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技術落后對生態環境造成致命傷害時,當國家兩部委決定把落后產能砍掉一半時……“散小亂雜”的重慶水泥行業,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驗。
聯名上書
2009年6月9日,重慶水泥行業波瀾驟起。九家企業聯名上書市領導:為何渝辦發(2008)353號文件成了一紙空文?
上書之因,是有關部門審核批準了幾個大型水泥生產項目,“這些項目違背了353號文件規定”。
2008年12月,市政府辦公廳轉發《促進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實施意見的通知》(渝辦發[2008]353):一小時經濟圈內,主城九區不再核準新型干法水泥項目,其他14個區縣2009年12月31日前暫停核準。
九家企業較真的背后,是愈演愈烈的產能過剩危機。
“生意越來越難做了。”上書人之一趙化說,重慶一鐵路項目招標,吸引十家水泥企業“火拼”,價格被殺得慘不忍睹。
2007—2009年,是重慶水泥行業的“大躍進”時代。
“三年間,我市共核準34條水泥生產線,到2012年,總產能將達8600萬噸,而市場需求僅5400萬噸。”市水泥協會會長馬澤民說。
“高運輸成本決定了水泥只是區域性產品,也就是說,多余的3200萬噸產能將找不到下家。”馬澤民說,“重慶將重蹈浙江水泥產能嚴重過剩的覆轍。”
2000—2005年,浙江水泥行業“大躍進”,惡性競爭造成全行業連年虧損,水泥價格之低,被稱為全國“鍋底”,其慘淡局面至今未有改觀。
其實,市領導早已看出苗頭。
2009年2月4日,在全市經濟工作會上,時任市長王鴻舉說:“我市現有水泥企業產能已經過剩,但有的區縣還在引進水泥企業,這種只求效益的短視行為,很可能拖垮現有水泥企業。”
但剎車并沒踩住,一些區縣引進水泥企業的行動并沒停止。
“項目越批越多,再不呼吁,這個市場就毀了。”趙化說。
落后之殤
不僅僅是產能,另一切膚之痛是污染。
天險烏江,兩岸絕壁,水急灘險,勝似三峽,曾被譽為“千里畫廊”。
但千里畫廊,早已遍體鱗傷。
“由于石灰石資源豐富,加上運輸方便,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烏江兩岸便出現了水泥廠。”馬澤民說,這些水泥廠都很小,工藝落后,直接在兩岸挖掘石灰石煅燒水泥,生產時濃煙滾滾。
路面是黑的,房屋是黑的,樹是黑的,巖石是黑的,空氣里彌漫著粉塵。有專家曾做過統計,沿岸居民每年人均承受的水泥粉塵超過10公斤。
污水順著管道,甚至沒有管道,沿著山崖流向烏江。
“我看到烏江時,驚訝其碧綠,沒想到世間竟有如此清的水,正準備喝,一當地人告訴我,這是三級水,不能喝。”環保作家哲夫說,“想到江邊魚莊吃魚,結果又被告知,魚被污染也不能吃。”
“一切都源于水泥企業生產工藝的落后。”涪陵區委常委、副區長徐志紅說,烏江沿線水泥廠,不少還在采用上世紀80年代的生產工藝。
工藝落后,造成烏江之殤。而烏江之殤,正是全市水泥污染的縮影。有“嘉陵江小三峽”之稱的北碚沿岸景區、南岸區的南山風景區等地,都面臨同樣問題。
“截至2008年底,重慶水泥總產能為4000萬噸,其中比較先進的新型干法水泥產能僅為1960萬噸,不足50%。”馬澤民說,落后生產工藝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
規模小、能耗高、污染大——這是重慶水泥產業的另一致命傷。
與文件賽跑
巧合的是,在九家企業聯名上書之后,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隨即下發水泥產業指導意見:用三年時間,將全國六億噸工藝落后的水泥產能淘汰出市場。
兩部委聯手出擊,正是為了治理中國水泥產業兩大頑疾:產能過剩和環境污染。
重慶100余家小水泥廠在劫難逃。
與其被淘汰出局,不如主動整合——市政府決定重新制訂水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性意見。
