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繼盛,號椒山,為明代著名的諫臣。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生于河北容城(今河北徐水容城鎮(zhèn)),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中進士,官至兵部武選司員外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因彈劾奸相嚴嵩被下獄殺害。
少年不幸苦習(xí)絕學(xué)
楊繼盛誕生在冀中保定府一個普通的貧苦農(nóng)家。5歲時,父親納妾,妾不容母親。母親被迫與父親分開。之后,嫂嫂受父妾搬弄,經(jīng)常無事生非找茬尋釁,母親無奈之下只好帶著小繼盛和姐姐3人相依為命。每當小繼盛背著柴火跟在母親和姐姐身后從地里回來時。鄉(xiāng)鄰見了,無不流淚嘆息。
生活的重負加上心情的郁悶,就在小繼盛7歲時,母親終于一病不起,棄他而去。姐弟倆萬般無奈只好又回到哥哥那,每天看嫂嫂的臉色。別的孩子都去了學(xué)堂,而他卻要為哥嫂放牛。常常在草地、菜園、瓜棚下度過一個又一個漫漫長夜。家人見不到他,不找也不問。小小年紀就飽嘗辛酸的楊繼盛常常獨自一人偷偷哭泣。
一天,小繼盛路過私塾,聽見里面?zhèn)鱽砝世首x書聲,心里竟生出無限美好的渴望,回家之后便有了這樣一段對話:
“哥哥,我想讀書!”
“你還小,用不著。”
“我能放牛,為什么就不能讀書?”
倔強的小繼盛又去找父親。小繼盛終于能夠邁進學(xué)堂的大門了,然而條件是不能耽誤放牛。
他11歲那年,父親也去世了。對于他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那一點點可憐的父愛都只能到夢里去尋了。他便把那顆傷痕累累但卻異常聰穎的心貪婪地撲到了課本上,那里的風光是世界上最美的,那是可以屬于他的,他暗暗立志要發(fā)憤苦讀,爭取將來照書中說的那樣,報效國家,造福黎民。楊繼盛當時和一個僧人住在一間破廟里,僧人時常外出念經(jīng),楊繼盛就在廟里挑水做飯。在寒冷的冬天里挑水,木桶上都結(jié)冰了,手被凍僵,回到廟里,不停地朝手上呵氣,暖和過來就開始做飯。沒有燈油,就到外邊借月光讀書。睡覺時,由于被子單薄,凍得睡不著,只好起床在房間里來回快走。他的努力和刻苦使他的學(xué)業(yè)進步很快。一天,老師氣急之下要懲罰頑皮的孩子,并出對子:“藏形匿影。”對不出就要跪著。小繼盛脫口而出:“顯姓揚名。”老師大喜:“對得太好了!”
楊繼盛換老師換得較勤,最后投到國子監(jiān)祭酒徐階的門下,學(xué)業(yè)更有飛速的長進。為他日后的功業(y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楊繼盛到曲阜拜訪孔子、顏回的廟宇時,順路登上了泰山山頂,寫下這樣氣勢如虹、志搏云天的詩句:
“志欲小天下,
特來登泰山。
仰觀絕頂上,
猶見白云還。”
再看他另兩副千古傳頌的名聯(lián):“是何意態(tài)雄且杰;不露文章世已驚。”“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
