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是一部值得稱道的作品。從許茂一家的生活動蕩中,寫出了這兩代人的悲歡離合,寫得真切動人,也真的揭示了給人領悟不盡的人生真諦。一個深刻的社會主題并不都需要從大場面中去宣示出來,要觀察一株大樹茂盛的由來,只有在根部的細莖處才能尋求它發榮的底蘊。一個農村社員家庭,一家十口人,在生活的道路上走著不同的路,各人對生活也持著各自不同的態度,遭遇著不同的命運。讀這部書,可以讓人在故事中引起萬千思緒,使你游戈到思考人生的徊流中去。
小說的畫面寫了十年浩劫期間的農村一角,然而這一角,卻是報告了那些年代變幻起伏的時勢。社會主義的農村出現這些光怪陸離的事情,與人民的本意是違反的。曾經是合作化以來一直是積極分子的老農許茂,隨著十年的浩劫竟漂流得如此潦倒,他孤獨,他暴躁,他痛苦,看不見幸福的前景。生活的苦難弄得他無法生存下去,只得在自留地上苦心經營。一個勞動者走上自己不愿意走的路,都是生活所逼出來的。他的兒輩,盡管都是女兒,但有的命運不濟,有的在生活的激流下徜徉飄忽,有的在開始摸索自己要走的路。這些都使這個老人操心和憂慮,竟至擺脫不開。特別是四姐秀云的遭際,在人生路上走著崎嶇小道,在受人欺侮、誣陷,家人不諒解的空氣下,過著孤凄而不能自持的生活。大女婿金東水下臺后,一家便從此潦倒。七女許貞入世未深,愛慕虛榮,徘徊于生活的路口。如此等等。大約可看到,農村的生活跟著十年浩劫的沖擊,有一種下沉之感。總之,看起來小說的畫面似乎陰暗的居多,但是這卻是真實的寫照。倘若要把這些生活圖景硬去同歡快的情緒調和起來,只怕是很滑稽的了。生活既然是這樣的,就這樣寫罷,回避生活的真實,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作家所不屑為的。作家只有對生活作敏銳的觀察,把生活中的萬千景象作現實主義的描寫,按照生活發展的規律去摹寫現實,看出生活中最主要的方面和人們所要追求的東西,那末,大致也就能描畫出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生動的生活面貌了。
看來作者對紛繁的生活現象有個成竹在胸的布局。從1975年那個年代看,金東水那樣剛正不阿的基層干部自然會遭到厄運,秀云的悲慘際遇在那時也是合乎事實的,許茂這個中農的孤獨、私利、冷酷的性格的造成,也并非與世道無關。但這些人生中的迂回曲折的流水,它并不靜止,它總要匯合到浩蕩的江河中去。所以,寫生活中的陰暗面,并不應該回避,不獨過去的年代有,以后也會有。生活中矛盾的存在是永恒的,問題在于作家在看待現實中種種生活現象時,應該具有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自然也寫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陰暗事物,照出了十年浩劫期中農村的動蕩情景;但是它描繪了全部的生活場面,因此在小說中終于傳送著一股生活的前進力。人的被壓抑的狀態終于昂然崛起,邪惡的勢力終于為人們所唾棄,悲苦的日子終于要拋到歷史的后面去。說到底,我們的人民終究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這不屈的人民不管經歷多少艱辛,終于是要跟著黨向前走的。社會主義人生的道路不是舊時代的道路,它盡管也很曲折,但是它富有生命力和充滿生活的希望。這就是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在思想力和藝術力上最具有特色的地方。
