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對符合機械通氣的重度支氣管哮喘患者,給予不同水平的壓力支持(PS),觀察不同壓力支持下的治療效果及副作用。
方法 將符合機械通氣的重度哮喘33例患者隨機分為三組,分別為PS 5 cmH2O、PS 15 cmH2O、PS 20 cmH2O三組每組11例,觀察上機2小時,24小時的氣道壓力、血氣分析、心率情況。 結果上機2小時: PS 15 cmH2O與PS 5 cmH2O比較,心率明顯下降,血氣分析提示氧分壓明顯升高,治療效果差異有顯著性(P<0.01)。PS 20 cmH2O時氣道峰壓值明顯上升,與PS 5 cmH2O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上機24小時:PS 15 cmH2O、PS 20 cmH2O、PS 5 cmH2O三者比較,患者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心率變化差異無顯著性(P>0.05),PS 20 cmH2O與PS 5 cmH2O比較氣道峰壓值差異有顯著性(P<0.01)。組間各指標的比較:在相同PS水平,二氧化碳分壓、心率變化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結論 機械通氣治療重度哮喘時,20 cmH2O以下PS水平即能有效改善患者呼吸肌疲勞狀況,改善組織缺氧狀況,15 cmH2O左右為較佳的PS水平。
【關鍵詞】 機械通氣;哮喘;壓力支持(PS);呼吸肌疲勞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4-0422-02 中圖分類號:R 562.2+50.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4.021
支氣管哮喘重度或危重發作,是呼吸內科的重癥,其中持續發作超過12 小時者稱為“哮喘持續狀態”,此時,藥物治療已不能很好地緩解病情,只有進行及時有效的機械通氣才能為搶救成功贏得寶貴的時間。機械通氣是治療重度哮喘的重要措施之一。重度哮喘患者常伴有呼吸肌疲勞,在機械通氣同時給予一定的壓力支持(PS),幫助患者克服吸氣阻力,擴張肺臟,可減少患者呼吸肌做功,減少上機患者因呼吸肌疲勞而引起的煩躁不安和人機對抗機會。但壓力支持(PS)可增加氣道峰壓,易引起氣壓傷,引起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我院自2008年以來,采用機械通氣,應用同步間歇指令通氣(SIMV)聯合壓力支持(PSV)模式成功救治了33例重度哮喘患者。對符合機械通氣的重度支氣管哮喘患者,給予不同水平的壓力支持(PS),觀察其治療效果及副作用,報道如下。
對象與方法
1.對象 33 例重度支氣管哮喘發作患者,均為我院住院患者,男23例,女10例,年齡28~75歲,平均年齡(55±3)歲。既往均有哮喘病史。其中有明顯上呼吸道感染25例,停用腎上腺素類激素5例,用退熱藥誘發2例,吸入油漆1例。 入選重度支氣管哮喘發作患者在機械通氣前癥狀,表現為張口抬肩、端坐呼吸、口唇甲床紫紺、呼吸急促、大汗淋漓,呼吸頻率>30次/min,心率>120次/min,煩躁焦慮,部分患者呈現嗜睡或淺昏迷狀態。 所有患者均未能進行肺功能檢查。血氣分析提示嚴重低氧血癥合并高碳酸血癥。胸部X線檢查排除氣胸、縱隔氣腫等嚴重并發癥。 將33例符合機械通氣的重度哮喘患者隨機分為三組,PS 5 cmH2O、PS 15 cmH2O、PS 20 cmH2O三組,每組11例。PS 5 cmH2O組, 男7例,女4例,平均年齡(52±6)歲,有哮喘病史5~18年。PS 15 cmH2O組,男8例,女3例,平均年齡(50±5)歲,有哮喘病史6~20年。PS 20 cmH2O組, 男6例,女5例,平均年齡(49±3)歲,有哮喘病史4~20年。三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三組患者均在抗感染、支氣管擴張劑、激素、氧療、糾正酸堿失衡治療的基礎上,采用氣管插管分別以PS 5 cmH2O、PS 15 cmH2O和PS 20 cmH2O進行機械通氣治療,觀察上機2小時,24小時的氣道壓力、血氣分析、心率情況。機械通氣治療起始采用低潮氣量6~8 ml/kg,慢通氣頻率10~14次/分,PEEP在3~7 cmH2O,PS 12~20cmH2O,逐步調整。依據病情需要隨時進行血氣分析檢查。神清,無呼吸困難,自主呼吸平穩,肺部哮鳴音消失,血氣分析改善的患者,予以撤機。
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機械通氣治療重度支氣管哮喘,患者血氣分析、心率及氣道壓力變化比較(見表1):①
上機2小時各指標的比較:PS 15 cmH2O與PS 5 cmH2O比較:心率明顯下降,血氣分析提示氧分壓明顯升高,治療效果差異有顯著性(P<0.01)。PS 20 cmH2O時氣道峰壓值明顯上升,與PS 5cmH2O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PS15 cmH2O時氣道峰壓值與PS 5 cmH2O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②上機24小時各指標的比較:PS 15 cmH2O、PS 20 cmH2O、PS 5cmH2O三者比較,患者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心率變化差異無顯著性(P>0.05),但PS 20 cmH2O與PS 5 cmH2O比較氣道峰壓值差異有顯著性。而PS 15cmH2O時氣道峰壓值與PS 5 cmH2O比較差異也有顯著性(P均<0.01)。
