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之初,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作家周克芹成名作《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和好評,作品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克芹,從默默無聞的農民業余作者,成為深受讀者歡迎和尊敬的知名作家。
但令人痛心和惋惜的是:克芹過早地匆匆離去……他留給人們太多的記憶和思考。
記憶中是1980年元月,我先后收到四川內江作家吳遠人寄來的一本《內江卅年文學作品集》和尚未見過面的克芹寄來的一本1979年二季度《紅巖》文學季刊。兩本書刊都全文刊登了周克芹的長篇小說“許茂”。不同的是:前者《內江》上的作品是初稿,后者《紅巖》上的是加工過的修改稿。照常理講修改過的總比沒修改的好。作者在給我的信中隱約透出,他對尚未修改的初稿,更情有獨鐘,心著愛意:“讓它像一個初生的嬰兒一樣帶著血痛(缺點)問世吧!一個剛剛下地的嬰兒,并不美,卻有幾分動人處。”他對加工過的“許茂”認為不少地方是編輯代勞,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描寫被“精煉”下去了,一些屬于作者的習慣語言被換成了編輯習慣用語。此話不無道理。我一口氣讀完這部24萬字的“真本…許茂”,頓覺從作品中呼吸到一股冰雪消融、大地復蘇,清新的春天氣息。
我當時是做散文編輯工作,對于小說只是一知半解,憑著讀后第一印象,我向百花文藝出版社老社長林吶推薦了這部作品。記得老社長林吶笑著說:“如果真像你說的那樣好,咱社可以做特稿快審快辦。”很快,出版社成立了由資深編輯家與老編輯組成的“許茂’’編審小組。
這是一部難得一見的好作品,它真實地反映了我國當時農村的現實生活,有很深的思想內涵和現實意義。
20多年的農業合作化道路,究竟給農村、農民、農業帶來的是“欣欣向榮”,還是饑餓貧窮、倒退?!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究竟給農村、農民、農業造成多大災難、痛苦和創傷?!農村集體所有制,要不要改革,如何改革?!它直接關系到中國10億農民的命運和整個國家的命運。作品中提出的“三農問題”,正是當時社會現實生活中最敏感、最尖銳的問題。
在此簡單勾畫一下《許茂和他的女兒們》這部作品的歷史背景、故事情節和人物:1975年冬天四川農村:“寒風凜冽”,“滿目瘡痍”。上級工作組進駐,整風整社:沱江流域上的葫蘆壩農民,似乎盼到一絲曙光:壩上各路人物,紛紛粉墨登場;許茂和他的女兒、女婿們等,各自扮演著不同角色,演繹出他們各自家庭、婚姻、愛情、命運的人生悲喜劇。
作品不僅有很高的思想價值,其藝術構思也很巧妙獨特,故事情節跌宕曲折,人物形象性格鮮明。它作為“一個初生的嬰兒”,難免不“帶著血痕”。它正像作品終審、資深老編輯家周艾文所講“有些方面的缺點無傷大雅,瑕不掩瑜”。
周克芹的名字,在《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未在刊物上發表之前不曾被世人知曉。周克芹是四川簡陽人,中學畢業后回鄉務農。20年間,他當過農民,做過生產隊、公社、鄉、區基層干部,業余寫小說。1979年上半年,他脫產當上鄉區干部,掙36元工資,養活一家6口人。為減輕家庭生活負擔,多掙些工分,他讓沒有上完中學的大女兒輟了學。每每想到這件事,他總是怪罪自己害了女兒。16歲的大女兒還同3個弟弟、妹妹擠住一間小屋。冬天寒冷,四下透風;夏季悶熱,屋頂漏雨,想修一下沒有錢。我看到克芹在信中的訴說,心里很不是滋味。為了讓克芹安心在家修改好《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我當即請示領導,能否先給作者預支一點稿費,讓作者度過難關。社領導與編輯同仁很有人情味,破例先支付給作者500元稿酬。克芹用這點稿費還了他多年欠下的債,補貼些日常生活費用,但屋沒能修成,還是那風雨中的老屋。