小說的紐結集中在四姐許秀云的身上,在許茂的女兒中遭際最不幸的就是她。她曾受人凌辱,被人遺棄,但生活又為她布下了天羅地網。在人生的道路上,她追求正直的生活,卻遭到了謠言的誣陷,親朋的歧視,父親的不容。這個農村婦女在文學作品中是個少見的形象,她是被損害者,但又是一個瀕于絕境中敢于走自己的路的女人,從這一點所顯示的,她的形象有著動人的色彩。如果說,過去的文學中的祥林嫂、石青嫂子只是受盡欺凌的弱者,在世道的折磨中消蝕了她們的生命:那末,許秀云除了受欺凌的遭遇是相同的以外,從她身上所生發著為了追求生活的反抗精神,卻是刻下了我們時代的印記。
小說為秀云描寫的筆墨,傾注著作者至深的感情,也是小說中寫得最成功的。這是一個柔情的婦女,她為鄭百如遺棄后,父親許茂要把她遠嫁他村,她卻執著地蟄居在父親家的一間破屋里。為了生活的希望,為了正直地活下去,小說對這個婦女的內心的精神氣質的描寫,感人彌深。
……晚上回到屋里,她便開始避開老子和九妹的眼睛,撕了一件從前姑娘時代穿過、至今壓在箱底的襯衣,開始為小長秀縫棉衣。一連幾天夜里,都是等九姑娘睡熟以后,她才動手縫,一盞孤燈,一根針線,一邊縫,一邊想著長秀,想著自己,想著現在,想著未來。有多少回,無邊的逼想被她自己有意地涂上一點美麗的顏色,有多少回,淚水模糊了眼睛,針尖刺紅了手指。這千針萬線真正織進了她的辛酸,織進了她的幻想,織進了她的眼淚。她膝跪地意識到:她的命運,她往后的生活再也和小長秀的命運和生活分不開!是的,分不開!要是分開了,她真不知道生活將是什么樣兒,還有什么希望!……這個手板粗糙,面容俊俏的農村婦女,心有針尖那么細,任憑感情的狂濤在胸中澎湃,任憑思想的風暴在胸中洶涌,她總不露半點兒聲色。她細心地拾取著那狂濤過后留下的一粒粒美麗的貝殼,認真地揀起暴風給吹刮過來的一顆顆希望的種籽,把它們積蓄起來,藏在心底,耐心地等待著春天到來,盼望著一場透實的喜雨,貝殼將閃光,種籽要發芽。秀云的遭遇,與其說是她的一種生之悲哀,毋寧說是她蘊蓄著一種生之希望。在人生的路上,她身歷其境地弄清了一件事,像鄭百如這類社會的蠢賊,從她認識的一天起,越來越清楚地看透了這個卑賤者的靈魂。他把金東水打下去,為著自己爬上來。秀云感受到,這一上一下,不是人事變遷,而正是天地的翻覆。鄭百如上臺,把生產隊原來欣欣向榮的生機弄得蕭索不堪。她懂得了自己的命運和社會的命運聯結在一起,她痛苦的根源都集注在鄭百如身上。她對金東水由憐憫而產生的感情,不只是因為她大姊的早天,兩個孩子乏人照料,弄得金東水生活上手足無措,更引起秀云關注的,是金東水的下臺,他的處境,包容著一個是非顛倒的問題在里面。是非問題上,她是在金東水一邊的,她把自己的命運和金東水的命運交織在一起,這是她執著地要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可是,作為一種社會腐朽勢力的鄭百如,每個時刻都在想鞏固自己既得的一切。