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度教育與教育不足是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相互作用導致實際教育水平與工作所需教育之間存在的兩種失衡狀態。一方面,相對于所從事的工作而言,如果個人實際受教育年限高于工作所需教育年限,那么個人就處于過度教育狀態;另一方面,如果個人實際受教育年限低于工作所需教育年限,那么個人就處于教育不足狀態。這種現象在西方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普遍存在,它不僅帶來大規模的知識失業,而且使勞動力市場對教育質量產生普遍不滿。
這兩種狀態都直接危及教育的價值。個人所受教育偏離工作所需教育會對個人生產力和收入產生負面效應,不僅影響教育收益率本身,而且影響教育私人收益率和社會收益率之間的平衡,破壞教育與收入、收入分配及勞動力市場之間的關系,最終影響教育的價值實現并遏制教育需求。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教育規模的擴張不斷影響勞動力市場與收入分配體系,導致一些部門和地區過度儲存人力資本,另一些部門和地區則嚴重缺乏人力資本。對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學者認為,在于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制度性分割、勞動力缺乏流動性以及求職成本過高;另一些學者則從教育收益率的角度出發,將我國教育收益率的低增長、城鄉間教育收益率差異、教育成本補償等問題納入視野,認為過度教育與教育不足源于地區和部門間實物資本積累的不平衡以及資本報酬率的差異。現實經濟中,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的結合狀況確實會反映在勞動力市場中,并借助勞動力供求中的制度性缺陷產生過度教育與教育不足。但是,我國的過度教育與教育不足問題有著深刻的教育體制背景,從本質上來看,它的產生與發展,是勞動力市場和物質資本積累存在的外源性缺陷將教育體制存在的內源性缺陷放大后的一種表現。因此,從教育體制的角度探討過度教育與教育不足問題,可以更清晰地梳理出該問題的解決思路,進而對未來的教育發展大有裨益。
一、勞動力市場的困境:如何辨別教育的層次性
當前,面向教育的勞動力市場存在兩種不利的變化。第一,供求總量的失衡迫使學生改變受教育期限。如果職位供給中設定的工作所需教育年限恰好等于個人所受教育年限,那么勞動力市場的職位供給量就將遠遠小于求職量。供求不平衡迫使一部分職位提高工作所需教育年限,并相應提高薪酬;另一部分職位則降低工作所需教育年限,并降低薪酬。這就迫使一部分學生選擇延長教育期限的過度教育,而另一部分學生則選擇提前就業的教育不足。第二,供求結構的失衡迫使學生改變受教育期限。發達地區、壟斷行業和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就業收益高于其他部門和地區,人力資本便大量流向這些區域和部門,造成勞動力供求結構失衡。發達地區、教育和文化藝術業、科研和技術服務業、金融保險業、國家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在勞動力供求中過度教育的傾向非常明顯,而欠發達地區、農林牧漁業、建筑業、房地產業、公共事業、衛生體育業和社會福利的教育不足問題則較為明顯。
從表面上看,勞動力供求所引發的過度教育與教育不足源于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制度性分割、勞動力缺乏流動性與求職成本過高。但實際上,更深層的原因在于我國教育體系缺乏層次性:一方面,在同一學歷下,專業設置、課程設置與培養模式的趨同性較高,很難塑造有特點、有差異的受教育者,這使得勞動力需求方難以辨別學生的業務能力與技巧,只能選擇學校排名作為差異性的標準;另一方面,“規模求大,學科求全,層次求高”是所有學校的訴求,每所學校都試圖培養出兼具理論功底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這就造成勞動力需求方無法確定求職者所受教育在就業目標上的差異,因而只能選擇學歷高低作為差異性的標準。最終,一部分高薪職位以高學歷、名校為標準迫使學生接受過度教育,而另一些低薪職位的應聘者又存在普遍的教育不足。
二、收入不平等的難題:如何消除教育收益率的差距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教育收益率雖然有了明顯的增加,但教育收益率的變化在行業、地區和城鄉間并不均衡。首先,高收益行業中教育收益率雖然較高,但低于工作所需教育的平均收益率,存在過度教育削弱教育收益率的現象,而低收益行業中則存在教育不足造成負教育收益率的現象。其次,在高資本積累和高資本收益率的發達地區,勞動力的邊際增長率更高。目前我國職工工資與邊際產量尚存在相當差距,而且接受教育程度越高這一差距越大,這說明發達地區的過度教育現象并未得到足夠的收益補償。未來,該地區的工資將不斷靠近邊際產量,從而繼續拉大不同地區間的收入水平。最后,雖然許多研究發現我國教育的社會收益率遠高于私人收益率,但是在欠發達地區和農村鄉鎮,勞動力的邊際增長率較低,而工資水平更低,這就壓制了當地有關部門對教育投入成本的補償能力,教育不足的現象比較嚴重。而隨著地區間遷移成本的降低,大量教育不足的勞動力進入發達地區謀求更高的報酬,發達地區許多崗位的教育不足問題更加嚴重。
