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蘭索拉唑與莫沙必利聯合治療反流性食管炎臨床效果。方法 將101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3例用蘭索拉唑和莫沙必利,對照組48例用蘭索拉唑,觀察治療前及治療后4、8周的臨床療效和內鏡下癥狀改善的程度。結果治療4、8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均<0.05)。內鏡下反流性食管炎癥狀改善程度顯著大于對照組(P均<0.05)。兩組均未見嚴重不良反應。結論 蘭索拉唑、莫沙必利聯合用藥是治療反流性食管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 蘭索拉唑;莫沙必利;反流性食管炎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4-0414-02 中圖分類號:R 571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4.016
反流性食管炎(reflax esophagitis,RE)是消化系統的常見病, 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主要臨床癥狀有燒心、反酸和胸骨后痛,胃鏡下可見食管黏膜損害。我院2008年1月~2010年4月應用蘭索拉唑聯合莫沙必利治療反流性食管炎取得了良好療效,現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101例患者均來自我院消化科門診,均有燒心、反酸和胸骨后痛癥狀。經胃鏡證實為反流性食管炎,并排除感染性食管炎、藥物性食管炎、食管賁門失弛緩癥、食管腫瘤,上消化道潰瘍等疾病。所有病例治療前4周內均未服用制酸劑和其他影響胃腸道功能的藥物。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3例,男35例,女18例;年齡32~65歲,平均50.2歲。對照組48例,男31例, 女17例;年齡30~67歲,平均52.5歲。兩組性別、年齡、癥狀和食管炎內鏡分級[1]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 治療組口服蘭索拉唑30 mg,1次/d,莫沙必利5 mg,3次/d;對照組僅口服蘭索拉唑,方法及劑量同治療組。兩組療程均為8周。治療前、治療4、8周后對反流、燒灼痛等癥狀各記錄1次。治療后4、8周均常規復查胃鏡,記錄病變的大小和范圍。
3.療效判斷標準
(1)臨床癥狀療效評定:根據患者胸骨后痛、反流癥狀改善情況評定。顯效:原有的癥狀全部消失;有效:原有的癥狀明顯減輕;無效:原有的癥狀沒有變化。顯效+有效合計為總有效。
(2)胃鏡下療效評定:治療4、8周后復查胃鏡,觀察食管炎的愈合情況,胃鏡下食管炎的變化根據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濟南會議標準,分為0級、I級、Ⅱ級、Ⅲ級[1]。
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 治療4、8周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值分別為6.422和5.755,P均<0.05),治療組療效較好。見表1。
2.兩組內鏡下癥狀改善程度的比較 治療4、8周后治療組內鏡下反流性食管炎改善程度顯著大于對照組(u值分別為2.088和2.064,P均<0.05),治療組療效較好。見表2。
3.不良反應 兩組均未見嚴重不良反應。治療組有6例腹瀉,1例便秘;對照組有2例腹瀉,2例便秘。均能堅持療程治療。
討論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炎癥,是一組胃酸相關性疾病,其嚴重程度與食管酸暴露程度和時間有關, 但本病食管下段括約肌壓力降低、腹內壓增加、食管清除作用下降及食管黏膜屏障功能減退等因素有關[2]。因此RE患者除抑酸治療外,還必須聯合應用促動力藥物[3,4]。
研究表明,質子泵阻滯劑(PPI)治療RE療效明顯高于H2受體阻滯劑[5]。蘭索拉唑為新一代質子泵阻滯劑, 能特異性地抑制胃壁細胞 H+K+ATP 酶, 其抑酸作用強而持久,是治療RE的有效藥物[6],比奧美拉唑能更快、更有效緩解RE燒心癥狀[7]。莫沙必利是強效選擇性胃腸5HT4受體激動劑,通過興奮肌間神經叢的5HT4受體,促進乙酰膽堿的釋放,從而增強胃腸蠕動及胃和十二指腸的協調運動,促進胃和十二指腸內容物的排空,減少十二指腸胃反流,從而減輕食管的酸暴露;另外可增強食管蠕動和LES張力從而防止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增強食管的清除作用,加強食管抗反流屏障。所以莫沙必利亦為RE的有效治療藥物,并已為諸多文獻所證實[8]。本觀察聯合應用蘭索拉唑和莫沙必利治療RE,并與單用蘭索拉唑者作對照觀察,結果治療至4周、8周兩組臨床療效及胃鏡下食管炎均較治療前有顯著改善,且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療效越來越明顯。治療組臨床療效及胃鏡下食管炎的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證明蘭索拉唑是治療RE的有效藥物,可顯著改善臨床癥狀及胃鏡下食管炎,聯合促動力藥莫沙必利可明顯提高療效,比單用蘭索拉唑更為有效。聯合用藥后不良反應也未見明顯增加,說明蘭索拉唑和莫沙必利聯合用藥是治療RE安全、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反流性食管炎診斷及治療指南(2003)[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4,21(4):221-222.
[2]王 凡,樊宇靖,李 莉,等.反流性食管炎4311例臨床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42(6):1114-1116.
[3]Kamolz T,Pointner R,Velanovich V.The impac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on quality of life[J].SurgEndosc,2003 Aug,17(8):1193-1199.
[4]KatzPO.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new treatments[J].Rev Gastroenterol Disord,2002,2(2): 66-74.
[5]Richter J E.Longterm manage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nd its complications[J].Am J Gastroenterol,1997,92(4 Suppl):30S-35S.
[6]蘭索拉唑臨床協作組.蘭索拉唑治療反流性食管炎多中心臨床觀察[J].中華消化雜志,1999,49(4):243-245.
[7]黃 萍,盧惠明.蘭索拉唑與奧美拉唑對反流性食管炎療效比較[J].數理醫藥學雜志,2004,17(2):131-132.
[8]朱 琦,劉文忠.促動力藥物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療中的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8,16(7):737-745.
(收稿日期:2010-07-05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