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9日,對于重慶水泵廠有限責任公司來說,是不同尋常的一天:公司生產的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上充泵獲得“準生證”。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興奮地說:“這是首臺國產上充泵,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其技術性能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
重慶水泵一躍沖天的背后,是14年自主創新的堅守。
瞄準目標
“研制上充泵,不是一時沖動,而是我們精心瞄準的項目。”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晴說。
1995年陳晴走馬上任時,賬上資金只有兩萬元。面對窘況,陳晴的第一件事就是組織干部職工討論發展思路。
“金字塔理論顯示,處于金字塔底端的產業需求大,但是競爭者多;處于中高端的競爭者少,上坡難度大,但利潤高。”在他的啟發下,干部職工最終認準一條道——走自主創新的研發道路。“自主創新并不意味著盲目地干,我們緊盯國家的產業政策調整,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開發什么。”陳晴說,“我們每年堅持把銷售收入的10%投入研發,國外占據壟斷地位的產品就是我們研發的方向。”
在查閱核電站用上充泵資料時,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大爆炸事件深深震撼了陳晴:“當時有八噸多的強輻射物在事故中泄漏,如果使用了上充泵,就能有效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
上充泵,是壓水堆核電站安全的關鍵設備,俗稱為核電站的“防爆員”,在核反應堆內部出現停機、高溫等意外時應急冷卻,向反應堆快速注水防止爆炸,在平時則擔當循環冷卻供水的角色。
一種深深的責任感涌上陳晴的心頭:過去,該產品僅有美國、法國、日本等國能夠制造,中國核電站使用的上充泵全部依賴進口,最貴的一臺賣到了7000萬元!“這就是我們研發的方向。”陳晴瞄準了目標。
自主研發
啟動上充泵項目之前,新組建的研發團隊曾小試牛刀。
昆鋼距離礦區有178公里,過去礦石都是靠汽車運輸到煉鋼車間,每噸運費高達132元,且沿途污染嚴重。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一難題?
市場人員反饋信息后,重慶水泵組織技術人員進行攻關,成功開發出一種新型輸送泵,不僅讓昆鋼的每噸礦石運輸成本降低到30元,還解決了污染問題。更令人興奮的是,這項發明打破了荷蘭公司對這一技術數十年的壟斷。
“這次成功,讓我對研發團隊充滿了信心。”陳晴坦言,“我們有信心搞出中國的上充泵。”
從2005年開始,重慶水泵向上充泵發起沖鋒。
“上充泵是公司成立以來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個項目,前后歷時四年。”公司總經理趙自成說,“我們沒有摹仿國外產品,全靠自己摸索。”
在四年時間里,研發團隊光模型就做了200多個,實驗失敗了數百次,耗資8500萬元。“我們也走過彎路,到2007年才發現原來的設計方案行不通,只好推倒重來。”趙自成說,“在科學面前,摻不得一點水。”
2008年重新設計方案,對關鍵技術反復攻關,到年底終于獲得重大突破。2009年6月,上充泵樣機獲得國家核安全局審核通過。消息傳到公司,研發人員相擁而泣。“這是一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將打破國外對上充泵的壟斷局面,而且在安全的可靠性上我們更有把握。”想起那一幕,陳晴兩眼噙滿淚水。
前景看好
上充泵研制成功的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在海外引發“蝴蝶效應”,國外上充泵供應價格立馬從3000多萬元下降到1500萬元左右。
“重慶水泵廠的上充泵投入市場后,每臺價格只有1000多萬元,能降低上充泵的采購成本50%以上,憑借良好的性價比優勢,有望迅速占領并壟斷高端市場。”陳晴對上充泵的市場前景十分看好。
他算了一筆賬:根據國家發展核電站的戰略部署,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將建設50座核電站,每座核電站按兩套機組、每套機組配套三臺上充泵,就有300臺上充泵的需要量,蘊藏著近百億元的市場。“而目前國內僅我們能制造,重慶將成為國內核泵的主力供應地!”陳晴自豪地說。
“通過14年的自主創新,我們累計申請各種類型專利32件,有多項產品打破國外公司的技術壟斷和封鎖。”陳晴說,“對知識產權的良好運用,不僅讓企業躋身于同行業的前列,也讓企業獲得了高速發展的機會。”
趁全球金融危機之機,重慶水泵正積極擴充產能,搶占市場。
位于沙坪壩井口工業園區的新廠區,占地12.8萬平方米,年產能為900套水泵,將形成十億元左右的年產值。
從去年開始,重慶水泵已經為秦山、大亞灣核電站配套,生產上充泵和水壓試驗泵等核電用泵產品。“從今年開始我們就能向核電站提供五億元核泵產品,而我們的價格只有國外產品的三分之一,從用戶反饋的情況來看,質量比國外生產的還好。”公司副總經理周德良說。
目前,重慶水泵在國內高端水泵產品中的份額為25%。其中,在軋鋼除鱗、稀有金屬冶煉上已全部取代國外產品,并先后開辟了伊朗、泰國、日本等國外市場,實現泵產品年出口6000萬元。“這標志著重慶企業已具備在高端泵制造領域向國外企業叫板的實力。”陳晴胸有成竹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