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方修的馬華文學史研究

2010-01-01 00:00:00古遠清
華文文學 2010年2期

摘要:方修在東南亞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取決于他在馬華文學研究領域所做的拓荒性的貢獻:他是馬華文學誕生以來系統深入研究馬華文學的第一人,是對馬華文學性質和特點作出科學界定的第一人,是對馬華文學的源頭和分期作出合理界說的第一人,是海外華文文學界本地人撰寫本地文學史的第一人。

關鍵詞:方修;馬華文學史;研究

中圖分類號:I1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77(2010)2-0010-06

方修是東南亞的一位資深作家和編輯家。他創作新詩、散文、小說和雜文,但影響均有限。他引起馬華文藝界乃至整個東南亞文壇強烈而普遍震動的是他對馬華文學史的研究。作為文學史家的方修與作為作家的方修,其地位和造成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方修在東南亞文學史上的地位,很大程度取決于他在馬華文學史研究領域所作的拓荒性貢獻。

(一)

這里不妨回顧一下方修研究馬華文學史的初衷。

方修于1922年出生于中國,1938年南渡吉隆坡附近的巴生港,1946年定居新加坡。他的本職工作是作報刊雜志編輯和華文學校老師,為什么會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去從事馬華文學史研究呢?這當然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由客觀條件逼成的。本來,比他更早來南洋、更早登上文壇、對文藝史料有更多接觸和了解的人,更適合做這項工作,可他們不愿意坐這個“冷板凳”。而方修卻不同,他把這個沒有市場價值的事當成一份嚴肅的工作來做。另方面,人們在總結馬華文學的經驗教訓時,深切感到馬華文學要成為具有本土意識的文學,真正走入世界文學之林,它就應擺脫“僑民文藝”所陷入的困境,從“中國文學支流”的狀態下獨立出來。可是,當時人們對這方面的認識不足,對馬華文學的研究也只有片斷、零星的論述,并無系統的研究成果出現。正當方修為馬華文學繪制文學地圖的時候,仍未結束的殖民統治,還在限制言論自由。他能做的,以及別人允許他做的,都是以不觸及敏感話題為限。因此,如何躲過書報審查官員的眼睛,用春秋的筆法去具體深入地研究馬華文學史,以供馬華文學工作者總結經驗教訓,便成了時代的迫切要求。方修正是在這種時代要求的推動下,去從事馬華文學史研究的。他在回答馬來西亞記者張玉云的提問時說:是“歷史使命感”,使他進入馬華文學史研究領域:“編寫文學史并不是什么重大工作,我只是把它當成一份任務來做,但求在工作時盡力而為,盡量客觀。我編寫文學史,尤其是戰前文學史,是要對前一代和后一代的人有所交代。我們不能讓后人對前人的事‘蒙查查’,也不能讓前人的歷史潮流沒有記錄。”而且他認為,研究馬華文學史并不局限在發掘、整理本地文學遺產。因為“馬華文學史其實也是一部華裔移民的血淚斑斑的苦難史,一開始就有強烈的反抗壓迫的精神。作家們一批批被迫害、被驅逐,卻留下很多有價值的作品。作品本身及其體現的人格精神,都值得保存下來,以便對前人和后人有一個交代。”這說明方修并不是為研究歷史而研究歷史,而是具有強烈的傾向性。作為一位具有社會責任心的文學史家,方修覺得后人應繼承馬華文學這種戰斗傳統,把馬華作家所體現的人格力量作為教育下一代的精神資產。

研究文學史僅憑責任感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學識上的積累。方修正有這樣的基礎。他從小就受中國“五四”文學的薰陶,早年熟讀魯迅、郭沫若、茅盾的作品。這些作品引導他向上向善,在提升其精神品質情操方面起過重要作用。巴金的書他同樣喜歡。他不僅能欣賞魯迅的冷靜,也喜歡巴金的激情。他既讀文學書,也讀中國艾思奇、胡繩等人的哲學或社會科學論著。此外,還有喬冠華、金仲華等軍事或時事評論,鄒韜奮、曹伯偉等的青年修養講話,以及蘇聯文學作品《母親》、《毀滅》、《鐵流》等,都是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而不像現在青年人專讀流行的張愛玲小說之類。正是這種成長背景及社會運動改革高漲年代的帶動,使方修撰史時明確應稱贊什么,反對什么,應提倡什么,否定什么;明確文學應成為時代和社會的縮影,而不應成為專門抒寫個人喜怒哀樂的自娛工具。

