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銀廣夏監事會向董事會嗆聲固然難能可貴,但我們需要注意到的是,其監事會實際上為控股股東所控制,能否真正代表全體股東的意志同樣值得商榷
一向是資本市場話題常青樹的ST銀廣夏,最近再次成為吸引人眼球的焦點,自2009年12月7日以來,公司監事會三次“嗆聲”董事會,要罷免董事長,甚至要訴諸法律,這不得不讓人拍案驚奇。
前因
事件的起因是一份《轉債協議》。由于經營不善,銀廣夏下屬子公司欠下了中國農業銀行近1.8億元的債務。2008年5月,農業銀行、銀廣夏及其下屬子公司、浙江長金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長金)簽署了一份《轉債協議》:浙江長金承接銀廣夏下屬子公司對農行的全部債務,銀廣夏對債務人變更后的債務繼續承擔擔保責任。同時,作為對浙江長金的補償,銀廣夏將原計劃向農行定向轉增的股份改為向浙江長金定向轉增。此外,浙江長金的法人代表朱關湖擔任銀廣夏的董事長。
這本是一項正常的轉債協議,但問題在于當銀廣夏根據協議于2009年1月16日將股份轉讓給浙江長金后,后者并未向農行全額支付債務,也未辦理股份質押手續,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農業銀行未能解除銀廣夏的擔保責任,致使銀廣夏面臨巨大的擔保債務風險。
第一聲:重新選舉董事長
針對上述情況,自2009年8月17日監事會否決董事會提交的2009年度半年報開始,銀廣夏監事會開始了對董事會的“嗆聲”過程。這一過程在2009年12月7日達到第一次高潮,當天監事會召開會議,首先通過了否決董事會決議的《關于<擔保風險防控預案>的議案》,認為董事長朱關湖同時擔任浙江長金的法人代表,與該議案存在關聯關系,不應行使表決權;同時,監事會披露浙江長金在2009年1月16日取得股權后,在短短六天之后就將股票質押給第三方自然人吳海龍,表明浙江長金自始就沒有按照合同將股票質押給農業銀行的意向。
除此之外,監事會認為,自2009年1月份浙江長金進行質押一直到11月底長達十個月的時間里,面對監事會的質詢,朱關湖一直隱瞞故意違約并向他人質押股票的事實。據此,監事會認為董事長朱關湖“已經明顯不適合繼續擔任董事局主席的職務”,并建議立即召開董事會,重新選舉董事長。
第二聲:涉嫌合同詐騙,罷免現任董事長
作為對監事會決議的回應,銀廣夏董事會于2009年12月7日當天發出了緊急通知,并于次日召開會議。根據監事會的決議,朱關湖及另一位關聯董事回避了議案的表決,最終以5票贊成、2票反對的結果重新通過了議案,聲明若浙江長金不履行此前2009年11月19日出具的《承諾函》,不在2009年12月10之前付清欠款并通知農業銀行解除公司的擔保責任,銀廣夏董事會將啟動《擔保風險防控預案》。
然而,根據董事會2009年12月11日的公告,截至2009年12月10日,公司并未收到浙江長金已履行承諾的通知,因此董事會決定啟動防控預案。根據這一預案,公司可以通過不為浙江長金辦理所持股份解售手續等手段來保證其履行《承諾函》,并且如果浙江長金再次違約,公司將保留通過司法程序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的權利。
但這一方案從一開始就受到了來自公司高層的明確質疑,認為其中的一些條款含糊其辭、過于草率,事實也證明這一預案并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監事會于2009年12月14日再次召開會議,通過了一份關于公司整改的報告,稱公司整改不力,其表面原因是防控預案的不可操作性,而根本原因在于董事長朱關湖同時擔任浙江長金董事長。基于朱關湖主動將股票質押給第三方自然人,且至2009年12月17日浙江長金獲得股票的限售期限屆滿,因此監事會認為浙江長金“涉嫌合同詐騙”,建議董事會立即向司法機關報案,并凍結其持有的股票;另外,監事會再一次建議董事會立即召開會議,罷免朱關湖的董事長職務,重新選舉董事長。
第三聲:向公安機關報案,免除董事長及其董事職務
