。另一方面,政治對于經濟又有相對的獨立性,它可通過國家權力來極大地影響經濟的發展。并在一定的條件下決定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運動狀況,
本文認為。占據主流位置的政治權力追逐的是既有資源的分配規則。而這種資源的分配規則是由舊的生產方式所決定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舊的生產方式不能適應新的發展要求,要求變革生產關系的動力就會越來越強烈,最終往往是通過暴力的方式獲得新的政治關系,并維護已經占據主流位置的生產方式。
三、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政治的工具
關于市場經濟的本質,人們的觀點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類認為是維護公眾的利益。如認為市場經濟是通過市場的方式。用有限的經濟資源去實現眾多的經濟目標,或認為是信用經濟或法制經濟,或認為是人與人之間的權利平等、協商一致的關系等。另一類認為是維護私人利益,如認為市場經濟就是自由放任的經濟,主張政府的干預越少越好,或認為是私有制經濟,或認為是自愿交換的經濟等。
上述的觀點存在差異,體現了理論是為利益集團辯護的本質。但無論如何,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本質上是為政治服務的,是促使資源按照有利于統治階級的要求而配置的。當社會生產方式需要人們之間高度協作,對應的政治必然要求高度制度化;否則,社會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將變得異常困難。當社會生產方式不需要人們之間高度協作,對應的政治必然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礎上。對于后一種政治而言,一旦缺乏相應的權力制約,必然會催生大量的階層沖突事件,使政治充滿著壟斷的、剝削的、暴力的色彩。
從表象上看,整個市場經濟似乎是由大量的交換而構成的,而這種交換又源于個體的資源占有量和偏好存在差異。在貨幣充當交換媒介的年代,人們之間的這種差異集中體現在他們之間的收入存在差距。所以。收入差異的廣度和深度決定了社會需求差異的廣度和深度,進而決定了社會交換的廣度和深度,并制約著所謂市場經濟的發展。從實質上看,大規模的、世界性的資源交換,是無法用自然因素來解釋的,而只能用社會因素解釋,即交換資源(貨幣)和交換規則(市場)被特定的階層所壟斷。這種壟斷,使得控制者開辟新的利潤點和被控制者開辟新的生存點都成為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并表現為社會生產方式不斷向集約化、規模化和全球化的方向推進。
四、規范收入分配是完善市場經濟的基礎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往往是粗放式的增長,利益集團通過壓低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價格、犧牲環境等方式來獲得經濟擴張的動力。在這些國家。分散的產業結構導致地方主義盛行,并強化了行政權力對市場經濟的過分干預。由于缺乏產業鏈的整合,資源權力沒有被徹底瓜分。使得這些國家的市場經濟成為一個利益瓜分的平臺,喪失了其傳遞價格信號以及配置資源的功能。在這個利益集團及其成員互相掠奪資源所有權的過程中,如果出現有利于產業鏈整合的權力結構,即資源占有或收入分配的格局被真正制度化,那么,所謂政治完善的進程就會大大加快;反之,則會催生利益集團內部互相煽動民意進行權力攻擊的社會現象。社會將在動蕩中完成產業鏈在國內或在國際上的整合。
從上面的論述中可以得出:合理的群體收入差距是市場交換的必要前提和市場發展的動力。但過大的收入差距將導致市場經濟只能在劇烈的動蕩中完成財富的轉移和配置。這種格局會使資源過快地集中和壟斷,使得資源擁有者和資源喪失者的矛盾加劇激化,形成沖突。而且,收入分配越不公平、越不合理。上層建筑就越龐大;上層建筑越龐大,社會財富分配就越不公平、越不合理。由于分配不公引起的貧富差距往往比貧困更難忍受。人們會在心理上產生強烈的不公平感和被剝奪感,誘發對社會的不滿情緒和仇富情緒,為引發社會動亂埋下了巨大的禍根。
所以,歸根結底,搞好收入分配是完善市場經濟的前提,這不僅需要完成資源所有、資源交換的制度規范建設,更需要有確定的資源來執行。而據財政部的最新統計,我國當前的收入分配差距已達到“高度不平等”的狀態: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財產的45%。10%的最低收入家庭占全部居民財產的1.4%:20%的高收入戶和20%的低收入戶的收入差距倍數在不斷增大,城鎮是8.9倍,農村是6.7倍,平均在7到8倍左右: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體合計占總人數的64.30%。如何規范收入分配是當前執政黨要急切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