正因為方修研讀過大量中外作家作品,并有較深厚的知識積累,所以當他從文學創作轉向文學研究時,雖然使一些人感到突然,其實他在思想和學識上做的準備并非一日之功。這里不妨再舉一例,方修在讀中國新文學作品的同時,也讀過中國出版的各種《中國現代文學史》,比較了王瑤、張畢來、丁易體例的異同。為了更好地選擇自己的史著體例,方修還認真研讀了陸侃如、馮沅君的《中國詩史》。這為他描述馬華文學的嬗變,把各種文學現象處理得不枝不蔓、脈絡分明,提供了極好的參照系。

充分占有史料,是方修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所謂文學史研究,是人們了解分析、理解文學現象、文學思潮和文學創作過程的一種活動。研究文學史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比如哲學思辨法、邏輯分析法、科學抽象法、直覺思維法、文獻研究法、定性的方法等等。對方修來說,他用得最多的是文獻研究法。他的文獻研究法,建立在史料的全面搜集與鑒別上。當他第一次接觸到戰前由康馬人主編的《南洋周刊》合訂本時,他就把整理馬華文學資料當作自己的首要任務。他夜以繼日地翻閱發黃的舊報紙,到新大圖書館、工商學校圖書館抄寫文章。在影印機還沒有普及的時代,他靠的正是這種笨工夫。抄不下來,就用照相機拍,照片洗出后再用放大鏡看,一字一句地讀。盡管殖民地時代沒有言論自由,造成有些資料無法在文學史中公諸于世;此外,還有吉隆坡資料比新加坡難找,檳城的資料更是殘缺不全,無法全面搜求。但方修后來還是盡可能將其彌補。這與那種犯“肚空癥”的評論家不將自己的論據建立在豐富的史料基礎上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

研究馬華文學史一般應具有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可方修的條件很不理想。除了嚴重的殖民壓迫,還有沉重的家累。且不說他求學時遇到戰爭,南來后要避戰禍,僅說孩子就不大爭氣,其中兩個考不上大學,方修要為他們找出路。在動蕩的時代搜集文學資料,本是一種艱辛的拓荒工作。身為文學史編寫者,方修最大的痛苦不在于家庭的拖累與經濟困難,而在掌握眾多史料后卻因時代的原因只好割愛。如在評孫流冰的作品時,方修明知他是被英國殖民政府遣送出去的,但下筆時卻無法直說,只好含糊其辭寫成對他的情況“不清楚”。其實,方修不僅知道他離開大馬的原因,而且還知道他被遣送后的生活狀況。值得肯定的是,在這種嚴重困難面前,方修表現了認準目標即鍥而不舍、孜孜以求、絕不旁鶩的獻身精神。他分秒必爭,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他不分日夜地抄寫,每天工作到下半夜二、三點,節假日均在“爬格子”中度過。即使有時糖尿病發作,也不愿意中斷自己的研究。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方修將人生最寶貴的光陰均奉獻給下列馬華文學史的整理與著述中:

《馬華文壇往事》(1958年)

《文藝界五年》(1961年)

《馬華文藝史料》(1962年)

《馬華新文學史稿》(上卷,1962年;中卷,1963年;下卷,1965年)

《馬華文藝思潮的演變》(1970年)

《馬華新文學及其歷史輪廓》(1974年)

《馬華新文學簡史》(1974年)

《戰后馬華文學史稿》(1978年)

《新馬文學史論集》(1986年)

《戰后馬華文學史初稿》(1987年)

《馬華新文學選集》(4冊)

