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消疹祛屑方聯(lián)合小劑量阿維A膠囊內服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臨床療效。
方法 選擇尋常型銀屑病患者78例,隨機分為聯(lián)合用藥組與對照組,每組39例。前者給予消疹祛屑方與小劑量阿維A膠囊(25 mg/日)口服;后者給予阿維A膠囊(25~55 mg/日)口服;兩組均治療8周。對兩組治療前后銀屑病的皮損程度進行病情嚴重程度評分,判斷臨床療效;比較兩組總有效率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結果治療8周后,聯(lián)合用藥組的病情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聯(lián)合用藥組的臨床痊愈率為56.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30.8%(P<0.05);聯(lián)合用藥組與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2.3%與74.4%,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各種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也有顯著性差異(P<0.05或<0.01)。結論 消疹祛屑方聯(lián)合小劑量阿維A膠囊內服可有效治療尋常型銀屑病,患者耐受性良好,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尋常型銀屑病;消疹祛屑方;阿維A膠囊;不良反應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4-0434-02 中圖分類號:R 758.630.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4.029
銀屑病是一種以銀白色成層鱗屑的丘疹或斑丘疹為特征性表現(xiàn)的常見皮膚病。本病與遺傳、免疫、環(huán)境與精神因素相關,病程長、易復發(fā),屬難治性皮膚病。阿維A是治療銀屑病常用藥物,其療效呈劑量依賴性,但不良反應亦隨劑量提高而增加。臨床實踐表明[1],中藥治療銀屑病頗具優(yōu)勢,與西藥聯(lián)用的療效更佳。本文探討自擬消疹祛屑方與小劑量阿維A聯(lián)用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療效,并觀察其不良反應。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1月至2009年12月本院治療的尋常型銀屑病患者78例,其中男36例,女42例,年齡25~59歲,平均年齡(43.4土6.2)歲;病程1.5~9.3年,平均(3.6 ±1.1)年。按隨機化原則分為聯(lián)合用藥組與對照組,兩組各39例。經統(tǒng)計學處理,治療前兩組性別、年齡、病程、部位與病情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入選標準 ①符合《皮膚性病學》尋常型銀屑病的診斷標準[2];②無嚴重臟器疾病與繼發(fā)感染;③近1個月內未應用糖皮質激素、免疫調節(jié)劑與維A酸類藥物;④年齡18~60歲。
3.排除標準 ①肝腎功能不全與高脂血癥者;②妊娠、哺乳期婦女及兩年內有生育愿望的婦女;③合并其它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及內分泌疾病;④合并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⑤對阿維A或其他維甲酸類藥物過敏與拒絕服用中藥者。
4.治療方法 聯(lián)合用藥組給予消疹祛屑方,方藥:大青葉12 g,貫眾12 g,蒲公英12 g,赤芍9 g,丹皮12 g,紫草15 g,生地15 g,當歸15 g,川芎6 g,荊芥12 g,防風9 g,白鮮皮9 g,萆薢15 g,土茯苓15 g,甘草6 g。每日1劑,采用全自動煎藥機煎成湯劑,濃縮至200 ml,分2次內服;同時服用阿維A膠囊(重慶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商品名方希,國藥準字H20010126),25 mg/日。對照組僅給予阿維A膠囊,初始劑量為每日25 mg,逐漸增加至每日55 mg,起效后每日50 mg維持治療,若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適當減少維持用量。兩組用藥療程均為8周。治療期間忌用含維生素A制劑與保健品,忌食酒、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品;勞逸有度,避免過多暴露于陽光下與情緒緊張。
5.療效判定 按銀屑病面積與嚴重性指數(shù)(PASI)標準[3],根據(jù)患者的皮損面積(分為0~6分:0分為無皮疹;1分<10%;2分10%~29%;3分30%~49%;4分50%~69%;5分70%~89%;6分90%~100%)與紅斑、浸潤和表皮脫屑程度(0~4分:0分為無;1為輕度;2為中度;3為重度;4為極重度)進行評分。計算同一患者治療前后PASI積分下降率,積分下降率=(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根據(jù)PASI積分下降率對臨床療效進行判定:積分下降率≥95%為痊愈;60%≤積分下降率<95%為顯效;20%≤積分下降率<60%為有效;積分下降率<20%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數(shù)+顯效數(shù)+有效數(shù))/總例數(shù)×100%。
