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河南教育界的進步人士有感于政局依然動蕩,民不聊生,新式學堂“尊孔讀經”的封建教育模式不變,紛紛建議省政府設立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向歐美派遣留學生。同年,“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在古城開封清代貢院舊址誕生,首任校長為著名教育家林伯襄。
1922年5月,馮玉祥任河南督軍,力主創辦大學。他把反動軍閥趙倜的全部財產查抄歸公,從中撥出專款作為河南大學的籌備基金,報北京政府核準。北京政府認為,河南大學如接受這項基金,必須于“大學”之前冠以“中州”二字方為合法。經過河南省議會研究,決定將學校定名為“中州大學”,委派原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校長張鴻烈為籌辦專員。同年11月,河南省議會正式任命張鴻烈為中州大學校長,在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的基礎上創辦“中州大學”。
1927年6月,馮玉祥為河南省主席,河南省政府在開封成立。在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開封政治分會委員們的提議下,1927年6月開始籌設“國立開封中山大學”,并委任徐謙、顧孟余、薛篤弼、凌勉之、李靜禪等五人為籌委會籌備委員。
1927年7月,省政府決定將“國立開封中山大學”改為“省立中山大學”,由集團軍總司令兼河南省主席馮玉祥委任張鴻烈先生為校長。同年11月28日,“河南省立中山大學”正式開課。
1930年8月,河南中山大學校務會決定,將“河南中山大學”改名為“河南大學”,呈民國河南省政府審核批示。同年9月7日,河南省第三屆議會決議,批準將“河南中山大學”改名為“河南大學”。同月13日,河南省政府頒發河南大學印章及校長職章。從此“河南大學”正式命名,張仲魯仍任校長。
“盧溝橋事變”后,河南大學隨著戰局變化進入了一個曲折發展的歷史時期。1939年遷至嵩縣潭頭后,暫有了一塊安身辦學之地。在“抗戰”最艱苦的歲月,河南又連續發生旱、澇、蝗災,財政十分困難,學校經費由年額40萬元按五折撥發,教育部原每年6萬元的補助費也減至七成,全年總計經費24萬元。
抗戰前的河南大學廣攬人才,辦學質量不斷提高。學校領導、師生及社會人士多有建議,提出把“河大”變為“國立”的設想,并圍繞“創建國內一流大學”進行了多方調整,教學質量、科研水平等都已進入了國內先進行列,卻因故一直未能實現愿望。1941年夏,時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的前河南大學校長劉季洪先生到豫汴視察教育,他不顧道路險阻,專門到潭頭看望學校師生。學校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再次上報材料,申請改為“國立”。經多方努力,1942年3月14日,通過了將“河南大學”升為“國立河南大學”的決議。后來迫于戰亂,河南大學多次遷徙,途中遺失大量文件,包括此決議的批復性文件。
近年來,河南大學檔案館員工多次走訪相關部門,2007年11月,河南大學檔案館陳寧寧等四人,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發現了這份批文。
該批文于1942年3月14日,由時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長蔣中正、教育部長陳立夫聯合簽發,批復“河南大學”升為“國立河南大學”,并抄報財政部、教育部備案。下圖為其復制件,此復制件中間為主件,外寬35.8cm,外長27cm;文心寬28cm,長20cm。左件外寬17cm,外長26cm;文心寬14.2cm,長20.4cm。右件外寬17cm,外長25.5cm;文心寬17cm,長25.5cm。此復制件現存放于河南大學校史館,原件仍保存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在發現批文之前,我們只能從文獻中了解到這段歷史,而批文的出現,則使這段歷史更加清晰、更加真實可信地展示在我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