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繼承—毀滅,家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24年:在歐美,這叫“富裕爸—貴族兒—討飯孫”;在中國,俗稱“富不過三代”——
“80%的家族企業將終止于第二代,只有3%的家族企業能傳到第四代。”這是美國布魯克林家族企業學院的研究成果。
“富不過三代”,這是家族企業的成長魔咒。
創業于改革開放初期的第一代渝商,經過20多年打拼,在贏得財富地位的同時,也迎來兩鬢霜華——如何選取接班人,破解“富不過三代”魔咒,已成為他們亟須面對的一道難題。
接班時代
2009年7月27日,超五星級游船“世紀天子”號,鳴笛起航,從朝天門駛向三峽。
這不是一次尋常旅行。
從馬云到牛根生,從嚴介和到龍永圖,船上坐著的,是300名中國商界名流——這是華佗CEO論箭組委會舉辦的“企業領袖三峽行”活動,活動的主題是“探索中國企業的未來之路”。
名流們的演講精彩紛呈,但最打動人心的,是“世界點火槍大王”茅理翔演講的《家族企業的傳承》。
“中國民企即將迎來接班高峰,在這次浪潮中,只有20%的企業能活到第三代。”茅理翔語出驚人,名流們眉頭一皺。
這并非危言聳聽。家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24年,“創業—繼承—毀滅”,這是全球性魔咒。在歐美,這叫“富裕爸—貴族兒—討飯孫”;在中國,俗稱“富不過三代”。
“你能擺脫這個魔咒嗎?”茅理翔冷聲銳問,名流們一臉驚恐。
但比名流們的驚恐更值得驚恐的是,在“世紀天子”號的始發地——重慶,很多渝商還對此一無所知。
與全國一樣,重慶民企也是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發端的。
“一幫重慶人開始‘下海’,在改革開放中練攤,歷經20多年打拼,終于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圈定了自己的財富疆域。”市私營個體經濟協會秘書長邱繼烈說,“當初他們創業時,多在40歲左右,現已年過花甲。”
未來五年,重慶將迎來民間財富從第一代向第二代轉移的高潮。
“換帥潮流將至,但渝商普遍沒有意識到接班人的重要性。”邱繼烈說,“從哪里選接班人?選什么接班人?用什么方法培養接班人?這些生死攸關的大事,對很多渝商而言,還是很遙遠的事情。”
民營經濟雄踞半壁江山,渝商能否成功交接班,不僅關系其個人財富傳承,更關系重慶未來的經濟大局。
答案在哪?
子承父業
90%的家族企業傾向于選擇子承父業的接班模式——這是全國工商聯的調查。
“但80%的家族企業會在子承父業中死掉,老子掙錢,兒子敗家。”茅理翔說。
重慶“胖子媽火鍋”就是例子。
上世紀80年代,別祖玉靠賣涼粉起家,創建“胖子媽火鍋”,一時名動重慶。但兒子繼承家業后,染上毒癮,一代名火鍋就此凋落。
“老子一旦打下天下,就不希望孩子像自己當年那樣辛苦,故每每有求必應。于是,一些富二代變成紈绔子,斗雞走馬無所不能,掙錢理財一無所能。”茅理翔說。
子承父業若想成功,最佳辦法是未雨綢繆。
“5·12”汶川地震后,重慶火鍋市場一片清冷。就在此時,德莊推出“青一色”——青花椒、青海椒,一片青綠。“青一色”面市一周,德莊生意回升50%。
這個打破“紅色傳統”的創意,出自李雅倩的手筆。
李雅倩是誰?德莊董事長李德建的獨生女。
2002年,為培養接班人,李德建將高中畢業的女兒送到英國留學。2007年,戴著管理學碩士帽的李雅倩回到重慶。
為鍛煉女兒的觀察能力,李德建把女兒安在督察部。
一月后,李雅倩向父親提出:“不應像盯賊那樣盯著采購環節,這樣只會人財兩傷,應設立價格浮動區,讓人財兩贏。”提議博得一片掌聲。
為培養女兒的創新能力,李德建把女兒調到企劃部。
外國人看著紅彤彤的火鍋不敢下筷,李雅倩忍不住尋思:“憑什么火鍋一定是紅色?”于是,“青一色”應聲墜地。
“兩年來,她在六個部門待過,都干得非常出色。”李德建很欣慰,“再過幾年,等她再成熟些,我就可以放心交班了。”
“富二代生活在與父輩完全不同的成長環境里,優越感突出,性格散漫,要想他們成功接班,必須進行系統教育。”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田利輝說。
“江浙企業成功進行子承父業的,富二代大多都到國內外著名高校,進行過長達數年的專業培養。”田利輝說,“有的民企老板甚至派企業的元老陪讀,教其分析形勢、待人接物。”
