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史反復證明,大城衰落往往根源于產業衰退,而大城崛起肇始于產業蝶變。金融危機在帶給我們沖擊的同時,也推動國內外產業轉移,為重慶產業升級帶來機遇,而國家擴大內需、產業振興規劃和賦予重慶的政策優勢又給重慶帶來跨越發展的巨大勢能。
新興產業能級提升——危機下的新跨越
在全球產業尚在金融風暴中顫栗時,重慶加速產業振興,最早領略到了春天的氣息,掀起西部信息產業新革命,成功集聚全球最大個人電腦制造商惠普的全球軟件研發中心、全球軟件服務外包中心、全球軟件測試中心、全球呼叫中心、全球采購結算中心、以及總產能為8000萬臺筆記本電腦制造基地,特別是結算中心從新加坡移師重慶,改寫了中國信息制造鏈的歷史,初步融入全球高端產業價值鏈;成功引進全球第一電子代工企業富士康打造千億級電子產品制造基地,全球第一通信巨頭思科建設國際物聯網產業基地,全球第一大電腦制造商廣達建設筆記本電腦出口制造基地,全球第三大物流運營商Schenker落戶,英業達、緯創資通、蘋果、宏基、聯想等世界巨頭紛紛對接尋商機,3—5年新增信息產業產值5000億元,進出口總值500億美元;順應全球汽車產業版圖重整趨勢,打造中國汽車名城,依托長安新能源汽車、福特三工廠、上汽依維柯、鈴木二期等骨干項目,3—5年新增汽車產值3000億元;打造西部化工谷,依托中緬輸油管線、川氣東輸、疆煤入渝等重大項目,引進巴斯夫、安道爾、殼牌等世界巨頭,培育MDI、乙炔、煉化等千億級產業鏈,3—5年新增化工產值3000億元;打造西部金融中心,以渝中區舊城更新為契機,將城市功能提升與金融中心建設有機結合,加速解放碑“十字金街”總部積聚,以江北嘴開發建設為載體,將大劇院、科技館等現代文化設施與金融街建設融為一體,形成極具人文內涵和現代氣息的金融發展高地。
集群式承接產業轉移——危機下的新戰略
產業集群化發展成為全球普遍范式,世界經濟版圖布滿了“馬賽克式的空間經濟點”,競爭超越企業邊界,逐漸向產業集群主導轉變。在金融危機影響下,世界500強企業更加重視中國市場,國內大企業抓緊布局西部,為此,重慶舉全市之力連續推出“年度十大經貿活動”,搶抓全球產業轉移新機遇。例如,針對臺商抱團西進趨勢,在金融危機下專門制訂八條支持臺企發展的優惠政策,2008年策劃了“聚焦臺商—重慶IT特別行動”,2009年又策劃了“重慶·臺灣周”;為吸引更多民企大腕投資重慶,策劃了“2008中國(重慶)民營經濟發展論壇暨全國知名民營企業重慶行”;為了與沿海城市實現零距離接觸,舉辦了“重慶·佛山周”、“重慶·寧波周”等系列活動,簽約項目超過500億元;為了把握東產西移漸成氣候之勢,及時開展東西部產業聯動基地建設;為了打造融入世界主流經濟的舞臺,連續四年舉辦市長國際經濟顧問團年會,共謀重慶發展,促進合作共贏。
產業創新引領——危機下的新動能
每一次經濟危機都孕育著新的技術突破和產業變革。此輪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科技將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創新密集時代。重慶將把自主創新作為優化產業結構的重中之重,打造保護知識產權模范城市,加快建設成為長江上游科技創新中心和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把握全球新一輪技術變革孕育新一輪產業革命新機會,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組建一批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顯著提升重點企業研發實力;把握國家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取向,重點支持處于發展前期、創新創業非?;钴S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與新醫藥等產業,及高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的文化創意、信息增值、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把握全球將低碳經濟作為制勝未來的戰略關鍵點的新價值,啟動低碳經濟試點;把握全球資源爭奪和市場整合的新形勢,積極擴大對外投資,在產業升級中從“微笑曲線”的中段走向兩端,提升研發、設計和服務、品牌競爭力。
(作者為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