對仗工整、鏗鏘有力、錚錚鐵骨、抱負遠大,倘若沒有深厚的學(xué)養(yǎng)和人生根基是不會有這樣的不朽篇章的。360年后李大釗十分仰慕楊繼盛的這副對聯(lián),僅易一字,成為“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并與朋友共勉。
由于楊繼盛專心學(xué)問具有恒心和毅力,在32歲那年以當之無愧的成績高中進士,為報效國家和蒼生鋪平了道路。
踐履儒道忠恕寬仁
“仁者,愛人。”楊繼盛將它讀到了心里,并終生荷道躬行。
楊繼盛19歲那年,有一個叫李學(xué)詩的本縣人從最高學(xué)府國子監(jiān)歸來,在寧國寺設(shè)館授徒,不論富貴貧賤,皆因材施教。楊繼盛對他十分欽佩和仰慕,一心一意地師從于他。李學(xué)詩慧眼識人,也常常夸獎這個得意門生。
不想,天有不測風云,李老師突然癱瘓了。楊繼盛心里異常難過,徒步到百里之外為老師求醫(yī)問藥。由于身上沒錢,一路忍饑挨餓,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將藥求回來。之后,煎湯奉藥,衣不解帶,日夜守候老師。但他的老師終不治而亡,楊繼盛每每回想起恩師便憂傷不已。
那年夏天,瘟疫盛行。楊繼盛正帶著兩個侄兒在廟中讀書,廟里的僧人病倒了,其他人嚇得都跑光了,哥哥前來催他們回家。
楊繼盛說:“我要是回去,僧人在這里只有死路一條。”
哥哥卻決絕地說:“你要是染了病,就不要回家了。”
楊繼盛斬釘截鐵地說:“我和此僧相處很久了,見人有病就把他拋棄,于心不忍。如果我染病,就和他一塊死去,無怨無悔。”
經(jīng)過楊繼盛精心的照料,20多天后,僧人終于痊愈了,可他的哥哥卻染上瘟疫了。楊繼盛得知后,急忙回家,照料哥哥,直到1個月后,哥哥康復(fù)了,他才顧得上脫衣服睡覺。未料想,禍不單行,此時,自己的妻子又病倒了,沒人敢接近。楊繼盛又繼續(xù)細心照料妻子,終于妻子也康復(fù)了。楊繼盛舍己為人的義舉和胸懷受到村人的一致贊譽,都說他有神靈護佑。
他26歲那年秋天,以文友孫聯(lián)泉為首的幾個讀書人約楊繼盛去國子監(jiān)深造。有人告訴楊繼盛的哥哥:“學(xué)習(xí)3年,需花費金子200兩。”
哥哥聽了,不愿受此拖累,決意分家。楊繼盛不同意,但是哥哥心如鐵硬,趁他外出不在家時,搬出八石米送到楊繼盛的房間,就把家分了。
后來,楊繼盛在國子監(jiān)的考試中取得第一的優(yōu)異成績,被派到官府實習(xí)吏事。不久被選任為正六品的南京吏部驗封司主事。后來,朝廷根據(jù)對他的政績考核,評定為:器深而志遠,學(xué)博而守嚴,儒家操行早早形成,正當壯年,堪擔大任。
衣錦還鄉(xiāng)的楊繼盛回到家里,邀請了哥哥和一些親友。飯局中,楊繼盛乘酒至半酣,從座中站起,說:“前些日子,因為去國子監(jiān)和哥哥分家。今天,我讀書回來,農(nóng)事也獲豐收,想和哥哥復(fù)合,大家意下如何?”親友對楊繼盛的豁達稱贊不已,哥哥也高興地接受了。楊繼盛開闊的胸襟和恢弘的氣度,感動得在場的親友都不知說什么好。
惟有家國奮而忘身
