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對口述檔案概念的辨析,指出口述檔案概念提法的不合理性,進而從檔案的形成活動和制作活動角度出發,深入解析口述檔案的本質屬性,客觀辯證地分析口述檔案的原始記錄性問題,而不是一概地肯定或否定其原始記錄性。
關鍵詞:口述檔案;原始記錄性;檔案形成活動;檔案制作活動
口述檔案(口述歷史)雖然歷史源遠流長,但是引起國際檔案學界重視則是1980年第9屆國際檔案大會梅那·卡哥姆貝作了關于口述檔案方面的報告,此次會議引起了各國檔案界對口述檔案的關注,也推動了口述檔案的研究和發展。我國檔案界將口述檔案上升到理論研究興于20世紀90年代,從口述檔案研究的興起之初就存在了不同的聲音,這包括對口述檔案的概念、術語,以及其是否可以歸為檔案等問題的爭議。本文試圖就此作出有益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1 科學地看待口述檔案概念
因國家情況不同、學者學術觀點不同,對“口述檔案”概念的表述也不盡相同。國際檔案理事會出版的《檔案術語詞典》中, “口述檔案”對應的法文詞條為Archives oral,西班牙文詞條為Archivooral。另外,口述檔案被美國學者稱為oral history,新加坡稱之為“口述資料”,而在我國則存在多種表述,如“口述檔案”、“口頭語活檔案”、“口述史”、“活歷史”、“口頭傳說”、“口頭證據”等。關于口述檔案概念,有學者認為其始源于1984年國際檔案理事會出版的《檔案術語詞典》,此概念被解釋為“為研究利用而對個人進行有計劃采訪的結果,通常為錄音或錄音逐字記錄形式”。1988年的第十一屆國際檔案大會,塞內加爾檔案工作者薩利烏·姆貝伊為口述檔案下定義為“口述史的查訪結果和口頭傳說的匯集組成了口述檔案”,他進而解釋說“它包括演講、講座錄音,辯論、圓桌會議錄音,廣播電視、記錄在錄音電話機上的通信和指示,以及合唱或獨唱的錄音等”。此外,我國也有學者對口述檔案進行了解釋,如黃項飛認為“口述檔案是為了更有效地保護歷史記憶而進行的有計劃的查訪結果,它通常表現為錄音磁帶或對錄音的逐字記錄兩種形式”。
對于以上關于口述檔案的種種解釋,我們不難發現這些解釋與“口述檔案”術語并不十分吻合,也就是“口述檔案”概念并不能合理地、科學地反映自身所對應的概念解釋。對口述檔案概念提出質疑的學者認為,我國在翻譯《檔案術語詞典》中這一概念時對應的是oral history詞條下的解釋,但術語表述是口述檔案而不是口述歷史,因此口述檔案這一表述不合理。口述檔案概念外延過于寬泛,缺乏與其他概念的相對性,也就容易造成口述檔案與其他檔案類別的重疊,即把人們憑記憶用口說的話記錄下來形成檔案,無論是以文字還是聲像形式記錄,實際上都可以歸為文書檔案或聲像檔案之類;根據檔案工作者薩利烏·姆貝伊對口述檔案的解釋,有學者指出,“口述史的查訪結果”應是口述史料,“口頭傳說”屬民間文學或民俗資料,不宜歸在“口述檔案”范疇,它們應該屬于各自類別的口述資料。由此可見,口述檔案概念并沒有突出其特殊性,概念不嚴密,有違概念排他性原則;雖然口述檔案的記錄來源是第一手信息,即當時事件經歷者的回憶,但是,“結果”、“加工和整理”這樣的概念表述并沒有明確是否允許采訪者注入個人的思想、情感等藝術性加工。如果允許,則造成了概念的邏輯矛盾,即違背了檔案的本質屬性一一原始記錄性,這樣的概念解釋也給人以模棱兩可的認識,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口述檔案概念的提法并不十分科學。
2 辯證地分析口述檔案的原始記錄性
