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委簡介:
朱大龍,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內分泌科主任。1998年曾赴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醫院研修內分泌和糖尿病專業。目前是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常務委員,江蘇省糖尿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內分泌代謝醫師協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江蘇省分會內分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南京市分會內分泌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曾獲第五屆國際糖尿病聯盟西太平洋地區會議杰出青年研究者獎,兼任中華糖尿病雜志副總編、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中國實用內科雜志、江蘇醫藥等多種專業雜志編委。
近幾年來大型臨床試驗如ACCORD、VADT、NICE-SUGAR STUDY后續研究都證實了在糖尿病強化治療過程中低血糖的危害。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低于3.9mmol/L稱為低血糖。低血糖癥在臨床上很常見,病因復雜,由低血糖引起的自主神經表現則稱之為神經癥狀,一般先于神經低糖癥狀出現。其中膽堿能癥狀包括饑餓感、出汗,感覺異常等;而腎上腺能癥狀包括焦慮、震顫、面色蒼白、心動過速、心悸等。臨床上反復發作低血糖的患者可能并不出現低血糖的警示癥狀,即使血糖濃度降至極低水平時,也不能作出迅速有效的反應,導致嚴重的神經低糖癥狀和昏迷。嚴重持久的低血糖發作可造成神經細胞死亡,導致永久性大腦功能損傷。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盡量避免低血糖的發生。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充分認識低血糖的表現和危害性、掌握對低血糖的預防措施和緊急處理方法,以減少低血糖發生率和危害。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應維持在4.4 mmol/L以上;特別對于高齡患者和兒童,血糖控制水平“寧高勿低”,以預防癥狀性低血糖癥及無知覺低血糖。建議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后切勿延誤進餐,控制好運動時間和運動量。糖尿病患者隨身攜帶卡片,記錄疾病診斷、用藥史、服藥時間、禁食物質等信息,以利于患者發生低血糖導致神智模糊、昏迷時的搶救。建議患者隨身攜帶糖果,當發生低血糖的神經癥狀時能自行服食以緩解癥狀。
2010年ADA強調血糖達標的個體化。
根據個體患者的病理生理缺陷及臨床特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設定HbA1c的控制目標:
◆患者血糖控制收益
◆出現低血糖事件風險
◆低血糖事件引發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