嘉靖時,北方崛起一個強大的蒙古部落政權(quán),首領(lǐng)叫俺答。從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起,就開始侵犯明朝邊境,從陜西、寧夏、山西到河南、河北,直至遼東,沿長城一線,到處都遭到俺答騎兵的蹂躪。最為嚴重的一次是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俺答的騎兵越過長城,一直打到北京城下。殺夠、搶夠后,才帶著戰(zhàn)利品,在大批明軍面前揚長而去。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但是,手握十幾萬大軍的總兵仇鸞卻畏敵如虎,不敢出擊,而是濫殺一些無辜的村民來冒充殺敵,邀得皇帝的重賞。為了掩蓋他們的膽怯、無能,他在嚴嵩支持下,積極籌劃與俺答講和,開設(shè)“馬市”。講和本來是對雙方都有好處的事,可是俺答并無誠意,講和有利時就講和;殺掠有利時就殺掠,和平并沒有得到保證。不少正直的大臣不贊成這樣糊涂的講和,最慷慨激昂的反對者,就是時任兵部員外郎的楊繼盛。他就如同當年于謙捍衛(wèi)京師一樣,痛斥這些奸佞之輩,認為“有辱國體”,不顧自己勢單力薄,給皇帝上了一道《請罷馬市疏》的奏章,上書彈劾仇鸞妥協(xié)投降的主張,極陳其不可,申明“十不可,五謬”,堅決主張采取抵抗。
他還給皇帝提了5條建議,如一定要開“馬市”,俺答必須答應(yīng)以下5個條件:一、必令俺答愛子入侍;二、令盡還所捕虜邊民;三、議開市后,他種落入寇,俱責保約;四、欲平馬價,分為三等;五、欲整兵為戰(zhàn)守備,毋玩忽生虜心。
也就是說:一、必須讓俺答的愛子入朝為人質(zhì);二、讓俺答歸還他所虜掠過去的全部邊民;三、商定開市后,其他部落來侵犯,應(yīng)負共同保衛(wèi)邊境的責任;四、要降低馬價,其馬應(yīng)分為三等,按質(zhì)論價;五、我軍應(yīng)整頓兵馬,為戰(zhàn)守做好一切準備,不可玩忽職守,使虜人滋生輕慢之心。
嘉靖皇帝反復(fù)看過奏折之后,批敕曰:“繼盛之言是也!”但由于茲事體大,遂交給閣臣議論。
重臣中不是茍且偷安之輩,便是嚴嵩、仇鸞的爪牙。即使有一兩個清正的大臣也不得不看他倆臉色行事,楊繼盛的肺腑忠言和他個人的命運便以皇帝的幾句批語而判定。
“疏入,奉圣旨:這事邊臣奏來已久,又會官集議。楊繼盛既有所見,何不早言?今差官已行,卻乃肆意瀆奏,好生阻撓邊機,搖惑人心,著錦衣衛(wèi)拿送鎮(zhèn)撫司打著問了來說。”
楊繼盛一下成了罪犯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后雖獲釋但被貶為陜西狄道縣的典史。
狄道,即今天的甘肅臨洮。典史,官名,自元始設(shè),隸屬于縣令,主管緝捕、刑獄,屬于未入流(九品之下)的文職外官。初到這個地方,上司和同僚誤以為他難以相處,都對他敬而遠之。但是楊繼盛卻始終謙虛友善,凡事盡心盡力,有條有理,漸漸地大家開始從心里接納了他。府縣的讀書人都來找楊繼盛學(xué)習(xí)請教,他也很樂于和這些門生們在一塊探討講論。
狄道這地方多回民,歷代窮困,讀書很少。他便把年幼的回民孩子集中起來學(xué)習(xí),共100多人。為了能夠吸引品學(xué)兼優(yōu)的先生來教學(xué),他賣掉了自己的車、馬,搭上自己的俸祿,甚至賣掉妻子的首飾和衣服。在他的努力下,這些孩子們得到了很好的教育。父母們見到自己的孩子都變得敬老愛幼、知書達禮,非常高興。
