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川崎病;早期診斷;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超聲心動圖;雙源CT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4-0483-03 中圖分類號:R 725.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4.06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一種病因未明的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理改變的疾病,1967年由日本學者川崎富作首先報道,故稱為“川崎病”,其心血管系統并發癥日益受到重視。本病好發于5歲以下的兒童,發病率逐年增加,如未經治療約有15%~25%的患兒出現冠狀動脈擴張或冠狀動脈瘤,導致缺血性心臟病、心肌梗死及猝死等,在美國川崎病已經超越風濕熱成為兒童期獲得性心臟病的首要原因[1],嚴重影響小兒的健康及生活質量。其診斷既往根據1984年日本KD研究委員會修訂的診斷標準,近年由于不典型病例的增多,現全球已廣泛采用美國心臟病協會(AHA)制定的標準,而把部分實驗室檢查指標作為重要的參考,但由于本病診斷缺乏特異指標及確定的檢測手段,早期表現往往達不到以上所制定的診斷標準,從而使早期診斷和不典型病例的確診存在較大的困難,使對冠狀動脈病變的防治延誤。加之不典型KD的報道近年來達10%~20%,其冠脈病變發生率與典型病例無差異[2],故總結與探討KD具有早期診斷價值的臨床和實驗室特點有重要意義。現就近年來有關KD早期診斷的研究進展作一簡述。
一、臨床表現
川崎病的早期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癥狀和體征,其主要臨床特征有持續發熱、球結膜充血、唇及口腔病變、手足癥狀、皮膚表現及頸淋巴結腫大。KD最常見的早期表現是川崎病面容(眼球結膜充血、口腔黏膜改變、唇紅干裂),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對早期診斷有一定價值。早期62.8%患兒出現肛周潮紅脫皮,43.6%出現卡介苗接種瘢痕周圍紅暈、腫脹(卡瘢紅),至目前卡瘢反應尚未見于其他發熱性疾病,對KD的早期診斷特異性高,可作為早期診斷重要參考指標之一[3]。
二、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 病程早期血白細胞總數(WBC)、中性粒細胞(N)、血小板(PLT)變化:WBC多為(20~30)×109/L, N占80%~90%; 麥智廣等[4]報道61例KD患者,發病至入院平均7.03 d,PLT均值達370.5×109/L,并隨病程的延長呈上升趨勢,一旦出現這些變化,可提示早期診斷。彭明霞等[5]研究結果表明,KD急性期PLT、PLT平均容積(MPV)明顯高于恢復期和對照組(P<0.05),PLT代謝產物TXB2、6KPGF1α的含量亦明顯高于恢復期和對照組(P<0.05)。歐陽浩澤等[6]研究發現,KD患兒PLT的升高,以第2、3周為最高,第4周開始下降;MPV、血小板分布寬度(PDW)于第1周最大,其后迅速變小,KD急性期與恢復期PLT、MPV、PDW均有顯著差異,提示KD隨著病情好轉及血管的修復,PLT、MPV、PDW 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冠狀動脈改變的患兒急性期MPV及最高PLT較無冠狀動脈改變者明顯增高,急性期血小板活化狀態顯著高于恢復期。Nigrovic[7]的研究亦表明PLT顯著升高可以預測KD的發病情況。以上研究結果提示KD患兒急性期血小板及代謝產物增多,對血栓、動脈瘤的形成及冠狀動脈的損害起重要作用。
2.C反應蛋白(CRP)和血沉(ESR) 血清CRP含量在KD早期明顯增加,在其診療中具有一定臨床指導意義,廣泛應用于臨床疾病的早期診斷及鑒別診斷,在明確診斷時50%以上的病例CRP增高。CRP明顯增高及ESR顯著增快則反映血管炎癥較嚴重,易形成冠狀動脈損害(CAL),而KD預后主要取決于是否有冠狀動脈并發癥及其嚴重程度。KD由于全身廣泛的血管炎為主的病理改變,可產生大量炎性介質和免疫球蛋白,二者均可導致KD患兒的ESR顯著增快,其ESR峰值可作為預測冠狀動脈病變的重要指標之一,ESR峰值與冠狀動脈病變的發生率呈正比。有報道[8]運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T細胞亞群、PLT、ESR 和CRP 在KD早期診斷中的價值,顯示T細胞亞群在KD早期的變化不明顯,其診斷可靠性較低;而PLT、ESR和CRP分別在333.6×109/L、15.0 mm/h、14.5 mg/L時具有較好的診斷意義,ROC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71.2%、89.1%、70.2%,能作為KD早期診斷的觀察指標。
3.腦鈉肽(BNP) 和NTproBNP BNP為一種心臟內分泌激素,主要由心室合成和分泌。BNP和NTproBNP均來自于BNP前體,在釋放入血液前被水解酶分解成2個片段,其中N端的76個氨基酸殘基即為NTproBNP。近來有研究[9]認為KD患兒急性期血漿BNP和NTproBNP水平顯著升高,可協助診斷KD。NTproBNP相對于BNP能更好的協助診斷KD,尤其是對于不完全KD早期診斷更具有意義[10]。
