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世博會前后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環境,研究金融危機對世博會籌備階段、舉辦期間和后續利用可能產生的影響,最后提出在金融危機下發揮世博會緩沖器、轉化器和催化器的作用,借鑒1933年大蕭條時期芝加哥世博會的成功經驗,不懼困難,敢于創新,努力放大世博效應。搭好全球一體化的開放性大平臺,辦好一屆在“危機中看到希望”的世博會。
關鍵詞:金融危機 上海 世博會
一、世博會前后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環境
金融危機對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較大的影響。預判2010年世博會召開前后,國際國內經濟發展趨勢及存在的風險。對于保障世博會的順利召開具有重要意義。
(一)全球經濟低迷盤整。實體經濟修復尚待時日
全球一體化伴隨著科技信息化的融合發展,將金融危機在短時間內傳至世界各國,帶來了人類發展歷史上第一次的全球性危機,其波及面之廣、影響范圍之大前所未有。美國、歐洲等發達經濟體經濟持續大幅萎縮,高度依賴出口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受到較大的影響。同期,商品價格持續下跌,經濟衰退與通貨緊縮交織影響。預計2009年全球經濟難以扭轉負增長的局面。需要關注的是,目前金融危機繼續波浪式推進。由金融危機發展到經濟危機、社會危機再到信用危機,同一階段不同危機交互錯雜,相互影響,加大經濟運行困難。總體判斷,世博會召開前后,經濟面臨滯脹風險,將繼續低迷盤整,實體經濟全面復蘇有待時日。
(二)國內經濟回升趨勢明朗。有望領先全球復蘇
由于中國高企的外貿依存度以及國內經濟自身的周期性調整需求,全球危機下中國經濟出現了較大的調整。2009年第一季度,增速進一步下滑到6.1%。受到政府大規模投資,家電、汽車下鄉等一攬子政策的拉動。目前國內經濟出現止跌跡象,多項經濟指標企穩回升的趨勢明朗,表現在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強勁的增長態勢:全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已連續4個月位于50%以上,日均發電量今年以來首次實現正增長,進一步表明工業經濟具備上行動力。國內經濟有望在全球經濟中率先復蘇。世界銀行預計2009年和2010年中國GDP分別增長6.5%和7.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分別為7.5%和8.5%,均高于原來預期,亞行、高盛等國際機構對于中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也給出了樂觀預測。
二、金融危機對世博會可能產生的影響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全球金融危機對世博會具有正面效應,但負面影響更不容忽視。在非常時期,要盡早謀劃,全面分析危機對世博會籌辦、舉辦以及會后三個階段的影響。
(一)金融危機對世博會籌備階段的影響
金融危機對世博會籌辦階段的影響包括兩方面:一方面,參展國是否如期參展以及參展質量:另一方面,贊助商履約情況及企業館的建設情況。從目前的進展來看,世博會招展工作順利推進,各國希望借助世博會平臺,共同抵御危機的沖擊。雖然,金融危機導致一些國家資金困難,但各國仍在認真、積極籌備世博會的有關事宜,各國媒體對世博會的關注度亦在不斷提高,客觀上提升了上海世博會在全球范圍內的知曉度。這一方面說明我國政府公關和溝通成績顯著,另一方面也說明各國希望借助世博會這一平臺,加強與中國的溝通與交流,共同應對當前的金融危機,尋求提振、恢復國民信心的渠道和抓手。從世博會發展歷史來看,在經濟蕭條的年代,世博會往往更為世人所期待,其獨具的凝聚人氣、匯集資源的功能,在抵御危機沖擊、緩沖衰退影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金融危機對世博會舉辦期間的影響
金融危機對世博舉辦期間的影響主要在于原預計的7000萬參觀人次目標能否實現、票務銷售是否順利等。從目前情況來看,世博門票的預售情況良好。但受國際、國內經濟還未企穩等因素影響,未來世博門票銷售仍面臨一定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國外客源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影響境外客源的因素多且復雜,包括國際國內經濟環境、政治因素、參觀者自身旅游習慣等。不過,境外參觀人員預計只占到總參觀人次的5%,由于其占比小,即使不能達到預期的人數,對整個世博票務的影響也不明顯。但對上海的交通、餐飲、住宿、旅游等消費增長帶來一定的影響。
(三)金融危機對世博后續利用的影響
隨著金融危機的深入發展,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發生較大變化,國家政策有所調整,世博保留場館的后續利用、世博園區的二次開發是世博后續利用的難點所在。
一是世博保留場館后續利用存在難題。根據注冊報告,世博會永久場館是以“一軸四館”為代表的永久性保留建筑,在世博會結束后將依據建設上海新城市中心的需要進行合理利用。從歷屆世博會、奧運會的經驗教訓來看,許多保留場館在會后都以吸引游客觀光作為主要業務,由于缺少高水平的會議展覽、商業演出和體育賽事,場館利用率低下、基礎設施使用率不高、收不抵支的現象十分普遍。世博會結束后,國內外經濟形勢無法恢復到危機發生前的狀態,會展、演出等商業活動尚不活躍,如何避免保留場館閑置,通過后續經營平衡耗資巨大的養護費用將成為后續利用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結束后,根據國際慣例,大部分臨時場館都將被拆除,世博園區內大片土地面臨二次開發。世博園區位于上海市中心,會后大部分區域可以開發建設成高檔商務樓、住宅區以及配套的商業設施等,逐步發展成為上海貿易、文化和會展功能的聚集區,進一步放大世博效應。但隨著金融危機的深入發展,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發生較大變化,2010年及未來若干年內上海房地產市場走勢存在不確定性,對園區的二次開發帶來一些影響。鑒于此,2010年世博會后,世博園區二次開發可能面臨著土地價格下跌以及招商引資進度慢等潛在風險。
