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橈骨骨折;牽引折頂;夾板外固定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4-0464-02 中圖分類號:R683.41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4.047
橈骨遠端骨折是最常見的骨折之一,約占全身骨折的1/6[1]。多見于中老年有骨質疏松及5~12歲兒童,部位在橈骨遠端3 cm以內。骨折涉及關節面達60%~87%。隨著社會的老齡化,這種骨折的發生率逐漸增加。1986年Knirk,jupiter首先證明了關節面的解剖復位,直接關系到橈骨遠端骨折的預后[2]。之后都傾向對關節內骨折采取積極的手術治療,而采取保守治療橈骨遠端骨折越來越少。筆者自2007年11月~2010年6月,采用牽引折頂手法復位、局部中藥膏外敷配合夾板外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54例,取得滿意療效,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 本組54例,男19例,女35例,年齡5~71歲,平均38歲。損傷原因:摔傷45例,車禍5例,砸傷4例。本組病例均系單純橈骨骨折,受傷到治療時間24 h內51例,2~3天3例。平均外敷中藥3~7次, 3~5天局部腫脹消退;復位后第1、3、7、10周拍X片復查;夾板固定4~7周。
2.治療方法 基本原則:5~10歲的兒童不采用局部麻醉;老年人尤其合并有高血壓、心臟病的患者,則采用先注射器抽取折端積血3~5 ml,再向折端注射1%利多卡因2~3 ml,5分鐘后復位。
(1)伸直型骨折:遠端向橈、尺側移位。術者沿前臂長軸方向牽拉患者手掌及拇指,在橈骨折端背側向掌側折頂,再腕關節掌曲90°,術者拇指向掌側推壓遠折端;保持腕部在旋前及輕度掌屈尺偏位[3]。牽引下術者拇指觸摸折端無臺階。
(2)屈曲型骨折:遠折端向掌、橈側移位。牽引同上,在橈骨折端掌側向背側折頂,使腕關節伸直并尺偏,前臂中立位,術者拇指觸摸折端無臺階。在牽引下先局部敷自制的中藥膏,外層纏2~3圈棉紙,最后固定夾板。調整3條布帶可來回移動1 cm為宜[4]。每隔1~2天更換中藥膏一次,共更換3~7次。復位后第1、3、7、10周復查一次X片。4~8周解除夾板,局部用中草藥熏洗,自擬骨科外洗方:紅花 25 g,桑枝20 g,伸筋藤25 g,透骨草20 g,防風15 g,乳香20 g,沒藥20 g,細辛10 g,苦參20 g,海桐皮20 g,茯苓15 g。
3.功能評定標準[5] 優:骨折解剖性復位,腕關節活動如常,患肢無疼痛,恢復正常工作。良:對位對線佳,掌傾角及尺偏角正常,腕關節活動基本正常,勞累后仍有疼痛,可勝任原有工作。可:對位對線可,掌傾角及尺偏角稍有改變,腕關節活動略受限,時有疼痛,可從事輕體力勞動。
4.治療結果 本組54例三個月內均獲隨訪,隨訪2~18個月,最多隨訪5次,最少2次,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時間1~3.5個月。根據上述評定標準,優:42例,良10例,可2例,優良率為96.3%。中藥外敷后3~5天局部腫脹基本消退,無一例出現神經損傷及腕管綜合征。
討論
橈骨遠端由松質骨構成,松密質骨交界處薄弱,尤其老年人稍受外力極易骨折。按受傷姿勢及骨折斷端移位方向分為: Colles氏、Smith氏、Barton氏、反Borton氏骨折及骨骺分離。臨床以Colles骨折為主。常見有伸直和屈曲型兩種,而伸直型最多。骨折引起掌傾角和尺偏角異常、背側伸肌腱鞘管扭曲錯位,如骨折復位不良,可造成腕與手指的功能障礙[6]。
