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0多份實踐調研報告,1萬余人次的社會考察,4840篇教師公開發表的科研論文,378部各類專著,214件發表的文藝作品,6門省級精品課程……這是商丘師范學院教學改革5年來取得的一些成果。該校在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空間的背景下,積極豐富載體、搭建平臺,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與就業教育的有機結合,完成了理論教學任務,豐富了學生的實踐經歷,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推進教學改革
充實第一課堂
院長孫天華認為,大學必須培養富有學養、個性鮮明的高素質人才。為此,激發學生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原創精神,使他們把才華施展到極限,最大限度地實現因接受高等教育而獲得的特殊人生價值,就成為學院制訂各專業培養方案的價值目標。學校樹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大力推進教學改革。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學校堅定不移地以實行學分制為突破口,以“激發潛能,自主學習”為主線,從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入手,實施了教學質量工程。一是合理壓縮學時,使教與學“平分天下”。學校兩次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通過減少課時數、優化課程結構、加大選修課比例等方式來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二是實施重點突破,實現“統”與“放”有機結合。學校以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公共英語課和公共體育課為突破口,改革傳統的教育模式,實行“統”與“放”有機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將演講、辯論、講座、比賽等多種形式融入“立體”課堂;大學公共英語課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實行融“教、學、練、考、評”為一體的交互式教學模式;公共體育課通過健身性、趣味性與文化性的教學內容和課內外一體化的體育活動,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健身意識。三是重視課堂教學,推進教學方法改革。學院一方面通過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教師課堂教學大賽及“教學名師”“教學骨干”“教學新秀”等優秀教師評選活動鼓勵教師開展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的探索與研究,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另一方面引導廣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積極采用討論式、啟發式、研討式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四是因材施教,點與面分類指導。圍繞教學質量工程,學校嘗試進行了“一系一品”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各院系從學生中選拔有學習興趣和成績優秀的學生組成實驗班。實驗班通過為學生提供創新平臺,組織學生參與指導教師的科研項目,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通過安排學生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一流大學見習,開闊學生的科學研究視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
一系列教學改革措施使商丘師院基礎教育“母機”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培養了大量優秀的基礎教育師資和各行各業的高素質人才。近年來,商丘師院學生在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英語演講比賽、高等學校師范專業教學技能大賽、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等活動中都取得了優異成績,彰顯了商丘師院學子良好的綜合素質。在2008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學校有24個隊參賽,23個隊獲獎,其中1個隊獲國家二等獎,8個隊獲省一等獎,9個隊獲省二等獎。在河南省第六屆高等學校師范專業教學技能大賽活動中,商丘師院參賽學生15人,9人獲一等獎,6人獲二等獎,學校榮獲優秀組織獎。此外,實驗班也取得了良好成績:2009年化學系畢業的99名學生中有76人報考研究生,46人被錄取,其中80%左右被重點大學錄取。
夯實實踐教育
完善第二課堂
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是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重要目標。近幾年來,學校根據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注重加強對實踐教學內容和實踐教學方法的改革,以各級各類學科競賽、開放實驗項目、學生科研立項等為平臺,積極創造條件使學生較早地參加科研創新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以實踐教學改革為推力,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學校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初步構建了由基礎實踐教學層面、專業實踐教學層面和綜合實踐訓練3個模塊組成的新型實踐教學體系。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學校還規定各專業學生必須完成公共實踐教學環節,內容包括社會調查、入學教育、畢業教育等,實踐教學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形式多樣、銜接緊密,能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以硬件建設和政策激勵為保障,探索開放實驗教學之路。學校本著發揮資源最大效益的原則整合、規范實驗室,并加強新辦專業實驗室的建設,逐步擴大了實驗室開放的范圍和覆蓋面。在全天開放、假期開放、預約開放等多種形式的基礎上,又推出融參觀、咨詢、講座、交流、自主實驗于一體的“實驗室開放周”活動。該活動在激發學生實踐興趣的同時,也為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以學科競賽活動為載體,營造良好的實踐教學氛圍。學校設立學科競賽專項經費,給予各類競賽活動充分的經費保證,并且建立健全了各類獎勵機制;同時,針對各類競賽,專門成立了相應的組織,由專人負責,有專用場地,把學科競賽辦成常規性活動。目前,學校建立了以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全國性學科競賽為龍頭,以高等數學、程序設計、多媒體作品設計等方面的省級競賽為重點,以制度化的校內學科競賽為基礎的“三層面”學科競賽構架,成為創新型實踐教學體系的有機部分。
以社會實踐活動為紐帶,將實踐教學由校內延伸至校外。增強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而以拓展大學生素質為目的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提升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學校一直高度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把它納入教學計劃,并劃撥專項活動經費。在此基礎上,學校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同時不斷加強社會實踐基地建設,有力地推動了社會實踐常態化,實現了使每一名學生在學期間至少參加一次社會實踐活動的目標。
在2009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學校組織了近30個校、系級志愿者服務團隊,700多名大學生志愿者在近60名教師的指導下開展了多層次的實踐活動。以此為示范,帶動了全校萬名大學生在全國240多個縣區、350多個鄉鎮的近800個行政村和社區深入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在參與校內實踐過程中,學生將在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中的感性認識,從而激發了創新思維和研究熱情。在校外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在鍛煉自身能力的同時,又能運用自己的知識服務地方,在奉獻中實現了自我價值、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創新就業教育
活躍第三課堂
就業教育是以就業擇業、職業發展、職場規劃為主要內容的大學教育的重要一環。商丘師院堅持以學生為本,突出思想引領和成長服務,扎實開展第三課堂,創新就業教育。
以觀念引導為前提,形成崇尚創業、矢志成才的良好風尚。學校通過開設《創業成功學》《成功心理學》等公共選修課,普及創業學知識;通過舉辦形勢報告會和就業論壇,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就業形勢;通過開展人生規劃和職業指導,幫助學生合理確定就業目標;通過樹立就業創業典型,引導學生正確把握成才方向。目前,學校已有8家學生創辦的工作室和服務中心。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切實幫助大學生拓展素質,提高大學生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學校通過開展融科學性、藝術性、知識性于一體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通過發揮大學生就業創業協會等學生社團在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獨特作用,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建立就業見習基地,開展大學生就業見習活動,增加大學生的“職業經歷”,幫助他們積累就業經驗。目前,202個教育實習基地、107個專業實習基地與學校簽訂了協議。
“三種課堂”聯動,不僅為學生參加創新活動、展示個性和提高能力搭建了平臺,而且在校園里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鼓舞了學校領導、教師的干勁。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學校被《中國大學評價》列為123所“中國發展最快的大學”之一;2009年5月,學校在河南教育品牌大型調查評選活動中被評為“河南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教育品牌”本科院校。
有人說,學生的飛翔要靠兩只翅膀,一只是理論學習,一只是社會實踐。我們堅信,在商丘師院“三種課堂”的大舞臺上,學生可以歷練飛天的雙翼,向著更高的天空振翅翱翔。
責編:思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