《馬華新文學大系》(10冊)

《戰后馬華新文學大系》(7冊,已出版4冊)

此外,他還以《馬華文學六十年集》為總題,收集、整理和編輯馬華主要作家如鐵抗、張天白、金丁、胡愈之、流冰、老蕾等人的作品選集。

在馬華文學界,對方修上述文學著述,不時有人提出批評,并對某些史料作出辨正,有的意見還帶有“討伐”性質。在反對者中,既有從文學與政治關系著眼的,認為馬華文學史的研究不應成為“左派政治運動”的注腳,也有對“抗日衛馬”的口號提出商榷和胡一聲筆名考辨,還有因馬華文學的性質及其分期問題理解不同而產生的意見分歧。經過論爭,方修在堅持原有正確觀點的同時,吸取他人合理的意見,修正了自己某些論述的偏頗,其研究成果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其中《馬華新文學史稿》還出版了外文版,由聯合國提供翻譯經費在日本問世。《馬華新文學簡史》也已成為華社讀者研習馬華文學的優良讀物,它是獨中生參加馬來西亞全國華文獨中統一考試和高中華文教育不可缺少的參考書。臺灣著名作家陳映真于1995年12月20日來到吉隆坡作馬華文學演講時說:“方修先生是一個非常有心的人,他對馬華文學的研究,特別是馬華文學史的研究非常深刻。我的一點點關于馬華文學的知識,也是從他的著作中來的。”足見方修的馬華文學史的研究影響是多么廣泛和深遠。

(二)

綜觀方修馬華文學史的研究著作,不難感到他在馬華文學研究領域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

第一,方修是自馬華文學誕生以來系統深入研究馬華文學的第一人。

以前的馬華文學研究,多局限于作家作品評論及某些文學論爭的評價和文學現象的描述上。自從方修的《馬華新文學史稿》、《馬華新文學簡史》出版后,馬華文學才開始成為真正的一門學科,從根本上改變了馬華文學研究不算學問及馬華文學無史的局面。

當然,方修用現實主義文學觀來描述馬華文學史,難免有欠周全之處。因而他的馬華文學史研究,還不能說成這門學科的成熟標志。但必須強調的是:馬華文學自來無史;有之,則自方修始。正因為我們把方修的論著看作是馬華文學作為一門學科創始的標志,故此后關于馬華文學史的研究著作,盡管運用的研究視角和方法及取得的成績與方修不甚相同(如楊松年的論著),可在整體思路和框架設計上,無疑參考過方修的論著,吸收過他的研究成果。至于中國學者編海外華文文學辭典一類的工具書,大段大段引用方修的著作,也不在少數。因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馬華文學研究領域,至今仍未脫離“方修時代”。

今后馬華文學史的研究要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就必須盡快超越方修研究的思路及其體系。而要超越方修,并不是喊幾句口號就能做到的。方修的論著誠然可以質疑乃至否定,但這質疑和否定必須建立在充分的說理和詳細占有資料的基礎上,而不應過分意氣用事,更不應扣帽子、打棍子。因為一旦把學術之爭上升到“馬共中共”一類敏感問題時,或把文藝與政治的關系簡單與“左派政治運動”掛鉤,均不利于問題的探討,而只會破壞學術建設。

