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規范化培訓;崗前培訓;新護士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4-0497-02 中圖分類號:G 526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4.066
隨著國家醫保政策改革和新的《護士條例》出臺,醫院就診患者逐年增加,護理人力資源緊缺的問題日益突出。為了適應新形勢,我院近兩年每年新增護士人數達百余名。如何使大批新護士盡快適應新的環境,勝任臨床護理工作,是各級護理管理者關注的問題。新護士是護理隊伍的后備生力軍,即將走向護理崗位,崗前培訓的學習和引導,將會對其今后護理生涯產生積極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對此,我院對大批新護士崗前培訓方法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對象和方法
1.對象 2007~2008年我院新招收的應屆畢業護士211名,其中男12名,女199名,平均年齡(21.6±1.32)歲。本科103人,專科86人,中專22人。
2.培訓前準備 為了實現新護士從學生到護士的角色轉變,解決現有教材與臨床脫節的實際問題,使崗前培訓貼近臨床,保證培訓實效,護理部制定了周密的培訓計劃和考核目標。由于新護士人數多,先分成幾個小組,理論培訓時按小組進行討論;操作培訓時分別在不同教室,每個教室固定技能項目,指定一名示教老師,如安排重癥監護病房護士長負責吸痰技術的培訓,呼吸內科護士長負責給氧技術的培訓等。每組培訓后再進行輪換。
(1)培訓內容 精選最具代表性的操作項目,如輸血輸液技術、無菌技術、吸痰吸氧技術、導尿技術、徒手心肺復蘇技術,統一制定操作標準,包括病人評估、物品準備、操作程序、注意事項及健康教育的內容。整理理論培訓資料,如危重病人病情觀察、護理文件書寫標準、應急預案、護理工作核心制度、護理安全、法律法規、禮儀規范、醫院感染管理、各班職責等,并將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整理挑選出有針對性的案例制作成多媒體課件,編制《崗前培訓手冊》,人手一冊。
(2)課時安排 培訓時間3周,以每天7學時計算。理論培訓21學時,操作培訓84學時。主要是使新護士熟悉護理的各項規章制度、正確的護理服務理念和常見護理技術操作。
(3)授課教師培訓期間由護理部集中統一管理,派出高年資具備主管護師職稱以上的、理論知識扎實、臨床經驗豐富的護士長擔任指導教師,并嚴格按照計劃予以實施。
(4)階段考核標準讓新護士明確培訓目標,操作考試成績85分為合格,理論考試采取筆試和現場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各占50分,80分為及格。考試不及格不能上崗,直至培訓合格。
3.培訓方法
(1)精講點撥式 對技能培訓采用精講點撥式培訓方法,該方法程序為:教師講述與示教→新護士練習→教學雙邊活動→教師評價。教師首先按標準進行詳細講述示教,穿插介紹臨床護理新用品的使用、常見問題的應急措施,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和對病人的人文關懷。示教后新護士分組進行練習,由教師進行點評,重點環節反復示教和練習,直至掌握;考試時采用角色扮演法,由老師或同組新護士將自己扮演為不同疾病或身份的患者對新護士進行考試,其他人可點評,老師評價打分。如考“吸氧”時,有的扮演休克病人、有的扮演肺水腫或慢性肺心病病人,應試者要根據患者情況選擇給氧方式、氧氣流量、注意事項及健康教育的內容。
(2)自學輔導式 理論培訓方式是自學與討論相結合的方法,該方法程序為:新護士自學《崗前培訓手冊》→現場觀看影像→教師提問→學生互動→教師評價。新護士首先對發放的理論資料自學,考試時觀看課件,找出存在的問題,解答處理方法,并請經驗豐富、有良好處事能力的護士(老師)進行分析、講解、評分,幫助新護士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提高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病房設置搶救場景,通道放置推車,讓新護士發現問題。
結果
本組新護士211名,技能培訓考核合格率為98.6%(208/211),理論考核合格率為100%。采用自制意見反饋表,對新護士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結果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5.3%(201/211)。新護士對臨床操作技能的需求尤其突出,要求增加技能培訓項目,如心電監護技術、普通引流管更換技術等,對醫患溝通技巧、危重病人病情觀察、護理安全、自身防護等方面的知識非常感興趣。見表1。
討論
通過崗前培訓,新護士對臨床實踐動手能力明顯提高,掌握了一定的溝通技巧,對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有了更深的體會[1],這正是新護士欠缺的,也是我們培訓的初衷。應急能力、安全和服務意識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系統的學習和訓練,調動了新護士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規范化培訓每位新護士均順利通過階段考核,新護士進入臨床后用人科室普遍認為,近兩年的新護士能很快適應臨床環境,得心應手地進行臨床護理工作。在實踐中,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
1.崗前培訓應具有針對性 新護士雖已進行過臨床實習而且具有護士執業資格,仍會遇到處理問題缺乏經驗,主要與實習時是被動參與臨床護理工作,沒有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有關。入職后如果不加以統一的學習、培訓,完全靠自己在臨床工作中再積累,周期會很長,也給繁忙的臨床工作帶來不利影響和安全隱患,并增加臨床帶教的壓力。所以我們通過讓新護士分析案例,發現隱患,進行討論,再請具備良好處事能力的高年資護士進行剖析,培養新護士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2.崗前培訓要因材施教 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強的學科,新護士在學校和實習期動手實踐和與患者溝通的機會很少,因此我們將操作技能培訓放在重要的位置,將理論知識與護理實踐相結合,將臨床經驗與規范操作相結合,將臨床技能與處理人文關系技能相結合,使新護士得到實戰能力的訓練,激發了新護士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培訓的效果和效率。
3.崗前培訓內容要不斷更新 崗前培訓應注意避免重復課本內容,教新護士欠缺的,教護士所急需的內容,如臨床服務要求、針刺傷應急處理、溝通技巧以及情感教育,使新護士對原本枯燥的學習內容有了更多的期待,愿意學習更多的知識充實自己[2]。
4.要注重培訓實效 在選擇培訓方式時注意避免人數過多,培訓效果不好的現象,要合理安排,盡量在最短時間內取得最好的培訓效果,讓每一位新護士都能通過各項演練。新的培訓方法使用后達到了預期目的。為新護士的專業素質快速提升提供了一個平臺。在考核中發現新護士臨床思維能力仍是薄弱環節,需要新護士在臨床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醫院應進一步加強崗位訓練。在以后的新護士崗前培訓中要注意不斷調整內容,適應臨床需求。
參考文獻
[1]蔡 虻,姚 莉,孫 紅,等.新畢業護士規范化培訓方法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4):290-292.
[2]王 巍,田梓蓉,趙美燕,等.新護士崗前規范化培訓方法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12):1124-1125.
(收稿日期:2010-05-19 修回日期:2010-07-15)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