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音發源地美國西雅圖,聚集著上千家航空配件生產廠商,形成了一條完整的航空產業鏈。而在上海,這條產業鏈也在借助“大飛機”項目的落戶,悄然進行布局。
布局大飛機產業:三大中心+一個心臟
2009年12月28日,上海浦東偏遠的祝橋鎮,上海市長韓正為一個新的制造中心,鏟下第一鏟土。研制國產大飛機公司——中國商飛的總裝制造中心浦東基地,到2016年將形成每年總裝20架C919大型客機和50架ARJ21系列飛機的能力。
在此之前,一個全新的設計研發中心已在浦東張江開工建設,負責大型客機、支線飛機的研制和民用飛機相關設計技術的研究。
而在更早的時候,大飛機的客服中心已經落戶上海閔行紫竹園。
至此,大飛機項目已全部完成在上海“總部基地和三大中心”的規劃。
隨著中國商飛落戶上海,中航商用飛機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隨后也在上海扎根,它更是肩負著研發商用發動機的使命。發動機一般占飛機總價的20%左右,被視作飛機的心臟,發動機技術被譽為航空產業皇冠上的明珠。
至此,上海已悄悄開始大飛機產業的謀篇布局,大規模的民用航空制造業版圖已經在上海的浦東、張江、大場、閔行紫竹園區徐徐展開。
產業鏈集體升級
除了飛機的心臟——發動機,大飛機的研制還涵蓋機械、電子、材料、冶金、儀器儀表、化工等幾乎所有工業門類,相當于是對一個國家基礎工業的“集體考試”。
一直負責研究中國是否應該自主建造大飛機的老干部金履忠曾說過,大型飛機技術的突破,將會帶動一批新產業的發展。如果大飛機研制成功,其意義并不亞于“兩彈一星”,也不亞于載人航天工程。來自美國蘭德公司的研究指出,由飛機技術派生的衍生產品銷售額,是航空產品本身的15倍,而航空業帶動技術升級、產業延伸的效應則更大。也正因為如此,研制大飛機是“令人生畏”的任務,目前也只有美國、法國、俄羅斯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能生產大飛機。
我國大飛機的研制采用“主制造商——供應商”研制模式。這無疑給上海的產業和企業創造了轉型和提升的絕好機會。比如總部在上海的寶鋼集團,對國家大型飛機研制重大科技項目自2007年就開始立項,目前,大型飛機起落架用300M超高強鋼、四大牌號鈦合金結構用鋼都已研制成功,與大飛機項目相關的發動機用特種鋼材等的研發也已全面展開。此外,寶鋼還在加緊建設國內首條大型特種金屬及合金板帶工程、熱擠壓鋼管改造工程。
大飛機所需要的復合材料的突破,也是各方正在努力的方向之一。上海市政府最近頒布的《關于加快推進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實施意見》,對材料產業進行了規劃。到2012年,全市新材料產業規模將達到1000億元。
上海市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金興明透露,上海目前的航空產業規劃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中國商飛公司負責的大飛機項目;第二層就是商用飛機發動機項目;第三層則是進一步整合和新建其他航空配套產業,今后上海將形成完整的航空產業鏈。
(摘編自《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