第二,方修是對馬華文學的性質和特點作出科學界定的第一人。

方修認為:“反侵略反封建”是馬華文學的特質。這引起爭議。有人認為:“早在十九世紀,馬新兩地已經淪為英國殖民地,戰后并沒有面對新的侵略者,為什么還要反侵略?”又云:“當時新馬兩地華社都是移民社會,不是封建社會。封建社會屬于馬來民族,如果強調反封建便會挑撥馬來民族社會的矛盾,馬華作家為什么要去制造這類種族災禍?”而方修認為:“十九世紀以后新馬兩地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本地華人群體漸漸形成移民社會,這話不錯,錯的是把移民社會和封建社會分開或對立起來,實則移民社會并非與封建社會無關。它是半封建社會,是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也正因為這樣,馬華文學才有反侵略反封建的作品產生。”“反侵略反封建,原是現代馬華文學的優良傳統,是現代馬華文學誕生俱來的精神,是現代馬華作品自然呈現出來的內容。這種精神,這種內容,最初見于一般創作,如詩歌、小說等;后來才有評論界予以理論的概括,產生了‘反侵略反封建’之說,公認這是馬華現代文學的特質。”值得注意的是,方修在研究馬華文學反侵略思想問題時,強調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容:在本地面對外來的侵犯脅迫的時期,反侵略的內容側重在反對外侮,抗敵衛馬。但在和平時期,反侵略的內容則側重在反對內在的殖民統治者對本地人民的掠奪與奴役,也即是“反殖”……所謂“民族自由更生”,也與“反侵略”相同,是“反殖”、“爭取獨立”的意思。原因是“反殖”、“爭取獨立”等字眼,在30年代是一種禁忌,一般報刊都予以回避,文藝界采用了“反侵略”、“民族自由更生”這種比較隱晦曲折的表達法,顯然是帶著鐐銬的跳舞。方修如此明確提出和詳細論證馬華文學“反侵略反封建”內容,無論是在馬來西亞還是東南亞其他國家,這都是第一次。

現代馬華文學史,是不是一部馬華文學的自立運動史?這是另一個有爭議的話題。有人認為:馬華文學從誕生之日起,直到1949年仍然擺不脫中國文學的影子,以至未產生過一部宣揚獨立建國的作品。而方修明確地指出:馬華現代文學史就是一部馬華文學自立運動史。它一開始就出現了僑民思想和本土意識思想兩股力量在互爭短長,在交替起伏,總體上說戰前一段時日是僑民思想占上風,戰后則是本土意識漸漸反先。到了五十年代反黃運動興起以后,本土意識就完全取得支配的地位了。這整個過程是一個從漸變到突變的過程,根本無法分割開來。方修的論著還指出:本地作家的反殖意識,早在馬華現代文學的萌芽期(1919—1925)已經濫觴起來,二十年代后期勃起的新興文學,就有了色彩鮮明的反殖作品出現。方修又指出:“僑民作家”多有兩面性,即“既有去國懷鄉,心切中原的一面,也有支持本地反殖運動,為英國人所不能容忍的一面”。當然,方修的論述還需進一步補充、展開——尤其是戰前的本土意識部分,但他有關從“南洋文學”到“馬來亞文學”、“馬華文學”的看法,畢竟自成一家之言。

第三,方修是對馬華文學的源頭和分期作出合理介說的第一人。

馬華文學究竟從什么時候算起?對這個眾說紛紜的問題,較多人認為應從1927年算起。還有1931年、1935年等說法。所謂“1927年說”,其根據是這一年發生“清黨”事件,有許多作家亡命海外,由此推想馬華文學是這些亡命之徒搞起來的。“1931年說”則是因為這一年發生了“九一八事變”,日本侵占中國東三省,各地華人抗日情緒高漲,有人猜測是這一政治事件激發了馬華文學的誕生。前一說法還不算太離譜,后者就有點匪夷所思了。“1935年說”更加荒唐。據稱“中國戲劇家吳天這一年南渡新馬,弘揚戲劇藝術,因而推動了馬華新文學的發展”。方修認為:這些看法都沒有認真查閱史料和進行科學論證,因而不可靠。可靠的說法應為1919年。在這年的10月初,新加坡《新國民日報》創刊,其副刊《新國民雜志》及另一些版位如《時評欄》、《新聞版》等,出現了一定數量的具有新思想新精神的白話文章,這是馬華新文學史的發端。當然,《新國民日報》并非新馬地區的第一家華文報刊。它在發刊以前,已有不少華文出版物存在。其中最有名的是叻報及其副刊《叻報附張》;此外還有《星洲評論》等定期雜志。但這些報刊登載的白話作品大多是在《新國民日報》及其副刊《新民國雜志》之后,而思想精神的革新則要遲些(如《叻報附張》);有些雖然較早出現白話文字,但數量甚微,內容方面也缺乏“五四”的時代精神(如《星洲評論》)。因而真正淵源于五四運動的馬華新文學活動,《新國民日報》及其副刊《新國民雜志》的出現,實為其發軔。方修這一看法雖然不是定論,但比起作者在《馬華新文學史稿》中以1920年的《叻報俱樂部》的問世作為馬華新文學史的發端來,顯得更科學、準確。這正是方修“史識”精益求精的一個重要體現。