根據某些檔案學著作或教科書的觀點,認為原始記錄性即最初的、原始的,集中體現在“是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由人類參與的社會活動是檔案產生的根源,這里的“社會活動”其實就是指形成檔案的社會活動,其中包括檔案的制作活動和檔案的形成活動,任何檔案的產生都一定存在這兩項活動。檔案的制作活動是指檔案形成過程中文件的草擬和制作的過程性活動,是為“形成”而“制作”的活動。而檔案的形成活動是指促使檔案產生形成的社會活動,反映了檔案形成者的意志并推動相關活動的開展。在檔案的形成過程中,起著決定作用的是檔案的形成活動,也就是說檔案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原始性信息記錄中的“社會活動”主要是指“檔案的形成活動”。由此可見,檔案的形成活動是促使檔案得以形成的最根本性活動,同時也決定了檔案的原始記錄性。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檔案的形成活動可以包含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檔案的形成活動等同于檔案信息內容所對應的業務活動,檔案信息內容所對應的業務活動確實客觀存在著并如實反映了檔案制作者的思想意志,大部分檔案都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另一種情況是檔案的形成活動只等同于檔案制作者的思想意志,也即檔案信息內容所對應的業務活動不存在,檔案的形成純粹是由檔案制作者思想意志的推動,該情況下產生的檔案只能是其制作者思想意志活動的真實的歷史記錄,而不是檔案信息內容所對應的業務活動的真實的歷史記錄。為了再現歷史原貌而形成的口述檔案,其形成活動只能是與檔案信息內容相對應的業務活動,而不能是口述者的思想意志活動,因為口述檔案是要反映真實的歷史活動(業務活動)。
2.1 口述檔案具有原始記錄性的情形
多數對口述檔案提出質疑的學者有一個共同的根本性疑問,即口述檔案不具有檔案的本質屬性——原始記錄性。“這是因為這種口述記錄是依靠大腦事后追憶而形成的,并不是在當時的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記錄”。有學者通過總結目前普遍接受的口述檔案定義得出,口述檔案“都是通過有計劃的查訪而事后補制的,因而不具有檔案的本質屬性——原始記錄性……”。還有學者從口述檔案形成過程不同于傳統檔案這一特點進行分析,認為口述檔案不符合傳統檔案“當時直接使用的文件的轉化物,不是事后編寫和另外收集的材料……是人們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附帶的產物……不是純粹人為的結果”的特點,因此,口述檔案不具備檔案的原始記錄性。
一般來說,在檔案形成過程中,檔案的形成活動與檔案的制作活動是同時進行的,而口述檔案情況較為特殊,口述檔案的形成過程是檔案的形成活動在前而制作活動在后。無論檔案的形成活動與檔案的制作活動是同步進行還是不同步進行,這都絲毫不影響檔案的產生形成,也無損檔案的原始記錄性。因為,只要存在檔案的形成活動與制作活動就必然會有檔案的形成產生,口述檔案亦如此。而此時,應當明確檔案“原始記錄性”的真正內涵。檔案“原始記錄性”強調的是檔案產生形成與其形成活動的一致性,即在檔案形成活動中形成的便是原始的,而不能理解為時間概念上的原始記錄性,不能認為只有在最初的檔案制作活動中形成的才具有原始記錄性。口述檔案事實上是因為政治、戰爭等環境因素,使得我們無法在某些社會實踐過程中進行檔案制作,而只能事后補制,需要通過對當事人的采訪記錄制作檔案。其實,檔案的形成活動與檔案的制作活動是一對多的關系,而非一一對應,也就是說,檔案的原始記錄性不僅僅體現于最初的檔案的制作活動,而是只要在同一個檔案形成活動中形成的任何一次制作記錄都具有原始記錄性,都可以成為檔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口述檔案是具有原始記錄性的,理應是檔案。
