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國有企業監督中普遍存在的力度軟、監督資源分散、監督制度難以落實等問題,根源還在思想觀念上
從鞍鋼、兵器集團到晨光集團,國有企業在大監督機制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何看待這一監督機制的創新,總結經驗進一步完善?《董事會》日前與劉長琨、魯桐兩位資深公司治理專家展開對話。劉長琨目前為中國總會計師協會會長、長沙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曾任財政部部長助理、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魯桐女士為中國社科院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董事會》:您如何看待像晨光集團這樣的大監督平臺機制探索?
劉長琨:晨光集團大監督平臺機制的探索是一種企業監督機制的創新,這一改革具有雙重創新意義。一是探索如何按照市場經濟規則和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科學有效的企業內部監督機制。企業監督機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在探索至今尚未圓滿解決的一個難題。二是探索在企業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實現了現代公司治理的情況下,企業黨組織的地位與作用問題。這實際上是一個政治體制改革的課題。企業黨組織的地位作用問題,是一個非常敏感又非常實際的問題,無法回避,我們對這個問題可以不做無謂的爭辯,但不能不進行探索和研究。晨光集團的這一探索性的改革,不管最終結果如何,都具有積極的開拓性意義。
魯桐:從出發點來說,晨光集團是想加強監督職能,從這個意義上,這個探索有積極作用。當然,整合了資源也不一定就導致監督職能的加強。公司治理有時候是很藝術化的。先讓實踐說話吧。
《董事會》:紀委書記、監事會主席由一人出任,應該說是黨的監督機制和現代企業制度結合的一種試驗。為增強獨立性,有觀點認為紀委書記應該外派,由上級單位垂直領導,對此您怎么看?
劉長琨:大監督平臺改革所表現出的創新意識與探索精神應當充分予以肯定,但說到改革中的一些具體環節和具體做法,則還需要看實踐的結果。紀委書記、監事會主席由一人出任,黨的紀檢監察部門與監事會合署辦公,能不能行得通?是不是一種科學的制度設計?現在還很難判斷。因為紀律檢查委員會與監事會畢竟是分屬于不同性質的兩個系統的兩個部門,他們監督的對象、內容與目標盡管有一些重合,但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所以,一身二任,合署辦公,還需要在實踐中經受檢驗。
關于外派紀委書記問題,似乎不大符合黨的組織原則,也不好運作,因為紀委書記是要民主選舉產生的。另外,外派書記也解決不了紀委的獨立性問題。
魯桐:紀委書記、監事會主席由一人出任,對此我采取比較謹慎的態度。有的公司設紀檢組長,還兼工會主席,這樣更合理一些。監事會主席要發揮作用,需要一個專業的人,監事會需要加強,但可能不是通過紀委書記兼任來加強。
《董事會》:黨委書記在國有企業的監督體制中位居重要地位,您認為該如何充分發揮黨委書記的監督作用?
劉長琨:傳統的提法是黨組織要在企業中發揮監督保證作用。但這種監督保證作用應當是有范圍有邊界的,其核心是要監督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企業的貫徹實行。現在已經不是黨委一元化領導的體制,不能把企業黨組織監督保證的任務與責任無限擴大,那樣既不科學也不合理。晨光集團設立由黨政多部門組成的監督委員會,委員會主任由黨委書記兼任,這樣無疑有利于企業黨委及黨委書記監督保證作用的發揮。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樣會不會把黨組織的監督任務與責任無限擴大和過度分散了?會不會使企業黨組織和黨的領導人又陷入到瑣碎的行政管理事務之中?這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研究的問題。
魯桐:一般情況下,國企黨委書記是董事。發揮監督作用,這要看黨委書記的業務能力了。
《董事會》:目前國有企業的監督普遍存在力度軟、監督資源分散、監督制度難以落實等問題,除了大監督平臺機制外,您有何建議?
劉長琨:我感到問題的根源還是在思想觀念上。現在很多人對監督的認識還存在許多偏頗,不了解監督的深邃內涵與重大意義。還有不少人只贊成對別人實施監督而不愿意被別人監督,甚至有人還在孜孜追求不受制約的絕對權力與權威,這都給監督機制建設與實施造成了障礙。應當讓所有人都認識到:監督是現代管理的一條重要原則,沒有監督就談不上現代管理與科學管理;監督又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在現代社會里,人人都要接受監督,不允許有任何至高無上不受監督的組織與個人,不允許有任何至高無上不受監督的權力。有沒有這樣的認識,是檢驗一個人有沒有現代管理理念和現代社會意識的試金石,也是解決監督無力及難以落實等諸多問題的重要思想前提。
魯桐:還是要理順監事會、董事會、管理層三者的關系,另外還要看誰來當監事會主席。隨著一些公司引入外部監事,監事會運作更加職業化、專業化,監事會的監督能力會加強。我感覺加強國企監事會的職能還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