三、超聲心動圖
迄今,在判斷冠狀動脈有無損害的檢查方法中,按其敏感性依次為冠狀動脈造影、超聲心動圖及心電圖檢查。冠脈造影法是評價KD患者冠脈內皮功能的金標準[11],但由于冠狀動脈造影為創傷性的檢查方法,而KD患者又多是嬰幼兒,故該方法難以在臨床上廣泛應用。超聲心動圖檢查是目前較為理想的無創性的檢查方法,可發現冠狀動脈損害的早期病理變化即血管壁顯著水腫[12],由于管壁水腫,導致管腔內徑相對窄小,部分超聲檢查可無冠脈擴張,僅表現為管壁增厚或回聲異常,因此在病程早期,盡管未出現冠脈擴張,但管壁厚度及回聲異常常提示冠脈損害,可作為早期診斷的依據[13]。有報道[14]冠脈損害最早在第4天出現,大部分在病程10天內出現。李傳紅等[15]報道,40例非典型KD病的患者,冠脈擴張和內膜改變最早在發病后5天超聲心動圖可作出明確診斷,26天之內共檢出其中冠脈病變18例,占所有檢出病例的95%,表明超聲心動圖可在亞急性期(28天以內)對非典型KD并發的冠狀動脈病變做出準確判斷。所以對于懷疑KD的患兒及時做心臟彩超檢查有助于早期診斷。KD冠脈病變是KD診斷的核心問題,亦是不典型KD的重要診斷依據。應早期動態進行超聲心動圖追蹤檢查,以減少漏診和誤診不典型KD。
四、心電圖檢查
超聲檢查僅能發現左、右冠狀動脈近端病變,但不能顯示其遠端病變,因而心電圖檢查可彌補其不足。甄宇峰等[16]報道在川崎病發病早期,患兒多伴有心電圖異常改變,主要表現為非特異性STT改變、QRS低電壓、右束支傳導阻滯、QT間期延長、室性期前收縮、房室傳導阻滯等。這是因為川崎病往往出現心包炎、心肌炎、心內膜炎及傳導異常,從而出現不同的心電圖改變。心電圖異常可間接反映CAL,但單純近心端冠狀動脈擴張或動脈瘤形成并不影響冠狀血流量,無法解釋心電圖異常,而遠端小血管狹窄或閉塞導致心肌缺血可能才是心電圖異常原因。由于有冠狀動脈遠端病變者往往多伴近端病變。如早期出現心電圖異常,可能合并冠狀動脈近端病變。胡景偉等[17]研究發現,CAL組與冠脈正常(NCAL)組異常ECG檢出率并沒有差異,認為心電圖在診斷KD并發CAL中的參考價值有限。魯其樂等[18]報道冠狀動脈損傷組和非損傷組KD患兒急性期的QT間期離散度(QTd)值(53.23±15.07,31.41±16.46)比非KD對照組均顯著延長;且KD冠狀動脈損傷同急性期QTd值呈正相關(r=0.551,P<0.05),急性期KD患兒冠狀動脈損傷組QTd值延長較非損傷組顯著,說明急性期KD患兒冠脈損傷組和非損傷組心肌缺血程度存在一定的差異,損傷組心肌缺血程度比非損傷組嚴重,對KD早期診斷和判斷是否存在冠脈病變有重要意義。Ghelani等[19]也發現印度KD患兒中QTd值顯著延長。雖然心電圖對診斷冠狀動脈損害缺乏特異性,但由于KD有冠狀動脈損害者心電圖改變早也較明顯,因此臨床應給予足夠重視。
五、雙源CT(DSCT)
冠狀動脈病變可發生在冠狀動脈開口處,也可見于遠端如前降支、回旋支,但遠端由于被肺所遮擋,超聲心動圖較難發現其病變,且對于動脈狹窄的檢出不敏感,容易漏診。DSCT是CT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項最新技術,作為無創檢查已經受到關注,具有很高的分辨率,通過三維重塑處理后,圖像與心血管造影圖像很相似。郁怡等[20]研究超聲心動圖與DSCT對10例KD患兒的檢查結果發現,超聲心動圖顯示所有患兒共有21個冠狀動脈瘤形成,DSCT共觀察到29個冠狀動脈瘤,其中8個較小的位于中遠段的冠狀動脈瘤超聲心動圖未能發現。Chao等[21]研究報道他們同時用超聲心動圖與DSCT檢查12例典型的KD患兒和4例不完全性KD患兒,結果顯示:典型組中,共有7例兩種方法未檢出存在冠狀動脈病變,有4例同時被檢出存在冠狀動脈病變,另外1例DSCT檢出存在冠狀動脈病變,而超聲心動圖未能檢出;不完全性組中,有3例同時被檢出存在冠脈病變,1例患兒DSCT顯示在冠狀動脈中遠段存在冠狀動脈瘤,超聲心動圖亦不能檢出。DSCT與超聲心動圖檢出結果符合率較高,且DSCT比超聲心動圖檢查敏感度高,精確,具有診斷價值,可作為早期診斷的一種輔助檢查,與超聲心動圖互補。DSCT同時存在X線輻射的問題,在設定掃描參數時需要注意患兒的年齡、體質量、胸圍、腹圍和掃描范圍等,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X線輻射。
綜上所述,目前KD的診斷尚未有特異性指標,可根據各種臨床表現與早期陽性率較高的實驗室指標相結合,提出在發熱的基礎上出現以下情況可作為早期診斷KD的依據:①KD特征性面容;②患兒在≤3 d內出現的肛門、陰囊皮膚潮紅、糜爛;③≤3 d出現卡介苗接種處發紅、硬結;④白細胞、PLT升高、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升高;⑤高度懷疑本病時,及早行心臟超聲檢查,或心電圖和CT三維重塑檢查等,以期提高早期診斷,減少誤診,達到早期治療、減少冠狀動脈病變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Newburger JW,Takahashi M,Gerber MA,et al. Diagnosis,treatment,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a statement forhealth professionals from the committee on rheumatic fever,endocarditis,and kawasaki disease,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Young,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Pediatrics,2004,114 (6):1708-1733.