以往在探討檔案的原始性時都會強調其不是“事后編制而成”而是“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這里的“事后編制”主要是指與檔案形成活動不符的主觀編造,甚至是偽造或篡改,強調檔案不能事后編造無非是為了確保檔案的真實性、原始性,從而區別于“贗品”,即檔案信息內容所對應的業務活動并不存在,存在檔案內容失實、失真。而真正意義上的口述檔案只是其形成過程特殊于傳統檔案,即形成活動在前而制作活動在后,而非口述檔案信息內容與其形成活動不一致。絕不能將檔案的形成活動與制作活動存在時間上的不同步與檔案的“事后編制”等同起來,進而否定口述檔案的原始記錄性。如果口述檔案內容所對應的業務活動不存在,那就意味著該口述檔案并不是在其業務活動中形成的,其所記錄信息內容也就不具有真實可靠性,這就是名副其實的“事后編制而成”,不具有原始記錄性。總之,能夠稱之為口述檔案的前提條件就是其形成活動必須存在,而且其形成活動只能是口述檔案內容所對應的業務活動。
2.2 口述檔案不具有原始記錄性的情形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口述活動產生的歷史記錄都可以成為口述檔案,以下著重探討口述檔案(嚴格來說不能稱為檔案,在此只是為了表述方便)不具有原始記錄性的一面。在口述檔案信息內容與其形成活動出現脫節或不一致的情況下,即口述檔案信息內容不能真實地反映社會實踐活動,無法成為其所對應的業務活動的真實的原始記錄。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如果口述檔案的信息內容存在扭曲客觀事實或與歷史有偏差,那么就證明該口述檔案不是在其形成活動中形成的,即不是在其業務活動中形成的。因為檔案的形成活動才是促使檔案形成的根本性活動,決定著檔案的原始記錄性。假如口述檔案不是在其內容所對應的業務活動中形成的,那么它就不符合檔案是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歷史記錄的條件,也就不具備原始性、真實可靠性,不足以成為檔案,而是屬于上文所提到的“事后編制而成”。前文在闡述檔案的形成活動與檔案的制作活動時已提及過,檔案的形成活動是推動檔案產生形成的根本動力,而且能夠反映檔案制作者的思想意圖。由此可見,檔案的原始記錄性不僅體現于檔案信息內容的原始、真實,而且還體現在檔案制作者思想意圖的原始、真實。因此,就一般檔案來講,滿足兩個條件中的任何一個就可以保證檔案的原始記錄性,足以承認其真實可靠性。但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口述檔案不是為了如實反映其制作者制作口述檔案時的思想意圖而形成的,而是為了再現歷史,為了使已經逝去的業務活動重現在人們面前,這才是形成口述檔案的初衷。嚴格意義上來說,口述檔案不是針對如實反映其制作者的思想意圖活動來說的,即不是在制作者的思想活動中形成的,而是在其信息內容所對應的業務活動中形成的。進行口述歷史活動的意義在于還歷史以真實,但如果口述檔案信息內容與所對應的業務活動不一致,那就無法再現歷史,那么該口述歷史就不足以成為檔案,即使它如實地記錄了口述者口述活動時的思想意志活動,真實再現了口述活動的全過程。在口述檔案信息內容與所對應的業務活動不一致的情況下,雖然“口述檔案”不可能真實地反映此次口述活動對象——口述歷史的情況,不能夠成為口述歷史的檔案。但是,它卻如實地反映了口述者此次口述活動的情況,對于反映制作者的思想意圖具有真實可靠性,也就是說可以成為此次口述歷史活動的檔案。然而,這兩種檔案是不一樣的,是在不同的形成活動中形成的,通常我們所認為的口述檔案就是一種口述歷史,也就是所口述歷史的檔案,而不是指口述活動的檔案。
綜上所述,在口述檔案的信息內容與其對應的歷史活動(業務活動)相一致的情況下,就必然存在口述檔案的產生形成,也就具備檔案原始記錄性的本質屬性。反之,如果口述檔案的形成活動只是其形成者的思想意志活動,不存在相關的業務活動,那么它就不能夠成為該口述歷史的口述檔案,而只能是反映該口述活動過程的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