工作組進村后,顏少春的大公無私,促使了鄭百如必須改換顏色。他的作惡多端的丑事,盡管眾目昭彰,但是最隱蔽的壞事,卻都逃不了秀云的眼睛。鄭百如的假意要求復婚,借此妄圖控制并堵住秀云之口,這是他實行保護自己的一個險惡陰謀。他夜伏秀云的屋內之計未逞,將計就計,散布謠言,把夜伏的人誣為金東水,進而造成輿論,終于迫使秀云走入懸崖絕壁之境。這一段描寫,作為小說情節的發展,是個高潮。情節是人物性格的基礎,秀云的峭拔而倔強的性格,卻也由此而得到了完成。她曾不顧利害,一家一戶地去控訴鄭百如的罪惡,自然,由于謠言的蒙蔽造成人們的冷淡,終于使她處于呼天嚎地而不得伸冤的絕境中。不過,這并不能使秀云臣服下來,支持她的精神力量是對金東水的懷念,她一定要把自己的命運交付給他,是為了她從過去的非人生活中解救出來得到蘇醒,要過一個正直的人的生活。她追求的是愛情,正直的生活——一個勞動婦女的最質樸和值得尊重的生活愿望。她盡管孤力無援,她要活,她要繼續地追求下去。但是,當她聽到龍慶為金東水說另一項親事,老金并未反對時,她的精神支柱驟然折斷了,她得知生活愿望已經破滅,于是憤而自盡。小說這一情節的發展,把秀云的性格完成達到了最高點。
現在我們來看看許茂這個人物。這位老農的氣質,在若干年前大約要評為“中間人物”的,但是現實生活給予人的思想感情的變化,這種固定的名詞加之于人物身上是如此的不合適。許茂是個活生生的人物。先前在生產隊是個好把手,自從葫蘆壩經受了“史無前例”的一場襲擊后,大女婿倒臺,大女兒早夭,鄭百如上臺,秀云的被遺棄,老人的生活,隨著集體生產的瓦解而潛心于自留地。看起來,他的精神狀態是憂郁的,但這些都是由于生活的擺布,一個農民在大的沖擊下,自己又能擺布什么呢?小說在描寫他某些昧于是非的方面,正是寫了一個中農的精神面貌。秀云的境遇為他所不了解,鄭百如對他的蒙騙,他一時也看不清。趕場時因倒賣食油起了圖利之念,工作組顏少春來他家住生怕吃虧,最后在他患病中把平生積攢的一點菲薄的錢財分給女兒們。這些都畫出了一個中農的特點和某些特殊的性格。不過,這個畢竟經過了土改、合作化和經受過黨的教育的農民,特別是那場“史無前例”的沖擊給予他的切身的感受,他終于明白了不少是非。
他徘徊著,思考著。后來,他終于鎖上大門,向著葫蘆頸方向走去。葫蘆壩上享有盛望的老農民許茂,如今顯得十分的凄惶。他拄著一根扁擔,一步一挨地走著…………許茂的眼睛四處搜尋著,老金不在這里,但他看到兩個小外孫了。他們也在打量他呢!
他跨過去,蹲下身子,張開瘦長的手臂,將小長秀摟在自己胸前。
小女孩不認得這個花白胡須的瘦長老人,“哇”的一聲驚叫起來了。
懂事的少年忙對妹妹說?!斑@是外公,這是外公!你不是常想外公么?看,外公這就來了呢!”
小長秀睜大了美麗的眼睛,望著她的陌生的外公。許茂呢,由于一種冷酷的原因、他今天是第一次見到他的大女兒許素云留下的這塊骨血?;诤藓托邜u,使這位剛強的老漢灑下了一串淚珠。長生娃說:“我們就要搬到生產隊的空牛棚去住了?!?/p>
老漢說:“不,不,你們到外公家去住吧,那兒的房子多昵,全是你們的?!?/p>
孩子睜大了驚愕的雙眼。
“你們老子在哪兒呀?快去找他來,今天就搬過去吧!”