橈骨遠端骨折治療目的是骨折復位,恢復橈骨的長度、掌傾角及尺偏角、關節面的平整光滑,避免軟組織的進一步損傷,維持解剖復位或近解剖復位,最大限度地保護腕部的功能。影響腕關節功能的因素:橈尺骨的相對長度、關節面的平整、尺偏角及掌傾角。影響最大的因素是橈骨縮短,關節面的不平整是形成創傷性關節炎的主要原因,而掌傾角的減小對腕關節的功能影響不大[7]。對復雜的橈骨遠端骨折,有作者認為能恢復橈骨遠端的高度和關節面的平整,可達到最低的影像學復位標準:背傾角<10°,掌傾角>l5°,橈骨縮短<10 mm,關節面骨折塊的臺階或分離<2 mm,橈骨遠端乙狀切跡和尺骨頭基本完好,無腕骨異常[8],即使后期畸形愈合,也不會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目前很多學者認為,復雜的橈骨遠端骨折只有通過手術才能達到功能復位。可手術有很多并發癥,如切口感染、肌腱粘連、肌腱磨損甚至斷裂、神經損傷等,發生率為6.4%~12%。本組病例全部采取牽引折頂手法復位,術者拇指在折端進行加壓折彎80°~90°,使前臂成角側肌肉、肌腱松弛,而折端骨皮質對平,拉直遠折端及掌屈腕關節,同時向下推、壓[9],骨折基本上可以復位。此法操作容易,關節面可恢復平整,不加重損傷。加之血腫內麻醉,痛苦少,費用低,不用住院,避免手術的痛苦。復位后腫脹是常見癥狀,采取局部外敷中藥,可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接骨作用。本組病例中,即使是涉及到關節面的粉碎骨折病例,經過此方法復位后,骨折也可以達到最低的影像學復位標準,優良率為96.3%,療效滿意。
牽引折頂手法復位術中夾板安放要注意以下幾點:①伸直型骨折:背側及橈側夾板過腕關節,使腕關節于掌屈,尺偏位需2周;②屈曲型骨折:掌側夾板過腕關節,中立位固定3~4周[10]。調整夾板上的3條縛帶上下移動1 cm為宜,注意觀察末端的血循環及感覺情況,防止并發癥。功能障礙與骨折畸形沒有明顯關系,而解除夾板后的康復才是功能恢復的關鍵[11]。滿意的復位,可靠的外固定,既能防止骨折再移位,又能起到制動消腫的作用;正確的功能鍛煉,有效的藥物治療,可防止肌肉萎縮和骨質疏松;解除夾板配合中藥洗劑局部薰洗,可減少功能障礙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李 軍,馬保安,龍 華,等,橈骨遠端關節內粉碎性骨折內外聯合固定的手術療效[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7(8):593-596.
[2]周孜輝,高 偉,王秋根,等.外固定支架與鎖定加壓鋼板治療橈骨遠端關節內骨折的比較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0,18(2):89-91.
[3]和艷紅,孫永強,張云彬,等.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固定體位淺探[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7(24):1894-1895.
[4]丁海明,韓西城.腕背伸位固定治療克雷氏骨折[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1995,3(4):29-30.
[5]侯寶昌,宋云杰.牽引折頂法治療橈骨遠端骨折468例報告[J].中外健康文摘,2009,(5):74-75.
[6]湯錦波,謝仁國,侍 得,等.橈骨遠端骨折不同程度背屈畸形后腕動力學變化[J].中華創傷雜志,2001,17(10):613-616.
[7]熊學華,許月蓮,王克剛,等.橈骨遠端骨折不同治療方法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7,15(16):1221-1224.
[8]姜保國,張殿英,傅中國,等.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方法[J].中華骨科雜志,2004,24(11):645-648.
[9]劉培來,李 明,張元凱,等.橈骨遠端骨折的手術治療[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45(7):722-725.
[10]王曉明,劉海巖,橈骨遠端骨折治療的新進展[J].中華中西醫學雜志,2008,6(11):35-36.
[11]楊 帥,張世民.橈骨遠端骨折畸形愈合與功能恢復的關系[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0,18(6):468-470.
(收稿日期:2010-07-02 修回日期:2010-08-02)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