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雙鏡聯(lián)合;結直腸息肉;圍手術期護理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4-0509-02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4.074
結直腸息肉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其癌變率可達2.9%~9.4%[1]。內鏡作為診斷和治療結直腸息肉的首選方法,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但內鏡治療存在一定局限性和并發(fā)癥,如對體積較大、部位特殊的息肉無能為力;并發(fā)癥方面有術中出血率為1.5%、穿孔率為0.45%等[2,3]。我們自2008年開始運用內鏡與腹腔鏡雙鏡聯(lián)合技術進行結直腸息肉摘除術,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xiàn)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臨床資料
2008年10月至2010年4月我科共收治結直腸息肉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齡32~65歲;單發(fā)息肉11例,多發(fā)息肉45例。病理報告:腺瘤型息肉34例,絨毛狀腺瘤15例,管狀腺瘤7例。所有病例均完成雙鏡聯(lián)合手術、無中轉開腹。
護理措施
1.術前護理①心理護理:大多數(shù)患者對雙鏡聯(lián)合下結直腸息肉摘除術不甚了解,存在一定的緊張恐懼心理,管床護士耐心地向其講解手術的目的、方法、術中的配合及術后注意事項等,使患者對手術充分了解,積極配合治療。②腸道準備:術前進低脂、細軟、少渣的半流質飲食1~2天,術前6小時服藥(復方電解質散配成溶液共2000 ml)清腸;中午禁食,下午手術。觀察患者服用瀉藥后有無不適,如出現(xiàn)心慌、腹痛、脈搏細速等需及時報告醫(yī)生,根據(jù)情況采取相應措施甚至停止手術。因甘露醇易在腸腔內聚集導電氣體,在行息肉摘除時極易爆炸,因此嚴禁患者服用甘露醇行腸道準備,③皮膚準備:術前30分鐘常規(guī)剃去從劍突至恥骨聯(lián)合、兩側至腋后線范圍內的毛發(fā),由于腹腔鏡的第一戳孔在臍窩,故應特別注意臍孔的清潔工作,切記保護皮膚完整性。
2.術后護理
(1)一般護理 ①生命體征:術后每半小時監(jiān)測血壓、脈搏、呼吸及血氧飽和度等;老年患者清醒后還應注意意識變化,防止腦部及心臟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觀察腹脹、腹痛情況,視有無壓痛、腸鳴音恢復情況等;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可改為每1個半小時觀察1次。②飲食:術后禁食,持續(xù)胃腸減壓,給予靜脈營養(yǎng)支持。胃腸道功能恢復正常后拔除胃管,由全流質飲食逐漸過渡至半流質飲食、普通飲食。③體位與活動:全麻清醒后回病房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誤入氣管而窒息,待血壓平穩(wěn)后取半臥位休息,鼓勵其早期床上翻身活動,告知其微創(chuàng)手術的安全性,增強其活動信心。術后第二天鼓勵并協(xié)助其下床活動。④管道的護理:妥善固定胃管,防止滑脫,避免因胃管受壓、扭曲或折疊而引流不暢;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及引流量;落實口腔護理,待腸蠕動恢復,肛門排氣后即可拔除胃管。