[2]劉麗君,郝淑青,劉 玲,等.川崎病早期診斷探討[J].河北醫藥,2005,27(11):841.
[3]于永慧,莊建新,汪 翼,等.川崎病78 例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2,17 (4):368-369.
[4]麥智廣,梁少霞,古漢禮.川崎病早期診斷探討[J].臨床兒科雜志,2002,20 (6):680-681.
[5]彭明霞,盛秀珍,陳繼源.川崎病患者血小板數和平均體積及其代謝產物的改變[J].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2004,24(6):460-462.
[6]歐陽浩澤,吳福宏,孫 祥.川崎病患兒血小板參數及血紅蛋白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實驗與檢驗醫學,2008, 26(6):665-666.
[7]Nigrovic LE,Nigrovic PA,Harper MB,et al.Extreme Thrombocytosis Predicts Kawasaki Disease in Infants[J].Clin Pediatr,2006,45(6):446-452.
[8]黃家禹,宋秀宇,洪 強,等.ROC曲線評價T細胞亞群、PLT、ESR和CRP在川崎病早期診斷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6(21):1813-1815.
[9]陳書琴,陳 桃,杜 鵑.氨基末端腦鈉肽檢測評價川崎病患兒心臟損害的臨床價值[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3):396-398.
[10]Dahdah N,Siles A, Fournier A, et al. Natriuretic Peptide as an Adjunctive Diagnostic Test in the Acute Phase of Kawasaki Disease[J].Pediatr Cardiol,2009,30(6):810-817.
[11]Gong F,Shiraishi H,M omoi M Y,et a1.Follow up of eoronary artery lesions caused by Kawasaki disease and the value of coronary angography[J].Chin Medic J,2002,115(5):681-684.
[12]陳 萌,張宏文.川崎病病理和治療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婦幼保健分冊,2005,16 (1):34-36.
[13]梁海南,吳本清.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診斷[J].廣東醫學,2002,23(6):663-664.
[14]秦玉生,龐英華,常秀芹,等.川崎病早期診斷初探[J].中國醫藥導報,2008,5(16):42,46.
[15]李傳紅,靳 奕.超聲心動圖對非典型川崎病早期診斷的作用[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7,28(23):2177.
[16]甄宇峰,沈娜君,范毅敏.心電圖檢查對川崎病早期診斷的意義[J].現代醫學儀器與應用,2005,17(4):60-61.
[17]胡景偉,楊 凌,鄭承寧,等.川崎病并發冠狀動脈病變的臨床特點[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0,12(3):228-230.
[18]魯其樂,胡 芳.急性期QT間期離散度在川崎病冠狀動脈損傷中的臨床意義[J].皖南醫學院學報,2009,28(2):124-125.
[19]Ghelani SJ,Singh S,Manojkumar R.QT interval dispersion in North Indian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 without overt coronary artery abnormalities[J].Rheumatol Int,2009 Dec 13.[Epub ahead of print].
[20]郁 怡,孫 錕,王榮發,等. 超聲心動圖和雙源CT診斷川崎病冠狀動脈瘤的初步對比研究[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0,26(1):80-83.
[21]CHAO Baoting,WANG Ximing,WU Lebin, et al.Diagnostic value of dualsource CT in Kawasaki disease[J].Chin Med J,2010,123(6):670-674.
(收稿日期:2010-06-08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