他還組織人們開發(fā)煤山,疏通河道,整頓吏治。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居民之間發(fā)生糾紛,他調(diào)解公正。他的諸多興利除弊之舉,使這里形成一種清正之風,贏得大家的信任與愛戴,這里的人們都尊稱他為“楊父”。
“馬市”實行了一年,俺答從沒未停止進犯明朝邊境,仇鸞私通俺答的罪行也終于被揭露出來,連嚇帶急,很快就病死了。這讓明世宗后悔當初對楊繼盛的處治,于是又召楊繼盛回京,一年四遷,直至兵部武選司員外郎。武選司是個肥差,毫無背景的楊繼盛能夠得到這個職位,自然不是因為他的正直無私,而是他具有成為一枚棋子的價值。嚴嵩認為自己能夠利用楊繼盛與仇鸞的矛盾,將他收買過來為己所用,因此為他說了好話。然而嚴嵩錯了,因為他并不了解楊繼盛。這是一個沒有私仇的人,楊繼盛的心中只有公憤、只有國家,為了他神圣的信念和理想、他的家國天下,他的崇高道義,哪怕粉身碎骨他也心甘情愿。剛上任一個月,楊繼盛就草擬奏折參劾嚴嵩的罪狀。稿子還沒寫成的時候,妻子張氏進來,問楊繼盛參劾什么人,楊繼盛憤憤地說道:“除了嚴嵩,還有誰?”張氏委婉地勸他說:“你不用動筆了,之前你參劾仇鸞,幾乎被害死。如今嚴嵩父子權(quán)勢遮天,一百個仇鸞都敵不過他,你這不是在老虎頭上搔癢嗎?不但對國家無濟于事,反而身陷禍端,這又是何苦?”楊繼盛說:“我不愿意與這奸賊同朝共事,不是他死,就是我亡。”張氏說:“你就是死了也沒什么好處,還不如辭官。”楊繼盛說:“龍逄、比干流芳百世,我能跟在古人之后,也知足了。你不要阻攔我!”張氏知道勸不住,只好含淚走了出去。楊繼盛繼續(xù)起草,從頭到尾,論述了嚴嵩的十大罪狀以及五種作奸犯科的事情,語語痛切,字字嗚咽,這就是流傳千古的《請誅賊臣疏》。
奏疏中寫道:“臣官居兵曹,以討賊為職,然賊不專于寇敵,凡有害于社稷人民者,均謂之賊。臣觀大學(xué)士嚴嵩盜權(quán)竊柄,誤國殃民,其天下之第一大賊乎。”他列數(shù)嚴嵩禍國專權(quán)的“十大罪”:壞祖宗之成法、竊君上之大權(quán)、掩君上之治功、縱奸子之僭竊、冒朝廷之軍功、引悖逆之奸臣、誤國家之軍機、亂黜陟之大柄、失天下之人心、壞天下之風俗。“五奸”:左右嵩之間謀、納言嵩之鷹犬、爪牙嵩之瓜葛、耳目嵩之奴隸、臣工嵩之心腹。并直言“國之有嵩,猶苗之有莠,城之有虎,一日在位,則為一日之害,皇上何不忍割愛一賊臣,顧忍百萬蒼生之涂炭乎!”楊繼盛所著之奏疏文采華瞻,論述有理有力,有根有據(jù),字字劍指嚴嵩要害處。但是楊繼盛清醒地知道嚴嵩深得皇上信賴,在朝中的地位穩(wěn)若磐石,無人可以撼動。因此,他在寫奏疏時已經(jīng)預(yù)見了最終的結(jié)局,他也曾經(jīng)幾次把寫好的奏折燒毀。但最終他報定了必死之心,誓要以自己的死來敲響奸賊的喪鐘。以這樣的決然心態(tài)寫就的奏疏,怎能不驚天地、泣鬼神!
楊繼盛的上書觸到了昏庸的世宗皇帝的痛處,明世宗大怒,認為楊繼盛之所為,是因“謫官懷怨,摭拾浮言,恣肆瀆奏”,嚴嵩更是恨得咬牙切齒,誣蔑他謀國是假,謀反是真。楊繼盛再一次被關(guān)進大牢,受盡折磨,終被奸佞陷害至死。
錚錚鐵骨威武不屈
楊繼盛的無私無畏和大義凜然贏得了不少大臣們的同情,詔獄的看守沒有難為楊繼盛,但嚴嵩的勢力卻是無孔不入的。
他被拖出牢房,遭到嚴刑拷打,十個手指被折斷,腿骨被夾碎,腿肉被打爛,一片血肉模糊。一位同僚實在看不下去了,他托人送給楊繼盛一付蛇膽,告訴他,用此物可以止痛。他卻慨然地說:“椒山有膽,何用蛇膽?”
