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是周耀林從事檔案保護技術研究20余年來的成果總結與升華。在該書中,作者系統闡述了可移動文化遺產視角下的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對檔案文獻遺產保護進行了全面的學科體系構架,并對實踐中的組織管理及其實施程序等命題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可移動文化遺產;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理論;實踐
隨著“中國記憶工程”的深入開展和“申遺”浪潮的掀起,人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檔案文獻遺產的重要性。如何面對當前形勢的發展更好地保護檔案文獻遺產?這不僅是一個重要的實踐問題,也是一個很好的理論研究課題。
周耀林教授撰著的《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充分總結我國檔案、圖書、文物等遺產方面的成就,廣泛借鑒國外相關研究成果,從而架構了我國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體系。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國可移動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研究”成果之一,該書被列為“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在該書中,周耀林從“大文獻”、“大保護”視角系統地闡述了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的各個方面,并將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置于可移動文化遺產保護平臺之上,是在大遺產保護背景下的一種更為廣闊、更為宏觀的理念和方法。從這個角度上看,《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不僅是他20余年來從事檔案保護研究成果的沉淀,也是他近年來從事可移動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的結晶。
傳統的檔案保護技術“主要側重于庫房建筑、防火、防水、防盜、防霉、防蟲與托裱方面,處于零散的、片斷的、經驗的、封閉的、初級的研究層次上,也缺乏系統的整理”。該書則在界定檔案文獻遺產及其保護的基礎上,系統地闡述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的研究對象、發展簡史、學科體系及檔案文獻遺產制成材料、保存環境、保護技術、組織管理及保護實踐等理論與實踐各方面的內容,提出了“檔案文獻遺產保護不僅涉及技術方面的問題,而且也涉及檔案文獻保護過程中與組織、管理、規章等相關的問題”’等重要論斷 ,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體系,為當代檔案保護工作開拓了廣闊的視野。
縱觀全書,作者無論從視角的把握還是資料的來源、內容的論述上都是上乘的,顯示了作者深厚的理論功底、廣博的知識視野、創新的思維理念。筆者在覽讀該書的過程中獲益匪淺,下面就書中內容談幾點感想:
首先,著作從可移動文化遺產的視角為檔案文獻遺產保護搭建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平臺,也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維理念和實施方法。創新是做學問的根本。宋代朱熹說過:“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清清流水要保持其清澈的本性,就需要有不斷的活水來補充,這也正是做學問的根本所在。作者通過本身的閱歷和知識結構,博取眾家之長,并深刻反思傳統檔案保護技術學的不足,與時下社會發展動態緊密相連,不局限于檔案學這一個學科內,而汲取相關學科的思想精華,從而提出自己的檔案保護新理論——大文獻、可移動文化遺產視角下的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起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為了架構這樣一個廣闊平臺,作者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機構和組織對檔案文獻的界定,論證了“檔案文獻遺產歸屬于可移動文化遺產,即‘人工制作的,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藝術、科學、技術或社會價值的藏品的集合’?;蛘哒f,檔案文獻遺產屬于可移動文化遺產集合中的一部分”。從而完成了可移動文化遺產平臺上的檔案文獻遺產的界定。在此基礎上,作者利用層析法將檔案文獻遺產的價值區分為整體價值、部分價值和個體價值,從而構建一個層次合理的檔案文獻遺產價值層析圖。從整體價值到部分價值、個體價值,是從抽象到具體的分析檔案文獻遺產價值的過程,有助于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把握、理解檔案文獻遺產價值,不至于顧此失彼,有所遺漏?;谶@樣的分析,周耀林進一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構建了檔案文獻遺產保護體系。廣義的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學科體系是指從宏觀角度對檔案文獻保護學科及其分支學科的分類組合,分為理論檔案文獻保護學和應用檔案文獻保護學兩個方面。而狹義的則從微觀角度出發,是基于傳統檔案保護技術的一種繼承和延伸。他強調檔案保護與圖書保護、館藏文物保護結合于一體的可移動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平臺,實現資源貢獻、技術共享。
其次,理論的更新也帶動了實踐的新舉措。本書的最大亮點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不是在泛泛而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痹诳梢苿游幕z產這樣一個平臺上,檔案文獻遺產保護不能再像傳統檔案保護那樣僅僅局限于對檔案制成材料的研究上。檔案文獻遺產保護應該是一個系統的、可持續的、動態的活動,更強調其組織管理?!爱敶墨I遺產保護及其研究工作也暴露出一些缺陷,諸如對文獻遺產的結構與分布研究不夠、對保護基礎工作的重視不夠、部門各自為政、部門間保護工作失衡、專指性保護法律缺位、專門性教育匱乏、技術研究項目重復、科研機構設置不合理等?!闭捎谶@些不足也影響到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的推進的質量,因此,周耀林提出“檔案文獻保護堅持以技術為‘龍頭’”,“統籌兼顧檔案文獻保護的相關方面”,“促進檔案文獻保護各個因素協同發展”,“因地制宜地制定檔案文獻保護策略”。還需要建立一個嶄新的管理機制以加大部門間的合作與交流,同時完善法律和教育體系,它們共同構成了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科學發展的“軟環境”。尤其檔案文獻遺產保護教育體系的完善,我國現在檔案文獻遺產保護教育與專業建設嚴重不平衡,且與文博系統保護人才“脫鉤”,出現了檔案保護人才缺失的現象,檔案文獻遺產保護教育應該進行“寬口徑”人才培養,需要獨立發展,更需要相融相通,應該實現在可移動文化遺產框架下的技術和人才培養的交流和合作。
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在我國還處于一個探索的階段,雖然先后推出了“中國記憶工程”、“國家重點檔案搶救工程”、“中華古籍特藏保護計劃”等重大工程,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問題也頗多?;诖?,作者提出了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工程科學化實施的程序。一個科學化的實施程序應該包括調查評估、確定保護計劃、實施保護計劃、檢查、驗收五個步驟,保證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工程的順利推進,需要建立一整套的保障機制,包括政策保障、組織保障、標準保障、信息保障四個方面。需要承認,我國檔案文獻遺產保護仍然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尤其是組織管理方面存在著缺失和不足,也勢必影響到我國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在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