6.觀察指標 治療8周后,觀察兩組PASI積分的變化、判斷臨床療效,計算總有效率;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7.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同一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1.兩組治療前后PASI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PASI積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8周后,兩組PASI積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1),表明聯(lián)合用藥組與對照組的患者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聯(lián)合用藥組的PASI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表明聯(lián)合用藥組控制病情的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1。
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聯(lián)合用藥組與對照組的臨床痊愈率分別為56.4%和30.8%,兩者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聯(lián)合用藥組的總有效率為92.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4.4%(P<0.01),表明聯(lián)合用藥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2。
2.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治療期間,對照組出現(xiàn)肝功能異常8例(20.5%),皮膚干燥30例(76.9%),口唇干26例(66.7%),頭痛7例(17.9%),消化道不適14例(35.9%),而聯(lián)合用藥組相應的不良反應例數(shù)及發(fā)生率分別為0(0)、10(25.6%)、5(12.8%)、0(0)、5(12.8%),兩組各種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或0.01)。表明聯(lián)合用藥組患者耐受性優(yōu)于對照組。
討論
中醫(yī)認為銀屑病屬“松皮癬”、“干癬”、“白癬”、“風癬”等范疇,但眾多醫(yī)家對其病因病機的認識不一。外感六淫毒邪、七情內傷、飲食失節(jié)等可認為是本病的基本病因,本病的不同階段可表現(xiàn)為“血熱”、“血虛”、“血燥”、“血瘀”、“腎精虧虛”等[4]。尋常型銀屑病可分為進行期、穩(wěn)定期與消退期3期,朱仁康認為此3期辨證分型當屬血熱風燥證與血虛風燥證[5],治當清熱解毒,涼血祛風與養(yǎng)血活血,滋陰潤燥。筆者自擬的消疹祛屑方正基于此理論。該方中大青葉、貫眾、蒲公英合赤芍、丹皮、紫草可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生地、當歸、川芎可養(yǎng)血潤燥,荊芥、防風祛風止癢,白鮮皮、萆薢、土茯苓清熱利濕止癢;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清熱涼血、養(yǎng)血活血、祛風潤燥之功效。
阿維A膠囊的主要成分為第二代芳香族維 A 酸類藥物,通過影響細胞的增殖與分化,調節(jié)表皮角質形成細胞的終末分化,使銀屑病及角質化疾病表皮細胞的增殖、分化與角化正常化;還可抑制淋巴細胞的增殖,具抗炎及免疫調節(jié)作用,治療銀屑病的臨床療效較肯定。但該藥服用后易發(fā)生皮膚干燥、瘙癢、脫屑及口干、眼干等不良反應,嚴重者還可出現(xiàn)肝腎功能異常及神經系統(tǒng)癥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8周后,聯(lián)合用藥組PASI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及臨床痊愈率、總有效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消疹祛屑方聯(lián)合小劑量(25 mg/日)阿維A膠囊內服治療尋常型銀屑病,臨床療效優(yōu)于阿維A膠囊單用(25~55 mg/日),可能與中藥對機體的全面調節(jié)有關;亦表明消疹祛屑方與阿維A具有協(xié)同治療作用。另一方面,聯(lián)合用藥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或<0.01),表明聯(lián)合用藥的患者耐受性優(yōu)于對照組,可能因前者所用的阿維A劑量較低。
總之,消疹祛屑方組方合理,與小劑量阿維A聯(lián)用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療效確切且患者耐受性良好,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曰慶,李 锘,白彥萍.銀屑病中醫(yī)藥研究趨勢與方向[J].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0,3(2):83-86.
[2]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30-131.
[3]Langley RG,Ellis CN.Evaluating psoriasis with 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soriasis Global Assessment,and Lattice System Physician's Global Assessment[J].Jam Acad Ddrmatol,2004,51(4):563-569.
[4]馮曉剛,耿春霞,吳明明.銀屑病中醫(yī)病因病機文獻研究[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9,18(8):932-933.
[5]宋 坪,李博鑒.從血論治 諸法合用——朱仁康研究員治療銀屑病經驗(一)[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4,3(1):12-21.
[6]靳培英.皮膚病藥物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540-542.
(收稿日期:2010-06-10 修回日期:2010-08-04)
(編輯:崔群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