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測定復方松針提取物的化學成分和含量,為其質量控制提出理論依據。
方法 以無水乙醇、乙酸乙酯、石油醚為溶劑,對復方松針水提取兩次之后的濃縮液進行分級萃取的方法提取得到揮發油,利用RPHPLC,FOURIERNIR,NMR,MR等表征手段對其化學成分進行分析鑒定。應用色譜技術分離純化,用傅里葉紅外光譜(IR),質譜(MS)等波譜方法對其萃取物進行全面的表征。結果從復方松針提取物中,主要成分含飽和脂肪醇和飽和脂肪酸類,其余主要是萜烯類。結論 該方法簡便易行,準確可靠,可以為復方松針提取物的質量控制提供依據。
【關鍵詞】 復方松針消臭液;提取物;質量控制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4-0407-02 中圖分類號:R 927.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4.012
復方松針消臭液中使用的主要原料藥材是松科植物馬尾松(學名:pinus massoniana lamb),分布極廣,其味苦,性溫,歸心,脾經,具有祛風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是我國南部主要材用樹種,經濟價值高[1]。《本草綱目》記載:“松為百木之長,松針主治風濕皰,生毛發,安五臟。不饑延年……可入藥療疾。”但是由于中藥制劑成分復雜,藥材的批次之間的均一性差,生產過程中存在的粗放型的操作,對其質量的可控性不高,因此如何保證其質量的穩定可靠性,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本課題研究中,對復方松針提取物的化學結構表征方面展開論述,為其質量控制提供理論依據。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藥物與試劑 復方松針原料藥,無水乙醇,乙酸乙酯,石油醚,均為分析純,甲醇,乙腈,醋酸均為色譜純。
(2)實驗儀器 質譜條件:EI離子源,電子能量70 eV,離子源溫度為230℃,質量范圍50~500 amu,掃描方式:全掃描。檢索譜庫:Datebase/Nist98.L。NMR型號為:Bruker400核磁共振儀,IR條件為BIORADPC8201光譜,Waters高效液相色譜儀。
2.提取方法
(1)水提取物 復方松針藥材約(100 g)用沸水提取兩次,過濾,把兩次的濾液合并,旋轉蒸發儀濃縮至浸膏狀,得浸膏約14 g,放置于4℃冰箱靜置48 h后,除去下層沉淀物,取上清液,至真空干燥器中,真空干燥24小時(備用)。
(2)有機溶劑萃取物 依次用無水乙醇,乙酸乙酯,石油醚,對水提物進行萃取。用乙酸乙酯萃取,得到萃取產物3 g,上硅膠柱進行分離,用石油醚甲醇溶劑系統進行洗脫,約50 ml為一個流份(濃縮后收集備用)。把濃縮后的組分點薄層硅膠板,在合并Rf值相同的組分,合并的組分在甲醇中進行重結晶,得到產物。
3.結構表征
(1)化合物1 為白色粉末狀產物。可溶于乙酸乙酯和乙醚,FeCl3[K3Fe(CN)6]反應呈陽性,說明產物成分中含有羥基基團。與H2SO4茴香醛反應呈藍色。IR(KBr壓片)cm-1:3487,3220,2925,1609,1517,464,1275,1127,1032,667,表明是吡喃葡萄糖苷的結構骨架,1HNMR光譜表征的時候,在5.41(1H,d,J=6.4Hz,7H)的時候出現雙信號,說明7H和8H出現形變。NOESY實驗表明在7H和9H,9H和6'H之間的有NOEY耦合效應。所有這些證據表明,7位C和8位C的構型是7S,8R。在δ4.30(1H,d,J7.6Hz)端基異構質子信號表明有βD葡萄糖苷鍵。HMBC試驗表明,Glu1′′H(δ4.3)和9C(δ71.38)有連接,葡萄糖和配基的連接位置是9C上的羥基。基于以上證據,化合物1被表征為(7S,8R)4,9′二羥3,3'二甲氧基7,8二氫苯并呋喃1′丙基木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數據與文獻報道的相一致[2]。
(2)化合物2 為棕黃色不定型粉末,極易溶于甲醇、乙酸乙酯、乙醚,但不溶于水,與FeCl3[K3Fe(CN)6]反應顯陽性,表明含有羥基,與1%的茴香醛濃硫酸加熱顯紅色。1H NMR(在丙酮d6,δ):7.01(2H,d,J=8.4Hz,2′,6′H),6.77(2H,d,J=8.4Hz,3′,5′H),2.82(2H,tJ=7.2Hz,4H),2.71(2H,t,J=7.2Hz,3H),2.14(3H,s,1H).13C NMR在丙酮d6,δ):210.29(2C, 154.23(4′C),132.217(1′C),129.21(2′,6′C),115.32(3′,5′C),45.37(4C),30.05(3C),28.74(1C)。化合物的結構在1H NMR和13C NMR下數據表征為4(4′羥基芐基)2丁酮。該結果與文獻報道的相一致[3]。
