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家庭隨訪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下稱ADL)的影響。
方法 將92例腦卒中癱瘓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6例給予常規出院指導;家訪組46例在常規出院指導的基礎上進行家庭隨訪予康復指導。采用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兩組出院時、出院后3個月、6個月、1年的ADL。結果家訪組出院后3個月、6個月、一年Barthel指數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 。結論 家庭隨訪進行規范化的康復指導,是腦卒中患者完成整個康復過程,增加ADL,提高生活質量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 腦卒中;家庭隨訪;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4-0437-02 中圖分類號:R 47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4.031
腦卒中是致殘率極高的常見病,約80%的存活者遺留各種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其致殘的基本表現是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降低或喪失。腦卒中的早期康復已被證明對其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恢復有良好的效果。由于腦卒中患病時間長、住院費用及其他原因,越來越多的腦卒中患者病情穩定后帶著殘疾回家康復,而患者及其家人缺乏康復知識和技能,致使大部分患者錯過最佳康復時機而處于后遺癥期。當前國內腦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復護理帶有盲目性和隨意性。為了使這些患者得到有效可行的康復,2007年9月到2009年5月,我們對92例在我院住院治療恢復期出院的腦卒中患者進行家庭隨訪予康復指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報道如下。
對象與方法
1.對象 92例均為在我院住院治療恢復期出院的腦卒中患者,女29例,男63例, 年齡45~72歲。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1]。所有患者均經頭顱MRI或CT檢查確診為初次發病患者,均存在肢體功能障礙;且無嚴重合并癥,均經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后生命體征平穩,且未進行系統康復訓練;并排除失語癥及有精神病史的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家訪組和對照組各46例,家訪組女16例,男30例,平均年齡( 58.7±7.4)歲,腦梗死31例,腦出血15例,平均病程(14.2±6.4)天;對照組女13例,男33例,平均年齡(58.8±7.2)歲,腦梗死31例,腦出血15例,平均病程(14.8±6.8) 天。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變性質、病情嚴重程度及病程等一般情況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兩組患者在住院期間均接受系統健康教育,內容包括:情感、飲食、起居、康復訓練等。對照組出院時給予常規的出院指導。家訪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由其責任護士以定期上門家訪、電話訪問的形式進行家庭康復指導。出院后10天內第一次上門家訪;以后電話訪問每半月1次,每次15~30分鐘;上門家訪每月1次,每次30~60分鐘;根據實際情況酌情增加訪問次數,隨訪時間持續1年。隨訪內容:①給予環境布局:根據患者的需要改造居住環境,如去掉門檻,把門增寬,床腳鋸矮, 墻壁加設活動保護扶手,衛生間內蹲便改坐便等。②心理輔導:耐心傾聽患者的陳述,與患者充分交流溝通,了解患者在康復過程中的困難,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增強患者的信心,取得家屬的理解和配合。③生活起居指導: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生活行為方式。④生活護理:注意衛生,保持皮膚、頭發、口腔清潔,床單位平整、清潔干凈。⑤營養支持: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減少便秘的發生。⑥康復訓練指導:a.保持正確的臥位,注意患側肢體保持功能位;b.患肢各關節的被動運動,從大關節到小關節,幅度從小到大,循序漸進,以不引起患者疼痛為宜;c.患者的主動運動,主要訓練患者床上自行翻身、“橋式”運動,“十指交叉握手”運動,當患者下肢肌力恢復達三級以上時進行患側下肢負重站立、站立平衡、行走、上下樓梯訓練等;開始時家人應在患側加以保護或給予一定幫助;d.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 訓練患者穿脫衣服、進餐、入廁、刷牙、擰毛巾等。
3.評價標準采用Barthel指數評分分別于出院時及出院后3個月、6個月、1年對兩組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2]。總分100分,生活能力與分值成正比,得分越高,獨立性越好,依賴性越少。
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所得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結果
出院時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無顯著性差異 (P>0.05);出院后3個月、6個月、1年時隨訪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1。
討論
1.家庭隨訪為患者及家屬提供心理支持,有利于患者運動功能恢復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腦卒中患者病后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恐懼等負性心理會對運動功能的恢復有一定的影響[3,4]。在隨訪中發現此類負性心理多因害怕疼痛、跌倒、喪失信心等引起,出院后由于康復信息中斷多數患者處于盲目無助狀態,個別患者存在依賴心理,不愿進行康復功能鍛煉,個別患者的子女為了避免跌倒,不讓其下地行走。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對患者加強了心理疏導,消除患者出院后的盲目無助狀態,其負性心理反應得到了明顯改善,激發了患者進行自我鍛煉的主動性,同時還提高了家庭對患者的支持程度,促進了康復進程,說明通過家訪進行心理干預是完成整個康復過程,增加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有效措施。
2.家庭隨訪是解決院外護理不當的主要手段。腦卒中患者因康復時間長及住院費用較高等問題,多數患者經過急性期的搶救和治療,生命體征平穩后,便回到家中等待自然恢復。由于缺乏康復意識和技術指導,往往錯過最佳的康復時機。因此患者家中的康復訓練指導尤顯重要。家庭隨訪是康復護理從院內護理延伸到社區護理的途徑之一,能及時發現患者康復中存在的問題,有效地解決了患者出院后護理支持不足的問題。本研究中,家庭隨訪組從患者出院日起10天內責任護士上門第一次家訪,了解患者的居住環境,再根據該類患者的生活起居要求,給予環境改造、生活起居合理化建議,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生活行為方式,根據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程等給予個體化家庭康復訓練指導。以后每半個月電話隨訪一次、每月上門家訪一次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和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及康復中遇到的困難,及時調整訓練方案。病后3個月、6個月、1年對兩組患者的ADL評分顯示,家訪組的ADL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說明對腦卒中患者進行家庭隨訪并給予功能康復訓練指導,可以使其受損功能得到改善,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3.家庭隨訪給我們的啟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老齡化,我國腦卒中患者日趨增多。目前對我們對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指導多局限于住院時的康復指導,出院后康復知識指導不足。從本研究可以看出,腦卒中患者出院后未得到康復指導,患者肢體功能康復差,甚至致殘,是后期康復中的一個缺憾。王茂斌[5]認為,由于腦血管病后相應功能的恢復建立在大腦可塑性和大腦功能重組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上,因此,需要長時間、維持性甚至終生性的康復訓練。為此,對腦卒中患者建立一種長期的隨訪制度和動態、連續的康復知識指導非常必要。但臨床護士的日常工作較繁重,長期對所有腦卒中患者進行家庭隨訪及康復指導存在較大的困難。因此,建議加強建立社區醫療服務資源,開展以醫院為依托的社區護理服務,將臨床護士與社區醫療服務部門合作,對社區護理服務者進行有關腦卒中的知識、康復訓練知識的培訓,使他們成為“專業護士”,然后為患者進行康復指導,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增加患者ADL,改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
[2]南登崑.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4.
[3]孔 莉,林 智.腦卒中患者心理狀態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12):1158-1160.
[4]伍麗珊,羅愛華,潘翠環,等.心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康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2006,21 (2):125-126
[5]王茂斌.腦損傷后康復醫療的基本原則[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08,5(3):127-131
(收稿日期:2010-06-10 修回日期:2010-07-26)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