迫于監事會的壓力,公司董事會于2009年12月15日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整改報告書,也指定了相關的責任人。報告書責成浙江長金向農行提供資產質押或擔保,以解除公司的擔保責任,并限定浙江長金于2009年12月21日之前向公司提供用于擔保的資產清單、評估報告等文件。
但從實際執行情況來看,顯然此報告書的效果不明顯,也未能獲得監事會的認可,監事會于2009年12月28日又一次召開會議。在會議公告中,監事會披露,2009年12月21日監事單河收到朱關湖提供的所謂集安嘉禾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核實生物資產價值項目資產評估報告書和評估說明,但這兩份署名均為“北京大公鼎森資產評估有限公司”的文件既未蓋章也無簽字。因此,監事會認為該資料既不能證明所謂的“生物資產”在產權上與浙江長金有任何關系,也不能證明該等“生物資產”的有效實際價值。據此,監事會認定,朱關湖根本沒有向農行提供有效資產質押或擔保以解除公司擔保責任的意愿或能力,并認定朱關湖主觀故意和惡意隱瞞資產被質押的事實。
在此基礎上,以上兩名監事就上述資產評估及股權質押文書向董事會提出反饋意見,但并沒有得到董事的回應。這引起了監事們的“嚴重不滿”,進一步認為朱關湖在取得公司股票后就惡意毀約,導致銀行和公司遭受重大損失,該行為已涉嫌合同詐騙,敦促董事會向公安機關報案查明真相;同時監事會披露朱關湖一直隱瞞其港澳居民的身份,認定朱關湖已經喪失基本的個人誠信,并存在巨額個人債務,已不適合繼續擔任公司董事及董事長職務,要求董事會立即召開會議免除其董事長職務,并召集股東大會,免除其董事職務。
監事會發威的喜與憂
作為公司三會之一,監事會對于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及保證公司的正當經營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國并沒有建立如德國那樣的雙層董事會制度,監事會基本上無法真正有效監督董事會,監事會長期以來也被認為是一種“擺設”,但ST銀廣夏的監事會卻幾次三番地對董事會“開槍”,讓我們這些中國公司治理改革的游說者們心中歡喜,似乎看到了一些光明,監事會發威了!
ST銀廣夏監事會共5人,包括股東代表3人、職工代表2人。3位股東代表都來自ST銀廣夏的實際控制人中聯實業,而據朱關湖透露,其已經向農行支付了5500萬,但中聯實業并沒有給他“凈殼”,相反卻逐步掏空銀廣夏,其中包括僅以500萬元的象征性價格買走了銀廣夏旗下唯一的經營性資產賀蘭山葡萄酒有限公司股權。在這種情況下,ST銀廣夏監事會的“三聲”是一種維護股東自身利益的舉措。
但是,通過對整個事件的考察,我們也發現ST銀廣夏的監事會在結構及運行上仍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首先是職工監事的虛位。盡管監事會中有兩位職工監事,但現任兩位職工監事中有一位是本屆新當選的,并沒有實質性地參與監事會運作。更重要的是,在以上的三次決議中此職工監事都未參會,使得監事會為控股股東所控制。其次,監事會信息溝通及形式不規范。三次重要的監事會會議居然都是以通訊形式召開的,且在表決之前也無充分的信息溝通和披露,參會監事特別是職工監事是否了解整個議案的背景,能否作出獨立的判斷,讓人疑竇頓生。
監事會的存在本意是為了監督大股東及董事的行為,維護廣大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為此保持獨立性就是監事會治理中的核心問題之一,而像ST銀廣夏這樣控股股東完全控制監事會的情況很顯然無法做到這一點。在保護控股股東利益時會“三聲拍案”,但當控股股東對上市公司進行“掏空”時,監事會還會拍案而起嗎?ST銀廣夏要想重獲新生,建立一個真正獨立的監事會是關鍵環節之一,而從目前來看,監事會治理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