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闊別上海舞臺6年之久的溫州越劇團帶著三臺大戲再進申城,在逸夫舞臺連演三天。根據甬劇代表劇目《天要落雨娘要嫁》創排的同名清裝悲劇更是集中了該團主力陣容。其中,扮演母親的朱曉平扮相俊俏、唱腔圓潤甜美,吐字清晰明亮,人物的把握、程式的運用和創造能恰到好處,充分體現了角色的善良、慈愛、深情、悲憫,牽動了觀劇者的心弦。
朱曉平是溫州平陽人。平陽是南戲的故鄉,平陽人喜歡看戲,也擅長演戲,朱曉平的姐姐就是當地京劇團的演員。從小在戲的氛圍中耳濡目染,朱曉平成了學校里的文藝活躍分子,七八歲就在家鄉小有名氣。高中畢業后,朱曉平考入平陽越劇團,成為劇團改革開放后招收的首批隨團學員。她邊演邊學,選擇傅派作為主攻流派,因為形象出挑,唱腔動聽,很快便廣受歡迎,并接連主演大戲,塑造了《秦香蓮》中秦香蓮、《青樓緣》中李卿等角色,形成了“閨門悲旦”的風格。
1992年,平陽越劇團創排大戲《宮墻柳》,朱曉平在劇中飾演命運多舛的宮女紀宮柳。這出戲在浙江省第五屆戲劇節捧回了劇本、導演、舞美、表演四個一等獎,也讓朱曉平在省內一舉成名。傅全香看過錄像之后主動聯系,提出要收這個青年演員為弟子。聽到這個消息,朱曉平激動得接連幾天夜不能寐。這場拜師儀式也成了小縣城里的一件大事,而得到名師指點,朱曉平更為努力,對傅派的感情也越來越深。
傅全香也非常喜歡朱曉平這位弟子,根據其聲線和氣質,建議她嘗試演尤二姐這個人物,并且邀請上海越劇院著名編劇薛允璜為她創作劇本《紅樓二尤》。朱曉平果然不負恩師所望,以自己俊美的扮相、嫻熟的唱腔、細膩的表演,演活了曹雪芹筆下那位舉止大方、言語溫柔,花為腸肚雪作肌膚、缺乏心機又有些軟弱的美人,表現出非同一般的大家風范。
隨著獲獎越來越多,朱曉平的事業也遇到了瓶頸,因為平陽越劇團一些主力演員逐漸退休,缺乏合適的搭檔多少阻礙了她的創作。1998年10月,她在浙江省舉辦的“98大自然杯越劇新十姐妹大賽”中榮獲新十姐妹稱號后,進入上海戲劇學院進修導演。回想在上海戲劇學院的進修經歷,朱曉平認為對自己以后的表演幫助很大,如果說此前的表演更多的是靠悟性,那么此后則有了更加明確的理論指導。不過,對當時的她來說,雖未下轉行的決心,但還是有拓寬視野,重做規劃的思考在其中。就在導演進修接近尾聲之時,溫州越劇團向朱曉平拋來了橄欖枝。
其時,溫州越劇團正在為當家老生鄭曼莉打造奪梅劇目《白兔記》。憑實力,朱曉平拿下了李三娘這個角色。導演楊小青對她的表演頗為贊賞,夸她的表演收放自如,層次鮮明地展現了李三娘的心理情境和情感脈絡。于是,新的發展空間和實力搭檔吸引了朱曉平,2001年,她正式調入溫州越劇團,接連排演了《是我錯》、《淚灑相思地》等大戲,成為劇團的當家花旦。
傅派弟子眾多,且春蘭秋菊、各擅勝場。特別是浙江,很多傅派青年演員唱則嚦嚦鶯聲、動則裊娜風流。相比之下,朱曉平則是呈現一種溫柔、端莊的氣質,同時又不失激情飽滿,較好地繼承了傅派清麗委婉,韻味濃郁的特色及嗓音甜潤明亮的特點,表演富有張力,特別擅長塑造善良、悲苦的女性角色。在她的很多作品中,一系列母親形象尤其讓人印象深刻。無論是《宮墻柳》中命運悲慘、堅韌不拔的紀宮女,還是《白兔記》中的母親李三娘,特別是李三娘,一出場時就已經身懷六甲,場場都是情感戲。在“咬臍產子”、“磨房相會”等經典折子中,朱曉平都表現得情真意切,催人淚下。
《天要落雨娘要嫁》是溫州市越劇團的一出保留劇目。朱曉平在劇中扮演的又是一位母親林氏,年齡跨度從31歲扮到50歲,戲份足,演起來很是過癮。只是清裝戲有別于傳統古裝戲,沒了水袖長裙等表演手段,大大增加了表演難度,因此朱曉平對人物內心的刻畫必須非常深刻。
林氏是一位典型的中國傳統婦女,善良、勤勞、質樸、富有犧牲精神。全劇圍繞著林氏對兒子的一腔母愛展開:家貧守寡,母子相依為命,連一塊小餅也分而果腹。這年大雨成災,三畝薄田眼看不保。戲才一開場,林氏就已左右為難。她與子相約:若天晴,稻禾得救則守,若下雨,為兒活命則嫁。真是一位母親的無奈選擇。由于朱曉平自己也是母親,體會較深,演起來特別辛酸。改嫁前夜,林氏在一盞孤燈下為兒子趕縫衣衫,慈母飛針走線淚如雨下。母子分別的一場戲,當族中大伯丟回三百兩銀子,冷冷地拋下一句“子不用母賣身銀”,強行帶走她的兒子杜文時,飽受羞辱的林氏一下子呆坐在臺階上,全場靜默幾秒鐘后,幕后伴唱漸漸響起。那靜默的幾秒鐘,可以說真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朱曉平說,每次排練到這一場,自己都泣不成聲——“流的不是眼淚,而是心在流血。”
在甬劇《天要落雨娘要嫁》的結尾,杜文在逼死母親后自盡身亡。而越劇版對此作了修改,以杜文長跪痛哭,與裂開的貞節牌坊合而為一作為結局,但濃重的悲劇氣氛并未削弱。朱曉平以飽蘸情感的表演著力去刻畫林氏的善良,并以母親的心理去理解角色。在她看來,林氏應該是死得坦然的,因為她的守節和改嫁都是為了兒子,所以至死她依然不會怨恨兒子,而是心甘情愿地犧牲自己來成全他。全劇以林氏的善良來凸現她悲劇的命運,這是對封建禮教摧殘人性最有力的控訴。
然而在臺上演慣悲苦女性的朱曉平,在生活中卻是位幸福的母親,有一個漂亮出色的女兒。說起女兒,她忍不住笑意。她表示,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很有心得,她演的戲對當代的年輕人也很有教育意義,那就是要把“孝”擺在第一位。
32年的舞臺磨礪,朱曉平是越劇之路上勤勞的行者。點點滴滴的努力,最終在舞臺上匯成浪濤,匯成江海。最近,她正計劃跳出“慈母”“悲旦”的窠臼,挑戰新型的角色,比如準備嘗試去塑造一些果斷堅毅的女性形象。目前她正在挑選劇本,期待給越劇舞臺帶來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