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記載,公元228年,諸葛亮舉全蜀之兵準備第一次北伐中原。大將魏延向孔明獻計:“長安守將是魏帝的女婿,怯而無謀,請給我五千精銳部隊,從子午道殺出,用不了10天工夫,就可以抵達長安。夏侯聞我突至,一定棄城逃走,長安城可輕易拿下。城內的糧食足以供給軍糧,魏國在東方集結起軍隊要20多天時間,而您從斜谷出來接應,完全可以到達。這樣,就可以一舉平定咸陽以西的地區了。”
諸葛亮認為這是危險的計策,不如出祁山,從平坦的路安全地出去,可以穩穩當當地取得隴右地區,十全必克而無虞,所以不用魏延之計。
以上分別是著名的魏延“子午谷之謀”和諸葛亮的“北伐之略”。以后蜀國的每次北伐,魏延的建議和諸葛亮的策略基本都是這次的翻版。魏延主張“奇正”結合,而孔明主張步步為營,從薄弱的地方下口,一點點蠶食。
可惜歷史沒有如諸葛亮所料的“十全必克而無虞”,北伐以失敗告終。
雖然如此,仍然有很多后人支持諸葛亮,認為出祁山不必穿行于危險的崇山峻嶺之中,且隴右遠離曹魏的核心地區,兵力空虛,得隴右又可保障漢中西邊的安全,并可威脅關中。而魏延之計的確“懸危”:一是敵人有備,魏國已經在通往關中的各要道上加強了防御;二是山路艱危,曹真兩年后由子午道進攻漢中,因道路難行而撤軍;三是軍糧難以解決;四是10日到不了長安,且魏軍反應速度極快,20日兩軍恐難會合;五是長安守備并不空虛,只恐堅城難下。
挺諸葛亮派認為,蜀國弱小,北伐根本沒有成功的可能,諸葛亮只是盡先帝托孤之責,“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罷了,蜀國能多存在一天就是勝利,保存實力是諸葛亮惟一正確的選擇。
但也有很多人支持魏延的主張,認為魏延之策是上策。魏延的建議雖有風險,但最具戰略遠見。蜀弱魏強,只有乘關中空虛才能出奇制勝,而此計一旦成功,則可憑據潼關,將魏之援軍阻于關中之外,使敵不能發揮其數量優勢,令蜀軍避免與強大的魏軍過早進行決戰。同時,蜀軍占領重鎮長安,政治影響極大,必使關中之敵迅速瓦解,民眾歸附,并能短期內在關中招募大量兵員,壯大軍容,改變力量對比,有重走漢高祖勝利之路的可能。可以說,此招是出奇制勝,擊敵要害。其風險在于,恐山路有阻,長安難下。但戰爭必然要冒風險,既然利益極大,魏延之策還是值得一試的。當年韓信暗渡陳倉,同樣要行崎嶇山路,攻陳倉這座堅城,最終成功了。
挺魏派還認為,諸葛亮出祁山是平庸之略,是最下策。諸葛亮一心要保存實力,在他看來,隴右地區兵力很少,離洛陽、長安又遠,回旋余地大,西出祁山平坦大路,既可穩得初戰勝利以鼓舞士氣,又可吸收剽悍善戰的鮮卑、氐、羌兵馬,還可避免過早與魏軍主力決戰,最大限度減少兵員損失。由于關中遠較隴右重要,魏國必不會傾全力而來,一旦魏之偏師來犯,則可相機逐一蠶食之,以求漸改兵力對比。然而諸葛亮只看到有利的一面,未看到不利的一面。大軍西出,后方的根據之地漢中兵力空虛,必然受到來自魏軍多方向的嚴重威脅,一旦失守,不僅進退失據,軍心瓦解,且老家益州也難以保住。另外,隴右地區人少糧缺,兵員軍糧在當地都不能得到補充,蜀軍的多次北伐無疾而終都是因為糧草不濟。
是蜀國實在沒有北伐成功的可能,睿智的諸葛亮選擇了保存蜀國最佳的策略,還是由于諸葛亮軍事上的平庸,使蜀國喪失了北伐成功的千載難逢的機會?這個爭論進行了1000多年,結果莫衷一是。
到目前為止,三國時期的史料很有限,兩派得出的結論都缺乏強有力的事實依據。雖然歷史公案一時難以定論,但對魏延之“奇”和孔明之“正”的探究,對我們現實生活還是有很大借鑒和啟示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