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式教學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精神,在現代教學實踐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啟發式教學的內涵及表現有了更豐富的發展。與此同時,很多教師對啟發式教學也出現了一些理解上的錯誤。許多教師僅抓住“啟發”二字,以為啟發式教學就是有問有答,教師發問,學生找到答案即可。于是,“滿堂問”、“連續問”取代了“滿堂灌”。這種現象或者提問的問題太簡單,不能引起學生思維上的深層思考;或者設置的問題只是為了完成教師的教學目的,通過一問一答引導學生協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或者學生的提問及解答雜亂無緒,影響了課堂學習的效果,使提問變得沒有意義,令啟發式教學成了一句空話。要改進這些問題,教育者首先要提高思想上對“啟發式教學”的認識。
一、糾正認識
1 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
在教學實踐中,許多啟發式的教學活動都只是看重教學效果,即引導的結果。許多教師認為,只要教師設置出合理而靈活的問題,學生能在問題的啟發下積極思考,獲得答案,這就是成功的啟發式教學。殊不知,這種教學方式只是披上了啟發式教學的外衣,并沒有體現其中的內涵。因為這樣的課堂,直接的目標是教師設計的教學結果,課堂上一個個問題的解決,實際上卻是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一步步地走向預設的“標準答案”。這樣的“啟發式”只重視結論的啟發,即啟發學生向已有的結論方向去思考去發表意見。而真正的啟發式教學,目的不在于所謂的標準答案,更重要的是啟發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啟發學生的心智,啟發他們的思維過程。孔子的《札記》上說:“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可以這樣理解,“弗達”恰恰體現了對結論的淡化。孔子還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字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叩其兩端”即用類似的矛盾啟迪求學者,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這便體現了啟發式教學的實質。
啟發式教學強調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主張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去尋求事物發生發展的原因和與其他事物的關系,通過思考找出規律,獲得真知。因此,在教學與學習中,真正的能力培養要重視探求過程的啟發,而不能只關注知識結論和學習的結果。
2 不是一種設置,而是一種習慣
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并未能從實質上把握“啟發”的目的,變“滿堂灌”為“滿堂問”。教師往往會在課前研究教材,圍繞教學大綱確定好教學目標。在教學步驟的安排上,特別注重設計各種各樣的問題,以便能在課堂上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與老師共同完成教學任務。于是,設置便成了備課及教學活動很重要的一項工作。
這一程序的特點是:教師設計提問,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創設情景,學生投入學習;教師歸納總結,學生接受改進。從課堂表象看,學生學得似乎得心應手,收獲頗豐。實際上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習慣于被人激發,被人牽制。教師的質疑問難組成了課堂教學的滾動鏈,也形成牽引學生朝固定方向行走的繩子。這種設置出來的課堂在顯而易見處或眾所周知處設置啟發點,無視學生的具體特點,無視課堂的實際問題,往往會使啟發流于形式,達不到啟發的目的。
實際上,啟發式教學不應只流于表面,而應滲透進教學的每一處環節中。只有教師具備時時啟發的意識,養成處處啟發的習慣,時刻關注學生的特點和問題,才能在必需之時、合適之處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啟發,開啟他們的智慧,促使學生養成獨立閱讀,積極思考,善于發現,勇于解決問題的習慣與能力。在啟發式教學中,學生要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教師積極主動的引導,逐步養成積極思維、善于提問、自主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如此,才能掌握和運用學習方法,求得語文素養的綜合發展。
3 不是一種模式,而是一種思想
把“啟發式教學”看成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從“式”而來。很多人認為“式”便是一種具體的方式、方法。而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是由一套固定的教學格式或若干個具體的教學環節來體現的。于是在課堂上的很多設問、提問和解疑,都是為了“格式”二字。教師們腦海中有的是教學目標和教學步驟,而忘記了教學的真正內容——學生。如果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課復一課,“問”是為了“式”,“啟”是為了“模”,課堂上依賴的是一種機械的教學模式,那么,所謂的“啟發”又將成為一種新的桎梏。
要正確運用啟發式教學必須走出以上誤區,準確領會其精神實質。啟發式是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基本指導思想,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并沒有固定的教學格式和環節。每一節課情境都會有所不同。教師應把啟發式教學的思想貫穿于教和學過程的始終,因人、因時、因環境的變化靈活多樣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使教學安排適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真正體現啟發式教學的內涵。
二、探索解決
實施啟發式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在思想上認識各種“形式啟發”的表現和實質,還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改進,在課堂教學中,善于在恰當的時候啟發、指點、引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做到真正的“啟發”。
1 設置問題,問而有恩。
啟發式教學離不開提問,但“提問”和“啟發”兩者并不能等同。一些很淺的問題學生完全可以自己理解,就不必提問;一些較深奧的問題,提出前如果沒有做好鋪墊,或者提出來后立刻讓學生回答,都無法達到效果。由于沒有為學生留足獨立思考的時間,學生的回答只能是猜測得來的,并沒能經過思維上的活動,這種無效提問不能引起“有思而答”,學生的學習也就失去了意義。
如此可見,“啟發式”絕不等同于“提問式”。啟發式教學要求善于發問。教師要講究啟“思”的藝術,提問不等于啟發,重在問題的設置;啟發不一定提問,重在激疑引思。啟發的形式是多樣的教師的講解,師生的問答,獨立的思考,這些都會使學生產生聯想和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學起于思”,提倡先讓學生自學,課前帶著問題去探究,課后帶著問題去實踐。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2 適當點撥,思而有啟
要做到“啟而有發”必須“啟而得法”,啟發式教學要求教師要抓住“啟”的時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只有當學生具備了“憤悱”狀態,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時,才是對學生進行“開其意,達其辭”的最佳火候。此時,教師再進行啟發、點撥,便會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
教師的啟發講究適時、適度、適當。教師應該準確地把握好時機,可以通過創設情境,適時抓住學生思維的最佳突破口進行點撥,點燃他們智慧火花。而在問題的設置上,要注意難度適中,把握好度,適度地指導學生的思維活動。啟發式教學還要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因材施教,因人啟發,循序誘導。學生思想認識的規律、身心發展的規律都要求教師的啟發一定要適當,否則適得其反。
朱熹說:“疑者,覺悟之機也。”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思維,打開他們的思路,指導他們由敢問到善問。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發展智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創新思維的開拓性人才。
3 有效引導,啟而有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如果教師所講解的東西,學生不能理解。不能從已知進行推論,由此及彼,觸類旁通,那就不必再重復去教他了。教師的引導應當是有效的,啟而得法,啟而有發的。
啟發如何落到實處,除了教師的問題問到點子上,學生的質疑也質在了關鍵處,還得注意積極思維狀態的營造和保持。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創設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更易啟而有發,問而有答。因而,教師要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滿腔熱情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學生只有覺得學習本身是歡樂、愉快、幸福之時,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外,教師都不只是一個簡單的領路人,而應做一粒鋪路石,以自己的知識和道德修養,為學生拓展一條走向未來的發展之路。因而,融洽的師生關系也是有效引導的重要條件。教者和學者相互尊重和欣賞,教師運用教學智慧引導學生,學生在熏陶和學習中不斷超越,共同促進啟發教學效果的發展。
如此可見,啟發式教學作為教學的精髓部分,教師需要參透其中的精神內涵,摒棄形式啟發的弊端,真正實現其“啟發”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