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腦出血患者血中白細胞介素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變化及鈣離子拮抗劑尼莫地平對其的影響。方法 將65例腦出血患者分為尼莫地平治療組(33例)和常規治療組(32例)。采用電化學發光法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0天血清中IL6、TNFα含量。并與正常對照組(30例)進行比較。同時,對兩疾病組患者生活質量進行比較。結果 尼莫地平治療組和常規治療組治療前IL6、TNFα明顯升高,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P均<0.01);治療前尼莫地平治療組和常規治療組間IL6和TNFα差異均無顯著性(P均>0.05);治療后10天,常規治療組與尼莫地平治療組IL6、TNFα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均<0.01),尼莫地平治療組較常規治療組降低更明顯 (P均<0.01)。尼莫地平治療組較常規治療組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P<0.01)。結論腦出血患者早期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明顯升高,尼莫地平可有效降低其含量,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 腦出血;尼莫地平;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4-0386-03 中圖分類號:R 743.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4.003
腦出血是神經科中最常見的疾病,致殘率和死亡率均較高。隨著對腦出血發病后病理生理變化及治療方法研究的逐漸深入,發現炎性細胞因子可介導廣泛的組織損傷,在損傷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可以介導腦卒中后的許多病理生理反應,如發熱、白細胞聚集、血管內皮滲透性增加等,從而與神經細胞損傷密切相關。而且目前認為炎性細胞因子可誘導中樞神經系統中某些重要的神經毒性分子的釋放,導致繼發性炎性反應引起神經細胞的損害和死亡[1]。與腦損傷關系最為密切的炎性細胞因子主要有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 等[2]。目前治療腦出血的方法比較多,本研究觀察尼莫地平對腦出血患者血中TNFα、IL6的影響,探討應用尼莫地平治療腦出血能否通過降低腦出血患者早期血中升高的TNFα和IL6,從而減輕腦部的炎癥反應,達到保護腦細胞的作用。
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 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2月住院的腦出血患者65例,男36例,女29例,年齡45~82歲,平均年齡(54.38±8.04)歲,所有患者診斷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修訂標準[3],經CT證實為腦出血。其中基底節區出血49例,腦葉出血16例。將入選的65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尼莫地平組33例,其中男19例,女14例,平均年齡(54.31±7.71)歲,出血部位:基底節25例,額葉1例,顳葉3例,枕葉2例,頂葉2例。常規治療組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齡(54.46±8.44)歲,出血部位:基底節24例,額葉2例,顳葉1例,枕葉2例,頂葉3例。另選30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40~65歲,平均(53.32±6.24)歲。三組的性別、年齡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CT證實為腦出血,發病24小時內入院;②無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和腫瘤等;③無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④無合并缺血性腦卒中,且無腦疝形成;⑤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DS)30~40分。排除標準:①由于腦外傷、腦腫瘤、腦血管畸形、抗凝藥物等原因所致等繼發性腦出血;②基底節區血腫大于30 ml者;③同時存在2個或2個以上血腫者。
3.治療方法 常規治療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主要予20%甘露醇125 ml靜脈滴注,每8~12小時一次;七葉皂甙鈉20 mg靜脈滴注,每天一次,連續10天;腦蛋白水解物60 mg靜脈滴注,每天一次,連續10天;同時予抗感染、對癥支持等治療。尼莫地平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尼莫地平10 mg靜脈滴注,每天一次,連續10天。
4.檢測及觀察指標
(1)血清IL6和TNFα含量:尼莫地平治療組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0天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2 ml送檢。常規治療組于同時間點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2 ml送檢。正常對照組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2 ml送檢。對標本采用電化學發光方法測定IL6和TNFα的含量。
(2)NDS、ADL評分:根據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4],對兩組患者均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0天進行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DS)。日常生活活動(ADL)評分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5]。Barthel指數包括10項內容:進食、洗澡、修飾、穿衣、大便、小便、上廁所、床椅轉移、行走、上下樓梯。根據是否需要幫助及其幫助程度分為0、5、10、15分4個功能等級,全部患者均在治療前進行第1次評價,治療后10天進行第2次評價。