“僅靠書本知識,很難水土相服,所以學成后還需傳幫帶。”茅理翔說,“‘教帶扶’,這是日本家族企業傳承的三字經,手把手教三年,逐步授權帶三年,交班接權扶三年。”
“系統教育+教帶扶”,這是子承父業的最佳模板。
智囊助陣
2004年,浙江大學開了一個“少帥班”。但29名“少帥”畢業后,26人不愿回家接班。
“抱著金蛋出生的一代,有著與父輩迥異的價值觀,他們往往別有所好,而對傳承家業缺乏興趣。”茅理翔說,“強行讓他們接班,結果往往慘烈,在江浙,已出現多例兒子將家業一賣了之的案例。”
子承父業的傳統,而今遭遇“父子不同心”的狙擊。
如何破解“父子不同心”的困局,小天鵝集團總裁何永智先行一步。
與李德建一樣,何永智很早就把女兒送到國外留學。“1998年,不到16歲,我就去了美國,在洛杉磯念完高中后,又到西雅圖念大學。”其女廖韋佳說。
2006年,廖韋佳學成歸渝,何永智讓她擔任集團副總裁,但廖韋佳有著自己的夢想——演藝事業。
何永智選擇了支持,讓女兒進入專業學校完成導演課程。女兒想拍片,她爽快出資。
直到2008年,廖韋佳意識到自己欠缺導演天賦時,何永智才誘導她回來接班。在培養女兒經商興趣的同時,也寬容著女兒的愛好。
“熱酷原創音樂之夜”,已在洪崖洞上演多場,其幕后導演正是廖韋佳——盡管每場都會倒貼幾萬元,但讓女兒在理想與家業間取得平衡,何永智認為值得。
為了安心隱退,何永智決定為女兒打造一個智囊團:一是內部培養,有四名副總裁都是從內部提上來的;一是外部招聘,以50萬元年薪,從外面引進幾名高管。
“我以后要將部分股權出讓給這部分高管,一是讓他們安心扎根,二是可讓決策從個人決定變成集體決定,避免重大失誤。”何永智說。
廖韋佳回報何永智的,是幾次非常漂亮的國際化運作。
“解決民企接班人的‘別有所好’和‘能力欠缺’,比較可行的模式是‘富二代+智囊團’。”田利輝說,“寶龍地產、匹克體育等成功進行交班的沿海民企,基本都是采用這一模式。”
財富的傳承是容易的,但企業家是稀缺資源,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子女就是帥才。所以說最佳辦法,就是通過股權出讓的方式打造智囊團,來彌補富二代的后天不足。
兩權分離
蘇州一名民企“少帥”,不愿放棄動漫理想繼承家業,不惜剁掉四根手指“斷指明志”。
富二代若是“誓死不愿接班”,或是無法扶起的“阿斗”,又該怎么辦?
職業經理人的興起,為化解這種困局提供了可能。
隆鑫集團總裁涂建華,是最早摒棄“富二代接班”觀念的渝商。“摒棄家族式管理,聘請職業經理人打理企業。”這是涂建華的眼界。
1998年,涂建華三顧茅廬,以近300萬元的年薪,聘請北京瑞城集團來“當家”主持工作。
這種做法,當初曾遭到全家人的反對。“隆鑫要成為恒星而不是流星,這是最好的方式。”涂建華頂住壓力,將家族成員一一辭退。
隨之而來的,就是建章立制,將經營權交給管理團隊,自己退居幕后。
“制度第一,總裁第二。”隆鑫集團高管高勇說,“我這里有本冊子,上面記著誰應履行怎樣的職責,擁有怎樣的權利。出了問題,就用制度去衡量!”
“我和董事長涂建華的關系,就是職業經理人和老板的關系。”高勇強調。
2007年,隆鑫銷售收入突破百億元,涂建華知道這只“螃蟹”吃對了。
涂建華打造的這種接班模式,叫兩權分離——將財產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分離。
“如果子女不愿接班,或實在沒能力接班,干脆就不要讓他們接班,指定他們為財產受益人即可,然后由職業經理人去將事業做大。”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韓朝華說。
華人企業王安電腦公司,曾是全美第二大電腦公司,但王安將公司交給兒子后,公司很快破產;華人“IT教父”施振榮,60歲退休時,沒讓兒子接班,而是選擇了職業經理人,其公司至今仍是業界翹楚。
“香港上市企業領導人把權力移交子女后的八年期間,股票回報率平均狂跌80%。”這是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結論。
實行兩權分離,這是打造百年老店的一種好模式。“這種模式現在雖然沒得到大多數企業家的青睞,但它是一種必然趨勢,在未來將成為主流。”韓朝華說。
對渝商來說,“富不過三代”的確是一個瓶頸,但并非無法突破——只要你找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