③上機2小時與上機24小時兩組間各指標的比較:在相同PS水平,二氧化碳分壓、心率變化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但氧分壓、變化差異無顯著性。上機2小時與上機24小時兩者比較:對氧分壓、氣道峰壓值影響不大,但上機24小時與上機2小時相比,二氧化碳分壓、心率變化是明顯的,二氧化碳潴留明顯減輕,心率明顯下降,呼吸肌做功減少。
2.機械通氣明顯改善了重度哮喘患者缺氧,減少了二氧化碳潴留,減輕患者呼吸肌做功。PS 20 cmH2O時氣道峰壓值明顯上升,發生了2例氣壓傷。PS 15 cmH2O既能有效改善患者呼吸肌疲勞,改善組織缺氧狀況,又降低了氣壓傷發生風險。
3.上機24小時內,有1例發生縱隔氣腫;有1例出現氣胸,經胸腔閉式引流后繼續機械通氣,病情逐漸改善。2例出現氣壓傷的患者PS水平均大于15 cmH2O。機械通氣時間最長的9天,最短的3天,平均4.5天。機械通氣24小時內無一例死亡。
討論
急性發作危重度哮喘是支氣管哮喘診治中的急癥[1]。哮喘是一種小氣道病變,氣道阻塞嚴重時可有大氣道的改變。哮喘病人有的發作非常迅速,有的則在臨床癥狀和肺功能指標緩慢惡化的基礎上急性加重。重度哮喘表現為休息時氣短、端坐呼吸、焦慮、煩躁、大汗淋漓、呼吸頻率>30次/分、三凹征、雙肺哮鳴音,可有奇脈、PaO2<60 mmHg、PaCO2 >50 mmHg。
危重型重度哮喘患者,氣道痙攣,痰液黏稠形成痰栓堵塞和呼吸肌疲勞,導致以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為主的嚴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單用傳統方法難以奏效時,應果斷地施行氣管插管,建立人工氣道施行機械通氣治療[2]。一旦出現二氧化碳潴留,提示呼吸肌的代償能力已達到極限,如充分藥物治療無效,應立即考慮人工通氣治療。國內多數學者認為,重度以上哮喘發作屬臨床危重狀態,可發生猝死,經給予糖皮質激素、β受體激動劑、茶堿、給氧、補液、糾酸等處理無效時應積極進行機械通氣,否則病死率極高。
機械通氣是用呼吸機進行人工呼吸的一種方法。通過呼吸機預置的壓力或容量給患者通氣,幫助患者完成通氣的支持方式。它的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的通氣功能,糾正缺氧,防止二氧化碳潴留,減輕呼吸功能的消耗。對于痰液較多、呼吸肌疲勞、無力的重癥哮喘患者,由于呼吸驅動力欠佳,無法觸發無創呼吸機正常工作,因此此類患者必須采用經口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有創機械通氣治療。對于尚存在有效自主呼吸的患者,可采用SIMV模式輔助呼吸,也可聯合應用PSV來增加氧合。機械通氣治療時的壓力支持水平是靠經驗進行設置的,起始采用低潮氣量6~8 ml/kg,慢通氣頻率10~14次/分,PEEP在3~7 cmH2O,PS 12~20 cmH2O。然后根據病人的臨床情況逐漸降低壓力支持(PS)水平,直到患者沒有表現不能耐受的情況。一般建議呼吸頻率不超過25~30次/分鐘和病人感覺舒適,逐步調整,治療效果較好。應用適當水平的PS,可將總的呼吸做功分配給呼吸機和患者,避免呼吸功負荷超過病人的呼吸能力。重癥病例的病情變化比較快,可以在短時間內發展為危及生命的呼吸衰竭。因此,應該進行密切的監護,監護的指標包括咳嗽、咳痰、呼吸的情況,血壓、SPO2、心電圖等。SIMV聯合PSV模式,可依據病情、呼吸機監測指標及血氣分析逐漸降低呼吸頻率、PSV、PEEP及吸入氧濃度等指標,進而達到成功脫機。
機械通氣治療重度哮喘時,壓力支持(PS)能改善患者呼吸肌疲勞。但PS太大,加重肺動態過度充氣,嚴重者造成氣壓傷。PS 15 cmH2O和PS 20 cmH2O兩者均能改善呼吸肌疲勞。兩者對改善呼吸肌疲勞狀況和組織缺氧狀況無明顯差異。PS 20 cmH2O時增加了引起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的風險。PS 15 cmH2O時呼吸肌做功減少,達到最大限度人機協調,呼吸肌疲勞得到改善。本研究顯示:20 cmH2O以下PS水平即能有效改善患者呼吸肌疲勞狀況,改善組織缺氧狀況,15 cmH2O左右為較佳的PS水平。
危重型哮喘機械通氣時氣道峰壓和平臺壓很高,機械通氣并發癥隨之增加[3]。機械通氣期間應努力保持氣道壓力<30~35 cmH2O,若高于此值,氣壓傷的發生率顯著增高。呼吸機所致肺損傷(ventilatorinduced lunginjury,VILI)是機械通氣的嚴重并發癥,發現或處理不及時可使病情加重或者導致患者死亡。重癥支氣管哮喘的病人,通過及時的行機械通氣,并在行機械通氣期間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可以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參考文獻
[1]馬 壯, 陳萍 ,高 燕,等.危重哮喘機械通氣治療的應用[J].國外醫學呼吸系統分冊,2005,25(4):245-247.
[2]趙 靖,劉豐遂, 康維華,等.危重型哮喘機械通氣治療的應用[J].中原醫刊,2007,34(14):34-35.
[3]俞森洋.危重型哮喘的診斷和治療[J].解放軍保健醫學雜志,2007,9(2):67-74.
(收稿日期:2010-05-11 編輯:崔群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