5.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包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土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IL6和TNFα含量變化 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尼莫地平組及常規治療組治療前IL6和TNFα含量均明顯升高(P均<0.01);尼莫地平組和常規治療組差異均無顯著性(P均>0.05);治療10天后,常規治療組與尼莫地平治療組IL6和TNFα含量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均<0.01);與常規治療組比較,尼莫地平治療組降低更明顯(P<0.01)。見表1。
2.NDS和ADL的變化 治療前尼莫地平組和常規治療組的NDS和ADL評分均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治療10天后,常規治療組與尼莫地平治療組NDS評分顯著降低(P均<0.01),ADL評分顯著升高(P均<0.01),與常規治療組比較,尼莫地平治療組NDS和ADL改善更顯著(P均<0.01)。見表2。
討論
腦出血早期,由于血腫及水腫壓迫,可以使正常腦組織出現缺血、缺氧,甚至壞死,并因此產生大量刺激免疫系統的抗原,導致大量炎性細胞浸潤和激活,引起強烈的免疫應答過程,使單核/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等被激活,激發腫瘤壞死因子的產生。再通過細胞因子級聯反應誘導白介素6等其他因子的產生。同時,腦出血后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及血凝塊中的成分刺激均可促進白細胞介素及腫瘤壞死因子的大量產生[6]。本研究中尼莫地平治療組和常規治療組治療前血清中IL6及TNFα含量均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與文獻報道一致[7],說明腦出血早期血清中腫瘤壞死因子及白介素含量升高。IL6和TNFα作為炎癥因子,參與了腦出血后的腦損傷,主要為激活中性粒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誘導黏附分子表達,促進炎癥細胞從血管向神經組織移行,并可促使中性粒細胞釋放大量活性氧和彈性蛋白酶,直接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和神經細胞,加重腦組織水腫及神經細胞壞死和凋亡;同時炎性因子使血管內皮細胞分泌血管活性物質平衡失調,促進多種組織因子如血小板激活因子、凝血因子Ⅷ、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等釋放,促進凝血過程及血管舒縮功能紊亂,最終引發血栓和出血,加重腦損傷;炎性因子還可增加興 奮性氨基酸、一氧化氮及自由基等神經毒性物質的產生和釋放[8]。另外,TNFα是C反應蛋白(CRP)的調節因子,在炎癥或急性損傷時CRP合成迅速增加,參與腦出血后腦水腫的形成和腦損傷的過程[9]。以上病理損傷機制說明,腦出血早期血清IL6和TNFα含量升高可使神經細胞缺血、缺氧損傷進一步加重,甚至發生壞死,成為不可逆損傷,直接影響腦出血患者預后和生活質量。
尼莫地平是鈣離子拮抗劑,具有脂溶性強、容易通過血腦屏障,能阻滯鈣離子的跨膜細胞內流,并抑制細胞內鈣離子的釋放,使細胞內血流增加。從本研究結果可見,治療后兩組中IL6和TNFα含量均有下降,而尼莫地平組下降更明顯。可能是尼莫地平使腦細胞血流增加,改善了腦細胞缺血,從而抑制、減少了IL6和TNFα的生成與釋放,促進腦功能的恢復,從而使該組患者NDS和ADL評分改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至于其確切起效機制,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葉心國,余紹祖,李承晏,等.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炎性細胞因子變化與神經功能缺損及其相關因素的關系[J].中國臨床康復,2005,9(13):230-232.
[2]孫志華,檀培芳,李立祥.缺血性腦血管病與炎性免疫因子[J].醫學綜述,2007,13(16):1217-1219.
[3]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4]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5]周士枋,范振華.實用康復醫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8:230-231.
[6]吳萬福,胡長林.炎性細胞因子在腦出血繼發性腦損害中的作用[J].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5,13(4):303-306.
[7]張明偉,彭 俊,劉 陽,等.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血清和顱內血腫液中IL1β、IL6、TNFα的含量研究[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0,9(2):138-141.
[8]李 麗.急性腦出血患者血清TNFα、IL6、NO的動態監測及臨床意義[J].中國醫師雜志,2003,5(12):1711-1712.
[9]趙國有.腦出血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和C反應蛋白的檢測及意義[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8,11(5):699-700.
(收稿日期:2010-06-28 修回日期:2010-07-21)
(編輯:梁明佩 英文審校:唐雄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