獄官受嚴嵩一伙威脅,不讓人看望他,不給醫(yī)藥。由于沒人給他包扎,又在蠅蟲滋生、骯臟陰冷的牢房,他的傷口開始惡化感染。楊繼盛半夜痛醒,借著微光,他看見了自己的殘腿和碎肉,叫來了一個看守:“這里太暗,請幫我點一盞燈借光。”
就在燈光照亮那個黑暗角落的時候,看守看見了一幕讓他永生難忘的可怕景象:楊繼盛十分安靜地坐在那里,他低著頭,手中拿著一片破碎碗片,正在專注地刮著腿上的肉。碗片并不鋒利,腐肉也不易割斷,這是令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然而楊繼盛始終沒有發(fā)出一點呻吟。
在這個深夜,那枯燥而又瘆人的摩擦聲始終回蕩在陰森的牢房里,在可怕的死寂中書寫著堅毅的詩篇。腐肉已經(jīng)刮得差不多了,骨頭露了出來,他開始割附在骨頭上面的筋膜。掌燈的看守快要崩潰了,他曾見過無數(shù)個被拷打得慘不忍睹的犯人,聽到過無數(shù)次凄慘而恐怖的哀嚎,但在這個寂靜的夜里,才真正從靈魂上受到震撼。他顫抖了,光影也隨著搖動起來。
“不要動,我看不清了。”
楊繼盛在監(jiān)獄里被關(guān)了3年,實在審不出什么罪狀,一些富有正義感的官員想營救他出獄。嚴嵩內(nèi)心恐懼,耍了個瞞天過海的手腕借明世宗的刀把楊繼盛殺害了。
視死如歸獄中遺訓(xùn)
在獄中,自知生命無多的楊繼盛除了同權(quán)貴做最后的斗爭外,最想念的就是自己的妻兒。因為對他來說,為國家、為朝廷他已經(jīng)盡了一個臣子所應(yīng)該做的一切,對此,他問心無愧,而對于自己最親近的妻兒,他卻覺得無比惆悵。他最牽掛的是在他死后,妻兒可能面臨的不測遭際,于是在即將結(jié)束短暫而壯烈的人生之際,他把整個心留在了最后的遺書中:
“死有重于泰山,有輕如鴻毛。蓋當死而死,則死比泰山尤重,不當死而死,則死無益于事,比鴻毛尤輕。”“我就死了,留得你在,教導(dǎo)兒女成人長大,各自成家立戶,就如我活著的一般,我在九泉之下,也放心,也歡喜,也知感激你。”“咱哥雖無道理,也無別意,不過只是要便宜心腸。凡事讓他些,與他便宜,他就歡喜了,不可與他爭。”
囑咐兩個兒子更是情真意切,令人泣下:
“我希望你們發(fā)憤,立志要做個君子,即使不做官,人人也都敬重你們。心為人一身之主,如樹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先壞了心。心以思為職,或獨坐時,或夜深時,念頭一起,則自思曰:這是好念,是惡念?若是好念,便擴充起來,必見之行;若是惡念,便禁止勿思。不可為分毫違心害理之事,則上天必保護你,鬼神必加佑你,否則,天地鬼神必不容你。你讀書,若中舉、中進士,思我之苦,不做官也可。若是做官,必須正直、忠厚、赤心,隨分報國,固不可效我之狂愚,亦不可因我為忠受禍,遂改心易行,懈了為善之志。”
“你們兩個年幼,恐油滑人見了,便要哄誘你們,或請你們吃飯,或誘你們賭博,或以心愛之物送你們,或以美色誘你們,你們一入圈套,便吃他虧,不惟蕩盡家業(yè),且使你們成為不好的人。揀著老成忠厚、肯讀書肯好學(xué)的人,與他肝膽相交,語言必信,逐日與他相處,自然成一個好人,不入下流也。”
“與人相處之道:第一要謙下誠實,同干事則勿避勞苦,同飲食則勿貪甘美,同行走則勿擇好路,同寢睡則勿占席。寧讓人,勿使人讓我;寧容人,勿使人容我。寧吃人虧,勿使人吃我虧;寧受人氣,勿使人受我氣。人有恩于我,則終身不忘;人有惡于我,則即時丟過。見人之善,則對人稱揚不已;聞人之過,則絕口不對人言。人有向你說某人感你之恩,則云他有恩于我,我無恩于他,則感恩者聞之,其感益深;有人向你說某人惱你、謗你,則云他與我平日最相好,豈有惱我、謗我之理,則惱我、謗我者聞之,其怨即解。人之勝似你,則敬重之,不可有忌刻之心;人之不如你,則謙待之,不可有輕賤之意。又與人相交,久而益密,則行之邦家,可無怨矣。”
