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國際大片《阿凡達》以無與倫比的視覺效果和震撼人心的想象力席卷全球票房市場,也給中國的文化市場點燃了冬天里的一把火——人們已經很久沒有因為一場電影而冒著嚴寒去排隊了。不可否認,影片的高明之處在于眼花繚亂的3D特技,但導演精心導入的環境主題契合當下深入人心的全球氣候問題也是影片獲得廣泛共鳴的原因。在《阿凡達》之前,西方國家通過文化形式傳達環保與和諧理念的做法已經非常普遍,而這種由社會效益所激發出來的經濟效益讓人們意識到,只有社會對綠色環保形成了廣泛共識,人們的生活方式才能徹底轉變,進而改變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為氣候經濟的蓬勃發展提供廣泛的社會基礎。
從表面上看,低碳經濟的成功與政府資金的扶持和推動是否到位有關,但從根本上說還是要依賴于民眾的理念和意識。政府資金只能起到引導和帶動作用,如果政府資金完全配置在“硬”的低碳技術、設備升級和替代能源上,而忽視了在綠色文化和社會心理方面的培育和傳播,低碳經濟的發展將缺乏長久的動力。
日本是一個被公認為發展綠色經濟方面的典范。日本政府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重視環境問題,投入了大量資金和技術開展與中國在解決環境問題方面的合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戰略實施方案和長期合作計劃。日本在綠色經濟上取得世界矚目的成績是和日本民間的環保意識分不開的。日本動漫大師宮崎駿的一系列作品,如《天空之城》、《千與千尋》都是這種環境意識的藝術體現。在民間自發的環保行動中,日本民眾的熱情也讓人唏噓:很難想象一個普通的日本人可以自費到中國西部沙漠開荒植樹20年。而在日本國內,更是隨處可見保護公共空間、珍惜環境資源的微小舉動,如老人們利用休息時間在沙灘、公園義務收拾垃圾、廢物,老師們上課總是隨身攜帶一個垃圾袋。
有人說,中國很有可能在低碳經濟的發展中成為世界強國,理由是:無論是技術還是資金投入方面,我們在電動汽車、風電、光伏電方面的發展與歐美國家基本同步,有些指標甚至還超過了它們。這樣的觀點非常鼓舞人心,但我們還應該保持一份清醒和謹慎。從新能源發展中出現的產能過剩和泡沫現象可以看到,我們發展低碳經濟的方式本身就不是低碳的,我們似乎又陷入了新一輪的要素驅動的惡性循環中:大量企業不經過市場調研,僅僅為了得到便宜的資金迅速進入已經過剩的行業,利用低碳概念賺快錢、鉆政策空子。這樣的“低碳經濟”最后可能又會演變成浪費驚人的產業垃圾。
技術和效率的提升最直接的激勵來自資金投入,而最持久的動力來自則來自自覺創新的精神和文化。中國在氣候經濟的機遇中能否搶得最大份額的蛋糕,關鍵還要看企業在這一輪的綠色經濟革命是否培育起具有國際視野的核心競爭力。中國上一輪的高速經濟增長主要得益于要素驅動,低廉的土地、勞動力和環境資源等要素為中國贏得了“制造業大國”的美名,但也人為抑制了技術創新的源泉和動力,企業的競爭力長期被鎖定在低價的惡性循環中而無法提高。在低碳經濟的競爭中,中國要避免進入這樣的惡性循環,就要重視綠色文化和環保理念的廣泛深入的普及和影響,提高企業主動節能減排意識,履行社會責任,抵御獲取短期暴利沖動,探索可持續的綠色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