孩子們依然遲疑著,不敢相信是真的?!?/p>
這段文字凝結著深沉的感情。像一條可以清澈見底的溪流,游動著潔白無暇的一片生活美和人性美。在它面前,一切污泥濁水將顯得如此形穢可惜。許茂和長生娃的對答,又像一枝畫筆,每一句話都勾畫出了生活中已經呈現著的美好的云彩,也畫出了金東水的忠厚、善良、剛毅的靈魂。這個經得住一切折磨的人,激蕩著老人的心靈,沖刷著他過去的冷酷、自私、誤解和武斷的污垢……也真的,我們終于看到了許茂身上所沒有過的清爽的氣質。生活的教導,他到底看清了一點世道,在他面前,撥開了不清事理的迷霧,這個結尾是清新可喜的。在人生的道路上,這個老人也在向前邁步,開始增長了人生中彌足珍貴的一點見識。
文學作品中有的議論,是表現對生活的感慨,深化著作品的藝術氛圍的。例如果戈理的《死魂靈》中不少具有詩意的議論,“……俄國呵,你奔到哪里去,給一個回答罷!你一聲也不響?!边@樣的議論當為作品增色而無疑。也還有一種議論,是為作品中情節的敘述增添它的生動性的。例如《水滸》中就有這類議論,當宋江、宋清離家出奔時,有一段話:“但凡客商在路,早晚安歇,有兩件事免不得:吃癲碗,睡死人床”。這自然增加了讀者的感受,所以不是閑筆。在《許茂和他的女兒們》這部小說中,議論文字可不少,有好的,例如描繪人物中,作者抒寫著情意洋溢的議論性的語句,對渲染人物與情節有著動人的色調。但是也有一些無須有的議論,例如在寫四姐秀云時有一段議論:“四姐啊!你的悲哀是廣闊的,因為它是社會性的,但也是狹窄的——比起我們祖國面臨的深重的災難來。你,這一個葫蘆壩的普普通通的農家少婦的個人的苦楚又算得了什么呢?……”這樣的議論,我以為和作品中描寫的情景并不和諧。對于生活的評判,原來是無須作者在作品中議論的,作品中的人物、情節、環境、故事就已經對生活作出了最有力量的評判了。文藝是以藝術形象的力量來反映對生活的態度,一切唯恐讀者不明白而由作者直抒胸臆之論,都應該看作是多余的。藝術的精髓貴在含蓄,思想傾向的直說只能給藝術帶來敗筆。唐人司空圖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說,談的是詩,但撰其要旨,對于一切藝術看來都不無有共通之處。
現實主義文學的忠實于生活,包括著對生活細節的描寫上。細節的不順會影響情節的失真。有的作品中出現這類失誤,不外乎因為作者對生活的還不夠深入,不夠熟悉,但又匆忙下筆。我們現在談論《許茂和他的女兒們》這部小說的不足之時,不妨舉一點這方面的例子。例如,七姐許貞的性格,前后就不甚協調。她羨慕城市生活,雖與小朱的愛情關系結束,但向往城市之心未變,還未看出她有什么變化,卻又與扎根于農村搞科研的吳昌全念舊起來?!辈华毷窃S貞,即對吳昌全思想脈絡的變動,似乎也不甚吻合。又如,三姐許秋云為勸許秀云再嫁,秋云離家后,鄭百如來同三姐夫羅祖華作了相當時間的長談;但三姐剛到秀云住處,告坐甫畢,其夫羅祖華接踵而至,時間上的錯差顯然影響了情節的真實性。再如對鄭百如的描寫,寫了他家庭關系和生活中的丑惡行徑,固然也可以畫出他的面貌,但是這個人的丑惡面目沒有得到深刻的描繪,特別是他上臺前后的結幫營私的種種邪行,在1975年那個年代中,這類人物是頗為盛行的,對他的劣跡并未充分的描寫,看來是一個疏忽。此外,對許茂,曾經是“愛社如家”的先進人物,如何變得自私起來,作者盡管有一段議論文字?!叭绻麊枺鐣谇斑M,許茂何以反其道而行,變得自私起來了呢?這不是三言兩語所能回答清楚的。不錯,許茂自己也不否認他有自私自利的缺點,但他卻往往原諒自己。在上市的小菜里多摻一些水,或在市場上買幾斤油,又賣掉賺幾個小錢,這當然不義,但比起那些干大買賣的。貪污公款的,盜竊公共財物的來,又算得了什么!……”恐怕在許茂這個農民身上,這樣的推斷未必符合人物本來的思想變化。他原來的身上也并非沒有自私的觀念,加上環境的逼迫,促使他變得公然自私起來。應該從他的生活道路中去表現出他的這些思想的逐漸形成,這方面的表現很不充分。書里面,類似這些細節描寫上的缺點,自然也還有。
不過,我們在談論《許茂和他的女兒們》,這部作品的對人物、情節的不足之處時,不應該抹煞它的重要的成就。就總體說,我們不能否認這本小說的作者是有著深厚的生活基礎并且也表現了他的優秀的藝術才能的,否則,這部小說要寫得那樣真切動人,就難以想像的了。總之這是一部可喜的作品,值得讀一讀是真的,尤其對于青年人,不論是在農村和在城市的,總可以從里面找到對自己有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