(3)化合物3 為黃色粉末,mp.313℃(MeOH)。UVλmax (MeOH,nm):369,258,208;IRV(KBr)cm1:3434,1624,1610,1518,1426,1349,1310; 1H NMR(CD3OD)δ:7.73(1H,d,J=2.4Hz,H2′),7.63(1H,dd,J=8.0,2.4Hz,H6′) 6.88(1H,d,J=8.0Hz,H5′),6.38(1H,d,J=2.0Hz,H8),6.18(1H,d,J=2.0Hz,H6),13C NMR(CD3OD) δ:148.0(C2),137.2(C3),177.3(C4),158.2(C5),99.2(C6),165.6(C7),94.4(C8),162.5(C9),104.5(C10),124.1(C1′),115.9(C2′),146.2(C3′),148.8(C4′),116.2(C5′),121.7(C6′);MSm/z:302,153,152,137,109,77。NMR得到的數據和文獻上報道的槲皮素相一致,故可以判斷該提取成分為槲皮素[3]。
4.HPLC測定 復方提取液中甘草苷成分的RPHPLC含量測定:分別精稱甘草苷2.00 mg,置2 mL容量瓶中,加甲醇溶解,稀釋至刻度,充分搖勻備用。色譜條件:方法色譜柱為HP hypersil C18色譜柱(4.6 mm×250 mm,5 μm);流動相為乙腈0.1%醋酸(20∶80),流速0.8 mL/min;檢測波長為276 nm,柱溫為25℃,進樣體積10 μl[4]。流動相:甲醇0.5%乙酸銨溶液冰乙酸(67∶33∶1),檢測波長:250 nm,進樣量:10 μl,柱溫:40℃。
(1)標準曲線的制備:用微量注射器分別吸取1.0,2.5,5.0.7.5,10μl的混合對照品溶液,進樣測定。以進樣量為橫坐標,峰面積為縱坐標作圖,得回歸方程,相關系數,線性范圍。甘草苷:Y=82.37X+2.15,r=0.9992,0~10 μg。
(2)精密度試驗:精密吸取提取物的甲醇溶液,每次10 μl,連續進樣7次,測定峰面積,計算甘草苷的含量。
(3)穩定性試驗:分別在樣品制備后的1,2,4,8,16 h吸取供試液,測定甘草苷的含量,RSD為2.27%(n=5)。
(4)回收率試驗:稱取甘草素對照品適量,加入到已知含量的甘草粉末中,按照對照品制備方法制備供試液,計算回收率(見表1)。外標兩點測定法進行含量測定。
結果
復方松針水提取物濃縮后浸膏呈棕黃色,有機物萃取后萃取液淡黃色,呈油狀,且具有辛辣氣味。經色譜柱分離后的組分,組分Ⅰ 為白色粉末 易溶于乙酸乙酯,乙醚,經核磁進行表征是:(7S,8R)4,9′二羥3,3'二甲氧基7,8二氫苯并呋喃1′丙基木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組分Ⅱ 為棕黃色不定型粉末,極易溶于甲醇、乙酸乙酯、乙醚,但不溶于水,經核磁進行結構表征為:4(4′羥基芐基)2丁酮。組分Ⅲ為黃色粉末,核磁表征為:槲皮素。在甘草苷的HPLC的含量測定試驗中,測得含量和直線方程分別為:1.89%(n=7),Y=82.37X+2.15,r=0.9992,0~10 μg。
討論
本研究應用多種方法對復方松針提取物的化學結構和含量進行表征,可以較準確的反映主藥成分的含量,為今后復方松針的質量控制提供理論依據,為建立不同批次的藥物中的質量控制提供參考,此外,在復方松針提取液中,對其他各種揮發性成分的含量控制及含量測定,還有待完善,控制易揮發性成分的含量,有利于質量控制和保證制劑的藥效,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還應該注意質量控制指標的選擇,綜合考慮主藥輔藥的成分配比,根據每批次的藥品和藥材投料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含量限度或范圍,從而保證每批次產品的穩定性,確保藥效和安全性,在技術應用方面隨著指紋圖譜技術的引進,也為中藥復方制劑的質量控制的穩定性提供了新的方法[6~7]。
參考文獻
[1]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全國中草藥匯編[M].第2版(上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505-506.
[2]Feng Weisheng,Zheng Xiaoke.Isolation and structur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pine needles of pinus massoniana lamb[J].YaoXue Xue Bao,2004,39(3):190-193.
[3]楊秀偉,趙 靜.藍萼香茶菜化學成分的研究[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03,15(6):490-493.
[4]趙曉莉,崔小兵, 吳 皓.HPLC雙波長法測定復方甘草合劑中甘草苷、甘草素及異甘草素的含量[J].中成藥,2002,24(3):175-178.
[5]李 翠,徐必學,張永萍,等.甘草中甘草苷的含量測定方法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9,20(3):564-565.
[6]馬元春.復方中藥及植物藥產品質量控制的現狀與展望[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0,18(4):308-310.
[7]黃 瑛.中藥復方質量控制方法研究進展[J].藥學實踐雜志,2008,26(1):11-13.
(收稿日期:2010-06-02 修回日期:2010-07-17)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