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基層群眾,幫出社會和諧,帶動農村發展,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渝北區探索的“聯幫帶”主題實踐活動,綰上了干群連心結。
“聯”出魚水深情
最近,龍溪鎮龍溪街道的貧困黨員李世元一家,洋溢著一種幸福的氣氛。連癱瘓在床不能說話的妻子,眼角眉梢也掛滿笑意。
原來,雙胞胎女兒相繼找到了工作,她們歡快的話語讓李世元心頭的石頭落了地:“多虧了白主任,幫我一家解決了大難題!”
李世元說的白主任就是龍溪街道龍山辦事處主任白曉琴。2009年6月,她和包括李世元在內的三家貧困戶結成聯誼對象。李世元是個殘疾退伍兵,上有八旬老母,下有三個子女,妻子多年前遇車禍致癱。在這樣的境況下,李世元一家培養出三個大學生。細心的白曉琴發現李世元眉頭緊鎖。一細問才知道,李世元的大女兒李玲為了照顧媽媽,從外地辭了職,回到重慶后卻找不到工作,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在白曉琴的幫助下,李玲到龍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聘上崗。姐姐順利就業激勵了妹妹李紅,她也在一家企業找到了工作。
歡聲和笑語又回到李世元的家中。
在渝北區,越來越多的群眾感受到了“三聯”帶來的溫暖。所謂“三聯”,就是支部聯建——每個區級部門和重點企事業單位分別聯系一個鎮街、村和社區黨組織;干群聯誼——區級領導、處級領導、一般黨員干部分別結對聯系群眾,通過這種方式,各級干部共接對認親9062戶;社會聯動——結對聯系延伸到黨外、拓展到企事業單位、擴大到一般工作人員。
“幫”出和諧發展
2009年10月,蜿蜒3.15公里的清十公路從山腳爬到山頂。
村民鄭運蘭說,以前因為不通公路,一年到頭,老人們出不了幾次門,在外打工的兒女也不愿回來,嫌回家的路太遠太累!
修路圓夢,村民呼聲很高。
2009年3月,悅來街道辦事處決定竭盡全力幫村民一把。經多方協調,悅來街道籌集到300多萬元。有了資金,村民們出工出勞,僅僅七個月,就把路修通了。
為把“幫”字落到實處,渝北區采取區、鎮街、村(社區)三級聯動方式,解決基層群眾的困難。
水口村的柚子樹多年不掛果,這可急壞了果農們。他們向大灣鎮便民服務中心反映了這一難事。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到現場查看后,也拿不準是怎么回事,他們決定通過“三級聯動”方式,向區農業局求援。
區里的技術人員很快找到病根:品種老化。服務中心派出技術人員,為果農嫁接改良品種6440株。果農唐元林高興地說:“我家的搖錢樹又可以重新‘上崗’了!”
2009年以來,全區通過“三級聯動”共幫助群眾辦理各類事項2500余件,惠及群眾兩萬多人次。
“帶”出致富之路
“老李,今年柑橘收成不錯嘛。”渝北區果經站干部陳明軍笑著向果農打招呼。
“是啊,全靠你們帶得好喲!”統景鎮民權村七組村民李耀倫數著果販遞過來的大把鈔票,興奮地說。
柑橘是民權村的特色產業。村支部書記王慶林掰著指頭說:“2009年,區農業局果經站先后四次派人把柑橘栽培技術送到田間地頭,先后有400多村民接受培訓。”
除了送培訓,區里還給村里的柑橘專業合作社贈送16噸復合肥和11噸尿素。2009年,民權村柑橘項目人均收入接近1800元。
2009年以來,渝北區共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兩萬人次,幫助轉移農村勞動力9900余人,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970元,增幅為13%。
“聯幫帶”活動受到基層群眾的熱烈歡迎,也讓黨員干部得到了洗禮。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張紹新說:“我們將把‘聯幫帶’活動作為一項基礎工程和長效制度,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