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服務社會化研究
饒圓在《檔案學通訊》2009年第6期撰文指出:在當代,檔案服務社會化已成為檔案部門響應社會訴求、契合自身目標、實現檔案價值、服務國家發展的一種理性選擇。作者認為:檔案服務的發展有階段性和繼承性,并蘊含著歷史必然性。從我國檔案服務發展的歷史來看,大體經過了“非社會化”、“半社會化”、“準社會化”等三種形態,其第四種形態——社會化形態萌芽于20世紀末,目前在逐步發展的過程中。
檔案服務社會化是一種有著現實必要性和理論可行性的發展趨勢,有其內在的實踐邏輯和理論邏輯。它是實現檔案工作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改革檔案管理體制的重要探索,是拓展檔案事業空間的有益嘗試,是提高檔案職業認同度的有效途徑,它契合了現代檔案管理“社會視角”的理念,是對保障公民利用檔案權利的有效回應,是對檔案文化社會性的回歸,體現了市場競爭機制的高效和優化。
檔案服務社會化,應在遵循“全民服務、最大化開放、競爭與合作、效益和漸進性”等五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采取轉變檔案行政管理機構職能、拓展檔案館的服務功能、實現基層檔案室對社會的有限開放、培育檔案中介機構參與服務等舉措,逐步實現之。
國有企業檔案的管理與流向
華夫在《檔案學研究》2009年第6期撰文指出:國有企業檔案是國家檔案資源的當然的組成部分,但是最近20年來,在企業檔案歸宿的問題上一直存在政策上的“盲區”。
目前,國家企業檔案的管理大體有四種情況:一是企業檔案在企業檔案館中保存。二是企業檔案在企業內部設立的檔案室保存。三是企業檔案在國家綜合檔案館保管。四是破產或產權轉讓的企業檔案流入新的所有者、主管機關或國家綜合檔案館。都存在政策依據不明,最后檔案流向不明等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于企業檔案歸宿與流向的方案選擇。一是企業檔案由本企業永久管理,需要建立法規依據。二是由國家綜合檔案館對企業檔案進行接收。這需要通過立法來解決。三是建立一個專門保管一個地區的企業檔案的檔案館。個別地區(如南通市)已啟動企業檔案館或企業檔案保管利用中心建設工程,這一經驗如能在全國推廣,國有企業檔案的歸宿問題可望解決。海南大學建設大檔案管理體制的做法與經驗
范明在《中國檔案》2009年第12期發表《對高校建設大檔案管理體制的思考》一文,論述了高校建設大檔案管理體制的必要性以及在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對策,并介紹了海南大學的做法與經驗。
海南大學于2008年按照《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的規定,成立了學校檔案館,對原有分散的綜合、學生、人事檔案及校史館管理實行了機構、功能、隊伍三整合;建立起統一規劃的檔案管理體系;確定領導分管,明確工作職責,提出今后的工作目標;統一制定一系列面向全校和檔案館內部管理的規章制度。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學校的檔案工作發生了很大變化:檔案有了新館舍,其館庫面積比原來擴大了1.5倍;設立了專項經費,其辦公、科研經費比原來增加了10倍,設備購置費增加了5倍;館藏檔案門類由原來的10大類擴大到15大類;利用檔案的人數達2萬多人次,是前兩年利用檔案人數的總和;建立起了從校本部到二級學院的檔案工作管理網絡;檔案數字化建設已列入學校整體建設發展規劃。
利用信息生命周期理念實現對企業歸檔電子數據的管理
耿如堂在《檔案與建設》2009年第12期發表《談企業電子數據歸檔》一文,論述了企業電子數據備份與歸檔的聯系與區別,分析了企業管理中電子數據歸檔面臨的兩個難點:電子數據的長期保存和法律法規制度的建立問題,并提出了解決方案。作者認為:
利用信息生命周期理念管理數據,已逐步為人們所接受。它能夠有效地幫助企業從整體上改善數據資產的管理,以最低成本來實現大量數據的高效利用。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主要特點是:以業務為中心、以政策為基礎、以數據價值為依據、以統一流程為方式、以異質環境為條件,其重點在于按級別科學管理信息。而實現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完整架構至少要有三個基本模塊:一是專用存儲平臺,二是存儲管理軟件,三是信息管理軟件。其大體步驟有四:一是盤點已有的信息系統;二是實現存儲網絡化和整合;三是根據數據價值確定服務級別并實施有針對性的管理;四是實現管理與控制自動化。
對電子檔案數據接收進館的思考與建議
林偉宏在《浙江檔案》2009年第11期撰文指出:檔案館如何規范、有序、完整地接收電子檔案數據,以保證檔案數據今后長期和有效利用是當前要思考的問題。作者根據其所在浙江省檔案局(館)的實踐,認為:接收電子檔案數據進館,應重點關注四個環節:
一是形式檢查。即檢查電子檔案數據是否符合業界相關標準或規范——移交的數據中是否含有“機讀”錯誤。要對其數據逐條、逐項、逐件地檢查。檢查的方式可以是人工,也可以通過編制、使用“檔案數據質量檢測管理系統”來實現機檢。
二是內容檢查。即檢查電子檔案數據的內容與實際的檔案內容是否相符——移交的電子檔案數據中是否含有信息內容上的錯誤。檢查的方法只能是抽檢,檢查的方式也只能依靠人工來進行。