方修研究馬華文學史主要是開頭的三十四年至戰前二十三年(1919—1942),戰后十一年(1945—1956)。這三十四年可分為七個時期——一、萌芽時期(1919—1925);二、擴展時期(1925—1931);三、低潮時期(1932—1936);四、繁盛時期(1937—1942)。戰后依次是:五、戰后初期(1945—1949;六、緊急狀態初期(1948—1953);七、反黃運動時期(1953—1956)。方修敘述了這七個時期的文學現象,每個時期介紹了若干重要的作家——萌芽期六、七位,擴展期二十余位,低潮期十余位,繁盛期約三十位,戰后初期及緊急狀態初期各約十五位,反黃運動時期約二十位,合起來是一百五十位上下。對這種分期法,爭議最大的是“反黃運動”。其實,這并非是方修一人的看法。之所以這樣分期,是因為“反黃”確是馬華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自從英殖民主義者實施緊急法令以后,馬華文學陷入低潮。殖民主義者不但在政治上搞白色恐怖,逮捕一大批反殖人士,封閉許多民間團體,而且在文化上實行“禁書驅儒”政策,驅逐了一批馬華作家出境,甚至連代收稿費的排字工人也不能幸免。對本地報刊則動輒以“共黨”嫌疑查禁。在這種情形下,黃色小說趁機充斥市場;當時少數馬華作家,不得不到香港出版著作,直至黃色小說毒害嚴重,以至發生了莊玉珍同學被奸殺事件,才激起了一個“反黃運動浪潮”。馬華文藝界和青年學生,以創作本地的健康文學作品為已任,出版各種文藝刊物,使馬華文學創作空前豐收。這是1948年至1953年馬華文學的史實,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至于有的論者把新加坡華校學生的“反黃運動”(1953年)和學生反對國民服役的“五一三運動”(1954年)兩件事混在一起,說什么“5月13日新加坡學生因為莊玉珍被奸殺事件而示威游行。”像這樣的主觀隨意性,是欠慎重的。從事文學史研究,憑印象出發,必然會弄錯史實,得不到科學的結論。

第四,方修在海外華文文學界是本地人寫本地文學史的第一人。

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本土學者的研究占有重要地位。他們有感同身受的體會,掌握資料全面,因而常常受到其他國家學者的高度重視。但由于海外華文文學研究力量薄弱且為“稻梁謀”的緣故,多數人的文學研究偏向作家作品評論,很少有人愿作無經濟效益的文學史編寫工作。因而編撰海外華文文學史(包括國別文學史)的任務,幾乎都落在中國學者的頭上。方修是唯一的例外他的研究,影響了中國的學者對馬華文學乃至新華文學的研究,而不像研究別的國家的華文文學,是中國學者“包辦”了文學史寫作。

此外,方修在研究馬華文學思潮、文藝論爭及戲劇創作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本來,一部質量高的文學史,既是社會史、時代史,也應是思潮史和各種文體史。它不應只包括小說、散文、新詩創作三大塊,還應把重要的文學思潮、文藝論爭加以記載。另外,也不應忽略與藝術聯姻的戲劇文學作品。方修正是這樣做的。他寫的每本文學史,對戲劇創作的重視決不亞于其他文體。設專章論述文藝思潮、文藝論爭,更是體現了他開放的文學眼光。如寫于70年代初期的《戰后馬華文學史初稿》,用了三章篇幅敘述“馬華文藝獨特性”的提出及“僑民文藝”的論爭,使后人明白無誤地了解到這場最大規模和最具學術價值的論爭的來龍去脈。截止目前為止,“初稿”對這一問題的整理是各種史書中最翔實和最權威的記載。有人認為整理馬華文藝獨特性論爭的史料是浪費篇幅。恰好相反,這是全書最精彩的部分。至于有人認為這場論爭是中共與馬共之間在策略問題上引起的分歧造成的,這也不符合史實。據當年參加論爭的胡愈之回憶,這最多只能說是新加坡民主同盟內部不同主張之爭。