說作者是土生土長的農民也好,地地道道的農村基層干部也罷,還是清貧如洗的農村作家也好,都對!他通農活,懂生產,“不開黃腔…‘不擺官架”。農民都叫他“官兒農民”,“農民官兒”;后來因為他寫小說,鄉間百姓又稱他“農民作家”“作家干部”。這些鄉民的稱謂,是農村老百姓對作者為民、為官、為文的真實寫照,是對作者人品、人格、人性的最高褒揚和肯定,說明克芹禁得住磨難,耐得住清貧,保得住本色。
從周克芹的經歷與身份而言,他在農村也算得上是經過風雨、見過世面。但他從沒有經歷過,見識過“許茂”的大風雨,大世面。
1979年下半年,43歲拿36元養活6口之家的克芹,從農村被調到省文聯當專業作家。他先是孤身一人來到成都,妻子和孩子仍住在農村。隨著《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的出名,克芹名聲大作。“許茂熱”先是從本省“熱”起來,再后來“熱”到大江南北。全國一些大城市的報社、雜志、電臺電視臺、電影廠及出版社,聞風而動。記者、編輯、理論家、評論家、劇作家、出版家跟蹤而至,采訪、座談、錄音錄像,約文索稿,搞得他躲也不是,藏也不是,很是有口難言。“許茂熱”熱過了頭,熱得作者焦頭爛額;“許茂”好,好過了頭。少數理論家、評論家,不從作品實際水平出發,搞人為的“過頭吹捧”:“什么天才作家…天才之作”“開文學先河”等等。好評如潮中,也出現不和諧的雜音,諷刺、挖苦:“才知道他原來是個農民”,“很小氣,采訪他連杯茶都不給”,“他飄飄然了,中央有名的大出版社要出他的‘許茂’都遭到拒絕”。在“許茂熱”不能再“熱”的時候,熱得他無奈的境況下,他不能再在成都待了,他失蹤了。
他躲到原先的“世外桃源”:“現在住在區上或家里,都不如過去清靜了,不少人是以逛公園的心情來的,吃飽了飯沒事干,茶余飯后就來逛逛,好像我是一只剛剛從非洲運來的什么怪獸。”看來任何年代、任何地方,都存在“做名人難”的季節、土壤與環境。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能在“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首先要感謝克芹對百花社的厚愛和支持,他為此得罪了那么多人,受到那么多非議。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一出,周克芹曾有宏大設想:分3部寫60萬字。在《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編審出版過程中,我們多次與他溝通商議,要不要在“許茂”小說上標出“第一部”的字眼。周克芹始終難以定奪,擔心萬一寫不成二三部,給讀者“開空頭支票”,“留下千古罵名”。現在問世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是以1975年四川沱江岸上葫蘆壩為歷史背景。構思中的“許茂”二三部,是以描寫粉碎“四人幫”及改革開放初期為背景,從葫蘆壩拉到連云場,再從連云場轉到縣城。場面由小變大,人物仍以許茂和他的女兒女婿等為主。在他的作品中提出“三農問題”,而真正對“三農問題”做出最終的回答,是在“許茂”的二三部。
周克芹在《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修改加工完以后,就下到農村開始體驗生活,他給編輯的信寫道:“整個冬天,我一直在農村生活,注視著許茂這樣的農民以及他的女兒女婿們,在當前的現實生活中的發展、變化,他們在想什么,做什么。”同時,克芹在后來的信中更說道:“第一部提出的農民問題、農業問題、黨的農村工作問題……要在二三部中做出回答。這些問題,這幾年一直在思考,現在覺得比較清晰了,力爭回答得完滿一點。”得知作家周克芹正在構思“許茂”第二部、第三部的宏圖大愿,讓人心潮澎湃、思緒萬千。
然而,因為特殊歲月的生活磨難,痛苦與困惑,周克芹過早地離開了我們,匆匆而去了,帶走他人生未能實現的文學夙愿與讀者的殷殷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