三是交接確認。電子檔案數據的交接與傳統紙質檔案的交接沒有重大的區別。可參照各檔案館接收檔案的規定,認真填寫檔案交接文據、全宗指南等材料。
四是轉儲認可。在國家正式推行使用電子印章之前,電子檔案數據移交和轉儲時可采用電子簽名。
略論文件分類的基本問題
劉越男在《山西檔案》2009年第6期撰文指出:20世紀末以來,國內對于文件分類存在著忽視傾向,而文件管理較為先進的國家則日趨重視。作者認為:
對文件進行分類,有利于揭示文件之間的有機聯系,有利于信息資產的統計與清點,有利于區別化管理,有助于文件信息的查詢。電子環境對文件的影響主要有:檢索自動化導致文件實體分類簡化;關鍵詞檢索方式普及導致文件信息分類簡化;管理自動化要求深化文件的分類。這突出表現在:分類支持自動化鑒定與處置,分類支持自動化歸檔(捕獲)和存儲,分類支持自動化的“訪問”控制。
分類應以職能分類法為根基,綜合采用多種分類法,包括主題分類法、部門分類法等。如何推動文件分類工作?一是要科學認識分類,糾正對文件分類主要支持檢索的狹隘認識,科學判斷文件分類的發展走向;二是制定整套適用的分類標準;三是加強電子文件形成系統分類功能的完善。
檔案收集工作理念探索
薛匡勇在《北京檔案》2009年第12期上撰文,針對檔案館館藏檔案“三多三少”的現狀(即反映社會活動宏觀方面的多,反映微觀方面的少;反映社會活動骨架式結構的多,反映有血有肉精彩描述的少;反映社會活動中集體方面的多,反映個人方面的少)和“檔案收集記憶觀”的形成給檔案收集工作范疇的拓展提供的時代契機,著重論述了“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檔案收集理念”。作者認為:
檔案管理機構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確立具有時代特點的檔案收集工作理念,正確處理機關與基層、集體與個人、宏觀與微觀等關系,努力建設“特色鮮明、結構合理、內容豐富”的檔案館館藏體系。
為此,第一,要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將社會發展進程中體現人民群眾生活狀態、智慧結晶的各種類型的檔案材料收集起來,力求活動記憶齊全完整;第二,要確立協調發展的理念,從戰略高度重視檔案資源體系的建設,強調檔案收集工作的統一規劃與頂層設計,為檔案收集工作的規劃發展提供法規、標準、組織保障;第三,要確立全面發展的理念,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構建檔案收集網絡體系;第四,要確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積極開展檔案知識的普及性宣傳教育,增強普通百姓的檔案意識。
私人檔案的多元管理機制研究
黃斌在《檔案》2009年第4期撰文指出: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私人檔案呈現出快速增長之勢,加強管理已是時之所需。作者在文中從多元管理機制的角度探討了私人檔案管理的整體框架,主要包括行政監控子機制、市場服務子機制和個體參與子機制。
行政監控的監控主體是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監控對象是納入《檔案法》法定檔案范圍的、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私人檔案,重點是年代久遠(1949年以前)或具有獨特性、重要性、秘密性的檔案;監控內容,包括私人檔案的形成、保管和流傳;監控措施,主要是通過建立健全私人檔案的申報登記、保管報告、代管(收購)和捐贈、買賣、出境規范等規章制度并組織實施之。
市場服務主要依靠各類檔案中介機構。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要積極扶持檔案中介服務機構并加強監管。個體參與,要在行政管理部門的支持、幫助與監控下,充分調動私人檔案所有者的積極性,并注意發揮社區(村莊)在開展私人檔案互助合作中的積極作用。
基層檔案室低成本容災備份研究
程巧在《蘭臺世界》2010年1月上半月刊撰文指出:利用數據異地備份手段保證災難發生時數據的重新啟用,是基層檔案管理部門急需研究的課題。
容災異地備份,就是通過在異地建立和維護一個備份存儲系統,來提高數據對于災難事件的防御能力,這是一種基于網絡的、異地的、遠程的備份觀念。
基層檔案室因其規模小、投入少等特點,容災備份必須兼顧成本、易上手及可維護等多方面的關系。在備份等級的選擇上,可考慮采用網絡備份法,即在異地建立一個熱備份點,通過網絡進行同步或異步備份,把主站點的數據備份到備份站點。在現有網絡基礎的運用上,要以單位局域網為依托,建立跨樓宇或是跨區域的FTP服務站點(備份站點),發揮區域網虛擬網域、數據過濾、傳輸迅速的優勢。在線遠程存儲所采用的存儲主機,應當位于被訪問數據機器之外的建筑(區域);備份的時間選在午夜三點左右較好,因為此時網絡比較空閑,網速較快。在備份方法的選擇上,應在現有的技術資源基礎上,選用一種操作簡單、設置簡便、運行安全的低成本法,宜采用基本操作系統的批處理文件編號再加上計劃任務來實現。
異地備份系統的執行步驟,一般包括:搭建備份存儲平臺、編寫批處理文件和命令、執行計劃任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