馬華文學研究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靠一人去整理和撰寫,難免有力不從心之處。對此,方修有足夠的認識,常常有改寫乃至重寫自己著作的愿望。但他畢竟過于自信,這表現在反駁別人的批評時,態度有不夠冷靜之處。還有,他在新版本《馬華新文學簡史》中,把“幽默、閑適的作風”當作“不良文風”加以否定,也說明他的文學史觀未免偏狹了些。因為幽默是一種藝術風格。它不但不是什么“不良文風”,相反是作家智慧的一種表現。“閑適”的筆調也有助于滿足讀者多樣化的審美需求。盡管存在上述所說的不足,但方修作為馬華文學史研究的拓荒者和“第一人”身份,是不容置疑和否定的。

【附】方修生平、著作

一、生平

方修(1922.2.9—2010.3.4),原名吳之光,另署觀止、任辛等,1922年2月9日出生于中國廣東,2010年3月4日逝世于新加坡。他是最先從事馬華文學史料研究的學者,同時也是本地人寫本地文學史的第一人,開創了馬華文學研究,使其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他所編選的《馬華新文學大系》以及撰寫的《馬華新文學史稿》、《馬華新文學簡史》和《戰后馬華文學史初稿》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和參考作用,在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史上享有重要地位。方修被譽為”新馬文學史家第一人”。

二、著作、編著

1、著作

談小品散文

馬華文壇往事

《紅樓夢》簡說

避席集

文藝界五年

馬華文藝史料

馬華新文學史稿(共3冊)

文藝雜論

文藝雜論二集

馬華文藝思潮的演變

長夜集

輕塵集

馬華新文學及其歷史輪廓

馬華新文學簡史

沉淪集

馬華新文學史稿(修訂本)(共3冊)

文藝界又五年

馬華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

人物篇

爐煙集

戰后馬華文學史初稿

小休錄

兩徑軒雜文

新馬文學史論集

游談錄

馬華新文學簡史

文學·報刊·生活

戰后馬華文學史初稿(再版)

方修自選集

夜讀雜抄

息游集

看龍集

馬華文學史補

馬華文學史百題

重樓小詩

評論五試

方修詩文選

英靈集

重樓詩補

《紅樓夢》簡說

2、編著

馬華新文學大系·一,政府批評·一集

馬華新文學大系·二,政府批評·二集

馬華新文學大系·三,小說集

馬華新文學大系·五,戲劇集

馬華新文學大系·六,詩集

馬華新文學大系·七,散文集

馬華新文學大系·八,劇運特輯·一集

馬華新文學大系·九,劇運特輯·二集

馬華新文學大系·十,出版史料

馬華新文學大系(戰后)(二):小說一集

張天白作品選

老蕾作品選

鐵抗作品選

白荻作品選

金丁作品選

流浪作品選

胡愈之作品選

葉尼作品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毛片免费的|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日韩国产无码一区|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熟女日韩精品2区|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毛片手机在线看|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成人免费一级片|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欧美性色综合网| 九九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天天爽免费视频| 91视频99|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欧美综合成人|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亚洲天堂自拍| 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亚综合| 欧美亚洲欧美区|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在线一级毛片|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理论一区|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丁香综合在线|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天天爽免费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亚洲女人在线|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亚洲综合色吧|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免费激情网址|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国产免费a级片| 国产靠逼视频|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亚洲第七页|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欧美午夜视频|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美女裸体18禁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91福利在线看| 久久综合久久鬼| 人与鲁专区|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欧美日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