在這里,楊繼盛教育兒子首先要學(xué)會做人,做一個好人,這是為人一生的根本,其他的一切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chǔ)上的,否則即使偶爾僥幸得一時之意,但決不會長久一世。
值得欣慰的是,后來,他的兩個兒子應(yīng)尾、應(yīng)箕,果然沒有辜負老父的期望,刻苦讀書,成了國家的棟梁之材。他們終生與人為善,愛護百姓,成為父親所希望的“第一等人”。
忠魂浩氣千古頌揚
西市,位于今北京市西四附近,明代專用刑場。于謙、袁崇煥等不少名臣都先后在這里被殺,與他們一樣命運的還有這個浩氣滿乾坤的楊繼盛。
前來送別的人們心痛如絞,他們只有用眼淚,用哀聲來表達無盡的悲傷。他們還留下了這樣的一些傳說:
楊繼盛在法場被斬首以后,尸體竟直立不倒。徐階向嘉靖皇帝進諫道:“萬歲,楊繼盛被斬后尸體不倒,可見死得冤枉。”嘉靖不信。正在這時,監(jiān)斬官神色慌張地跑進宮來,稟報說:“楊繼盛的尸體被他的家人收殮到牛車上后,仍然不倒。”
嘉靖皇帝才相信徐階之言,加之他本來就敬畏鬼神,害怕楊繼盛的冤魂找上門來,遂帶領(lǐng)群臣走到宮門外,向著楊繼盛靈車走的正南方向拜了三拜。并下諭旨:封楊繼盛為天下第一都城隍,賜給金頭、銀頭各一個,厚葬,并答應(yīng)一定查辦嚴嵩。
據(jù)說,皇上說完這番話后,楊繼盛的尸體就倒下了。
嘉靖進士王世貞給楊繼盛寫《行狀》時“淚涔流弗已”,在敘述楊繼盛遇難之時,則“大慟幾絕,投筆者三”。李榕《華岳志·記事篇》記述,楊忠愍被殺害的這一年,華岳、終南山鳴,如雷動,都說這是山悲其冤,為其叫屈。
“多行不義,必自斃。”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惡貫滿盈的嚴氏父子終于身敗名裂,受到應(yīng)有的懲罰。嘉靖皇帝對錯殺楊繼盛耿耿于懷,臨終之前寫下遺詔,欲贈官以補過。隆慶皇帝登基后遵先皇遺詔,對已死的忠諫之臣贈官,楊繼盛名列首位,并謚其號為“忠愍”。
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直隸監(jiān)察御史郝杰,在保定民眾的強烈要求下,上奏穆宗:“保定府是楊繼盛的故鄉(xiāng),本地官吏和百姓請為楊繼盛立祠,以做永久的紀念,請求批準。”皇帝很快批準,并定名為“旌忠祠”。
清朝的各代皇帝也都極力表彰楊繼盛忠心保國、正直敢諫、不怕殺頭的精神,號召滿朝文武百官向他學(xué)習(xí)。順治皇帝親自撰文兩篇《褒忠錄序》和《褒忠錄》刻碑立于旌忠祠內(nèi)。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楊繼盛在北京的故居“松筠庵”進行了整修與擴建,改為“楊椒山祠”,并勒石銘記。
清代吳應(yīng)棻在《請罷馬市疏》和《請誅賊臣疏》卷首題字“千秋碧血”。紀曉嵐、劉墉、左宗棠等164位名人學(xué)者在卷后題跋。
狄道(臨洮)人民為紀念楊繼盛,在岳麓山鳳臺超然書院旁修了“椒山祠”,在石橋街修起“楊忠愍公祠”,月月上香,歲歲祭祀。而他住過的小街,也被命名為“椒山街”,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