三、金融危機下世博會的積極意義
為應對當前日趨復雜、嚴峻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將投資拉動最終轉化為消費拉動,應充分發揮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緩沖器、轉化器和催化器的作用。努力放大世博效應,搭好全球一體化的開放性大平臺,辦好一屆在“危機中看到希望”的世博會。
(一)抵御危機沖擊的緩沖器
世博會是世界經濟發展史的一面鏡子,它見證了世界經濟增長的繁榮時期。也經歷了經濟衰退的蕭條階段。在經濟蕭條的年代,世博會往往更為世人所期待,其獨具的凝聚人氣、匯集資源的功能,在抵御危機沖擊。緩沖衰退影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票市場崩潰,一場席卷美國和歐洲的經濟危機隨之爆發,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就在這樣特殊的時代背景下誕生了。為了抵御危機的沖擊,這屆世博會作了許多創新。如發行債券、建立會員制、設立企業館等,尤其是在第2年同期將世博會延期舉辦。這場世博會共吸引了將近4900萬參觀人次,僅在第1年直接或間接地向社會提供了近10萬個就業機會,并且給舉辦城市帶來近4億美元的營業收入。世博會的成功舉辦很好地治療了人們受到的經濟創傷,大大增強了人們戰勝經濟危機的勇氣與信心。
歷史似曾相識。當前我們正經歷著上個世紀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國際和國內兩大調整周期產生共振,放大了我國經濟受到的負面影響,保護30年改革開放的成果、延續良好發展勢頭面臨考驗。非常時期要有非常之策。為了更好地抵御金融、經濟危機的影響,充分發揮世博會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有效地維持人氣,解決世博會后園區土地二次開發、招商引資等低于原先的樂觀測算問題,利用大量的人流增加門票收入,并拉動旅游、餐飲、住宿、交通和購物等消費的增長,將世博會的投資拉動轉化為消費拉動。更好地發揮化解危機的緩沖器作用。
(二)促進經濟轉型的轉換器
經濟低迷時期,電影、電視、音樂、演出等文化休閑產品能帶給人們心靈慰籍。在特殊時期起到穩定人心的作用。因而在歷次危機中,文化休閑業不僅未受到明顯的沖擊,反而在危機中逐漸壯大崛起,成為抵御危機的重要力量。世博會是全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盛會,在經濟不景氣的時期,舉辦世博會更有利于促進文化休閑旅游業的發展,帶動經濟轉型升級。
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有力地推動了美國商業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如好萊塢文化、迪斯尼文化)、出版業的繁榮和服務貿易的出口等,為美國經濟轉型做出了重大貢獻。上海世博會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展示世界各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承世界文明,弘揚民族文化。世博會舉辦期間的各類文化演出活動數以萬計。再加上全市舉辦的各類節慶活動,預計每天有20-30萬人次中外觀眾能夠參與各類演藝娛樂活動:世博會后,世博會所建設的大型活動中心、演藝中心、主題廣場等將為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提供必要的空間,繼續發揮文化展示、交流功能。同時,世博會也是先進文化融合傳播的一個重要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上??梢圆┎杀娂抑L,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學習國外文化休閑業的成功運作經驗,為上海文化休閑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進一步提升文化產品的層次,優化文化產品結構:“引進來”還要“走出去”,舉辦世博會,將提高上海在國際上的知名度,有助于將上海的文化休閑旅游產品推向世界。擴大文化出口,為上海建設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添磚加瓦。
(三)擴大對外開放的催化器
世博會是綜合展現人類在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等領域取得成就的國際性大型展會,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仡櫴啦陌l展歷史,150多年來,世博會創造了無數第一,鑄就了其“創新”的核心價值觀,工業革命時代許多重要的新發明、新技術和新產品都是經過世博會而走向世界,其發明和推廣傳播的許多理念(如彩票、連鎖經營、會員制、度假村等)至今仍在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2008年的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衰退,其背后的推手是全球一體化。全球一體化伴隨著科技信息化的融合發展,資源全球配置,效率大大提高,成本大大降低,世界范圍的過剩將危機傳導至地球村的每個角落,帶來了人類發展歷史上第一次的全球性危機。其波及面之廣,影響程度之大,前所未有。俗話說,解鈴還需系鈴人,一體化帶來的問題仍需在一體化的平臺上解決。2010年世博會將有24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前來參會,參觀人數將超過7000萬人次。上海應該聯合各方力量,努力搭好這一開放性的大平臺,讓創紀錄的參展國家和參觀人數在這個大舞臺上討論一體化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迎接挑戰。克服困難,勇創世博會新的輝煌,促進全世界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