(2)并發(fā)癥的觀察 ①腸出血: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特別是心率、血壓等;注意腹部體征,大便次數(shù)、顏色及量的改變。當患者有腹脹加重,鮮血樣大便次數(shù)多、面色蒼白、血壓下降、心率增快等,應考慮存在腸腔內活動性出血,立即匯報醫(yī)生,并采取必要的護理措施,如維持靜脈通路、給氧,必要時做好二次手術的術前準備工作。②遲發(fā)性腸穿孔:內鏡下息肉摘除時存在局部高溫、熱損傷或切除層次過深等因素,加上術后如腸道功能恢復慢、腸腔內分泌物增多、壓力過大等情況時,容易導致腸壁遲發(fā)性穿孔。所以術后需密切注意腹脹、腹痛情況,如出現(xiàn)劇烈的腹痛、腹脹等癥狀時,應考慮遲發(fā)性腸穿孔可能,應立即行腹部透視、診斷性腹穿,同時胃腸減壓。③肺部感染:全麻術后需保持呼吸道通暢,鼓勵患者早期咳嗽排痰,對年老體弱、排痰不暢者可輔予霧化吸入。術后第二天起可鼓勵患者坐起,給予拍背等,協(xié)助其咳痰。④下肢靜脈炎、血栓形成:由于腹腔鏡操作時借助氣腹環(huán)境,而長期氣腹狀態(tài)易造成下腔靜脈壓力升高、下肢靜脈血回流受阻,使下肢靜脈壓力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再加上部分老齡患者本身血管功能欠佳,極易形成血栓,因此術后需鼓勵患者早期進行雙下肢活動;同時在輸液時應避開下肢靜脈,避免發(fā)生滲出、炎癥等。本組一名63歲男性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多年,術后出現(xiàn)左下肢腓靜脈部分血栓形成,經相應處理后預后良好。⑤肩背部及雙下肢酸痛:部分患者術后會出現(xiàn)肩背部酸痛,與氣腹時間久、壓力過高、CO2刺激膈肋神經反射有關。術后平臥、持續(xù)吸氧6~8小時,積極促進CO2吸收,一般1~2天后上述癥狀可緩解。本組中1例女性患者發(fā)生右側肩部及雙下肢酸痛,未特殊處理,術后第一天恢復。⑥皮下氣腫:人工氣腹的CO2氣體可殘留于人體疏松組織內形成皮下氣腫,多發(fā)生于胸腹部、陰囊等處,表現(xiàn)為局部有握雪感、捻發(fā)音。若出現(xiàn)皮下氣腫,則應適當延長住院時間,大都可自行吸收;如皮下氣腫明顯、吸收欠佳時,可給予局部針頭穿刺、有益氣體的排出。
3.出院指導 養(yǎng)成合理的飲食習慣,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和油炸、肉蛋、生冷、油膩、高脂肪、高能量食物;增加水果、蔬菜的攝入;保持大便通暢,避免腸脹氣;預防脂肪、能量堆積,導致癌變。2周內避免激烈活動,注意休息。3個月內可復查腸鏡,了解治療效果,之后可每1~2年復查腸鏡,了解有無復發(fā)等。
護理體會
結直腸息肉,特別是腺瘤性息肉等與結直腸癌發(fā)病密切相關,應盡早切除。內鏡、腹腔鏡雙鏡聯(lián)合治療結直腸息肉,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單純內鏡治療的不足,增加了內鏡治療的安全性和適用范圍,使那些單純內鏡治療困難的結直腸息肉避免了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腹腔鏡施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疼痛輕、恢復快及免疫功能干擾小等[4]微創(chuàng)特點。內鏡、腹腔鏡雙鏡聯(lián)合治療結直腸息肉給患者帶來了福音,但因其是新技術,患者對手術不了解,容易產生恐懼或懷疑心理,通過護理宣教可以使患者明確治療方法、意義及手術前后的注意事項,給予有效的心理護理,可使患者易于接受,情緒穩(wěn)定,并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手術成功率。我科護理的56例病例中,均無腸出血、腸穿孔等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達到了滿意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單熾昌,吳開俊.經尿道汽化電切術治療前列腺增生癥[J].中國內鏡雜志,2000,6(4):39-40.
[2]韓雙俊,楊進山.結腸鏡在腸疾病診治中的應用[J].中華實用醫(yī)學,2001,3(1):61.
[3]吳文溪,華一兵,沈歷宗.套切法治療大腸息肉265例[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2,19(1):41-42.
[4]陸愛國,宗雅萍,沈曉卉,等.內鏡與腹腔鏡聯(lián)合治療結直腸良惡性息肉的價值[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7,27(5):594-596.
(收稿日期:2010-05-28 修回日期:2010-07-26)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