2009年6月17日,黃奇帆(現任市委副書記、市長)針對水泥企業上書報告作出批示:“此信反映的問題是確切的,重慶水泥產能過剩,不能再大規模擴張……請市經信委、市發改委務必管好這件事,國土房管部門、環保部門也要啟動閘門,不給新建水泥廠土地或環保空間,市政府金融辦要控制新建水泥廠的貸款。”
7月9日,為落實黃奇帆的批示精神,市經信委牽頭召開有規劃、國土、環保、建委、發改委、金融辦等部門參加的座談會,共商水泥產業整合大業。
7月中旬,市政府頒布《重慶工業2009—2012年發展目標及重點》,重申在一小時經濟圈內,主城九區不再核準新型干法水泥項目,其他14個區縣在年底前也不再核準,且所有水泥項目必須以淘汰落后產能為前提。
整合措施之果斷,行動之迅速,全國罕見。該文件的出臺,被市內外媒體稱為“重慶水泥‘大躍進’時代正式宣告終結”。
雙核驅動
為完成整合大業,在此之前,市政府未雨綢繆,干了一件震動中國水泥業界的大事:促成拉法基和瑞安實現重組。
重慶水泥行業此前有兩只老虎,其中一只是香港瑞安集團。
1995年,瑞安與重慶第二水泥廠合資組建騰輝特種水泥有限公司。2001年,騰輝收購重慶最大水泥廠地維水泥有限公司80%的股份后,又將合川水泥總廠攬入囊中,一舉成為西南最大水泥生產商,占據重慶70%的市場。
另一只老虎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水泥巨頭法國拉法基集團。
2002年,拉法基進軍四川,在創建都江堰水泥廠后,又成功并購四川最大水泥企業雙馬集團,占領成都、川北及川南市場大部。2003年,拉法基與重慶水泥廠合資組建了重慶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占股70.59%,準備與瑞安展開市場爭奪戰。
兩虎相爭,必將對重慶勢單力薄的100多家小水泥廠造成致命打擊,水泥產業可能因此進入惡性循環。
如何應對?轉機出現在云南。
瑞安進軍云南,收購了兩家水泥企業,本想藉此鞏固其西南霸主地位,但不曾想這是燙手山芋——兩家水泥廠均采用落后的濕法工藝,人員需求量相當大,瑞安陷入巨額虧損。要想擺脫虧損,只有用干法生產代替濕法生產——這需要雄厚的技術、資金支持。
就在這個當口,重慶市政府果斷出擊,牽線搭橋,希望瑞安和拉法基進行重組。
一方亟須技術和資金,另一方亟須做大重慶市場,一拍即合的拉法基與瑞安,聯合組建了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分別持股55%、45%。
拉法基瑞安由此一舉跨入中國水泥行業前三強,奏響了重慶水泥行業大整合的序曲。
整合序曲
譚向陽埋著頭,十分鐘吃了兩碗飯。因為太忙,他習慣了這樣的吃飯速度。
譚向陽是永川拉法基瑞安項目負責人,他“嘩嘩”翻著《永川日報》,指著《拉法基瑞安永川生產線已投入800多萬建設》的標題說:“永川水泥產業整合時代已來臨。”
永川參天水泥有限公司是當地財稅大戶,也是有名的重污染企業,其立窯濕法生產工藝落后,屬于國家明令限制的落后產能。長期以來,廠區附近粉塵滿天,周邊居民苦不堪言。“拉法基瑞安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譚向陽說,拉法基瑞安投資七億元,整合了參天公司。
“新廠采用國際領先的干法生產,廢氣排放濃度遠低于重慶市30毫克/立方米的排放標準。”譚向陽說。
而今,沒有想象中的煙塵彌漫,放眼望去,綠意盎然。若不是親見,誰會把這樣的地方跟水泥廠聯系起來?
消化參天公司后,拉法基瑞安又把目標瞄準另外兩家采用立窯濕法生產工藝的企業。“整合這兩家企業后,拉法基瑞安在永川的年產能將超過500萬噸,產值超過20億元,占永川工業產值的10%。”譚向陽說,永川水泥產業“散小亂雜”的現象將被徹底改變,永川將蝶變為渝西第一建材基地。
“永川進行曲”,就這樣拉開拉法基瑞安整合重慶水泥行業的序幕。
一兩年后,待烽煙散盡,重慶水泥產業結構將得到高效調整,落后產能主導市場的歷史將被改變。巴渝大地的水泥產業,將是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