從資本的角度觀察,行業、地區和城鄉間差異所引發的過度教育與教育不足源于資本積累程度和資本收益率的差異,通過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循環的相互作用,行業、地區和城鄉間的收入差異向教育體系擴散。但從教育體制的角度觀察,更深層的原因可能在于我國教育體系缺乏效率性。首先,我國教育體制的計劃性阻礙了各類學校在辦學方針、學科建設、培養模式上的自主性,使得學校既缺乏市場需求導向型的辦學理念,也缺乏落實需求導向的辦學方法。教育被動地服從于不完善勞動力市場和不平衡經濟發展的約束,學生被動地選擇低效教育下最有利的就學方式。既然低效教育賦予學生的就業能力難以評估,那么社會選擇學生的標準就必然發生扭曲,受教育者也就只能在教育成本與收益的配比中選擇適合自身的學歷過程,過度教育與教育不足便難以避免。其次,我國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如果某個受教育者試圖借助教育改善自身在收入分配體系中的地位,而他又處在教育資源配置的弱勢,那么他可以接受過度教育,通過欠發達地區落后學校的低學歷一步步跨進發達地區名牌學校進而擁有高學歷,用更長的受教育時間彌補自身在教育資源上的劣勢。或者可以借助教育不足來增加教育成本的回收速度與回收時間,如農村教育資源弱化、城鄉收入差距增大以及向城市遷移成本降低等,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村受教育者對教育機會成本的感受,導致農村地區高中入學率下降。最后,我國教育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較低和政府對人力資本投資重視程度不夠必然降低大多數受教育者接受合適教育的機會,轉而使教育走向兩個極端,即過度教育與教育不足。
三、破解過度教育與教育不足的關鍵:改革我國的教育體制
從教育體制的角度觀察過度教育與教育不足問題不難發現,其根源在于教育體制的改革滯后于急速變動的市場改革與經濟發展。因此只有建立層次豐富、特色分明、運行高效的教育體制,才能降低過度教育與教育不足的發生,充分發揮人力資本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1.建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教育機制
隨著教育的大眾化和畢業生就業的市場化,教育對人才的培養過程必須以市場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鮮明特色的技能人才,遵循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大眾教育與英才教育相結合、素質教育與個性教育相結合、就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相結合的教育原則,體現多元化、立體式、開放型的現代人才培養特征,以此為指導創建“通識教育+學科基礎教育+專業基礎教育+專業方向分流教育”的綜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只有充分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因材施教和學生個性化培養,為學生量身定做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方案,學生的各項能力才能有成長的空間,我國教育機制的層次性和效率才能得以提升。
2.兼顧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性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不公平的教育資源配置會引起教育收益率的差異,使制度因素、物質資本、生產技術差異的負面影響被放大,導致收入差異。因此,有必要通過建立可流動的教師資源配置體系,強化對欠發達地區的教育扶持,打破優勢社會群體對教育資源的壟斷,倡導“教育適度”的理念。通過創造不同群體的教育均等機會,實現從教育資源重點配置到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轉變,真正使教育資源配置均衡化對教育收益產生正面作用。
3.增加教育投資的力度與途徑
當前,我國正處于物質資本快速積累的階段,人力資本的收益不斷地被轉移至物質資本的積累過程之中,教育的社會回報作用非常突出,教育的社會收益率高于個人收益率,人力資本對物質資本積累的正外部性特征非常明顯。因此,要保證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地快速增長,充分發揮人力資本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和增加政府教育投資就勢在必行。同時,教育雖然有公共產品的特性,但產業化的經營方式也有現實必要性和適用性,通過鼓勵社會資本、外資參與教育投資,教育投入的效率和力度都能得到增強。
(作者系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副教授,經濟學博士)
責編:一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