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美市場庫存的調整和變化,必然導致中國外需的不穩定性和增長的斷續性。2009年12月份出口的高增長,既來自於缺乏穩定的美歐市場樂觀情緒,又來自於美歐等市場的再庫存化,并可能將壓低2010年1月份或者一季度的出口規模。
大陸出口總額已經成為世界第一。
2010年1月上旬,海關總署發佈統計資料,2009年全年大陸出口總額達到1.2萬億多美元。雖然德國尚未公佈2009年全年出口資料,但是相對於德國對外貿易機構預測的8160億歐元(1.17萬億美元)的出口額,大陸超過德國成為全球出口第一已成定局。
海關機構表示,大陸貿易在2009年12月實現了出口反彈,在連續13個月的下降之后迅速上漲了17.7%,正是這一逆轉形成了出口的重要轉捩點,大陸的出口企業漸漸從金融危機的陰影中走了出來。
出口總額彰顯國家實力
大陸超越德國成為出口全球第一具有許多象徵和現實意義,它不僅折射出在其他國家出口受到全球需求大跌打擊時,大陸仍然保持著強大的海外銷售能力,而且再次展現了大陸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角色和強競爭力。
在過去的十多年裡,大陸的經濟呈現出的騰飛態勢讓世界各國都震驚。大陸國內生產總值GDP連續超過七國集團中的義大利、加拿大、法國、英國,并於2007年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叁大經濟體。2009年的資料尚未出爐,但是大陸有望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與此同時,貿易的快速增長也使得大陸積累了多達2萬億美元的世界最大外匯儲備。
另外,大陸2009年全年汽車銷售量也超越受金融危機嚴重影響的美國汽車業,成為汽車銷量的世界老大,比預期提前了十年。加在大陸身上的其他桂冠還有鋼產量世界第一、高鐵速度世界第一等,這些資料都顯示出大陸快速崛起的事實,大陸在世界經貿舞臺上占據的分量也越來越大。
而且在全球遭遇金融危機衝擊的形勢下,大陸始終扮演著經濟復蘇龍頭的角色。大陸2009年GDP增長在第叁季度提高到8.9%,預計全年增長將達到8.3%。
大陸市場需求的強勁增長不僅帶動了本國經濟好轉,也為世界經濟走出衰弱提供了更多的動能。大陸貿易順差在2009年下降34.2%,降到1960.7億美元。這反映了大陸內需市場、包括對原材料和消費品的需求都在擴大。海關部門的資料顯示,在2009年,鐵礦石進口增加了41.6%,石油進口增加了13.9%,機械設備和其他產品的進口額也在增加。也就是說,隨著生產和消費能力的增強,大陸必然會為國際貿易提供更大市場。
2010外需市場 光環遮蔽下的陰影
雖然大陸已經贏得了世界出口第一的桂冠,但是光環下的陰影也忽明忽暗。
鑒於全球各國新近的經濟走勢的分析,大陸外需并未出現顯著的持續回暖跡象。其一,大陸最大的兩大外需市場——歐盟和美國,經濟復蘇的步伐依舊緩慢,且存在著較突出的二次探底的風險概率。從新近公佈的美國12月份新增失業率資料看,失業率(依舊為10%)相當不穩定;且美國的實際非農失業率要遠高於官方10%的失業率統計資料。而就歐盟而言,雖然預計2009年四季度經濟恢復正增長,但歐盟集團較高的政府債務赤字、企業沉重的員工福利負擔、競爭力與靈活性缺乏等問題,使得歐盟經濟復蘇艱難。
其二,2009年12月份大陸出口的超預期增長既來自於缺乏穩定的美歐市場樂觀情緒,又來自于美歐等市場的再庫存化。2009年12月份的資料顯示,大陸對美國出口同比增長15%左右,對歐盟的出口也達到10%以上。顯然,從絕對額上看,美歐市場的增長是2009年12月份出口超預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美歐市場進口的增加,則更多地來自於再庫存化。2010年1月8日美國商務部公佈的資料顯示,2009年11月份美國批發庫存意外上升1.5%,至3862億美元。顯然,11月份的庫存很多是為12月份的圣誕和新年準備。不過,2009年圣誕與新年的美歐市場消費相對疲弱,而大陸出口美歐的商品總額高於2008年12月份的規模,這意味著2009年12月份美歐市場的進口量很可能有相當大一部分被再庫存化。可以肯定,2009年12月份美國批發庫存還將進一步走高。顯然,歐美市場庫存的調整和變化,必然導致大陸外需的不穩定性和增長的斷續性。既2009年12月份出口的高增長,很可能將壓低2010年1月份或者一季度的出口規模。
其叁,大陸貿易條件的惡化不可避免地牽制大陸的外需表現。這次全球經濟危機,不可避免地改變了美歐經濟的發展模式,美歐市場投資者的無節制負債消費不再,加之為促使經濟走出衰退困境,美國已經表達了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意圖。對於已經升任為全球第一出口大國的大陸來講,2010年大陸的貿易條件將更加艱難。
貿易壁壘成掣肘
大陸出口的產品主要集中於鞋、玩具、傢俱等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處於薄利多銷的初級階段。而德國則是出口機器設備和其他高附加值的產品。從長遠來看,在國際貿易的競爭協作中,大陸必須加速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否則現有的地位和優勢都很延續。
伴隨著這種出口劣勢的,是頻發的世界各國針對大陸各出口行業所展開的反傾銷貿易摩擦,比如輪胎、鋼鐵、鞋類、食品、玩具等。大陸面臨的最大兩股貿易保護主義壓力來自美國和歐盟。美國已經對進口的「中國製造」鋼管和其他產品實行了反傾銷懲罰性關稅,歐盟也對鞋類做出了限制措施。2010年1月6日,美國商務部初步裁定對從大陸進口的金屬絲網託盤徵收43%~289%的反傾銷稅,被業界視為中美新一年貿易摩擦的開始。
頻繁的貿易摩擦是大陸在出口低附加值加工製造業產品時不可避免的窘境。據統計,自2008年11月以來,大陸遭受到的貿易保護主義壁壘超過100項,占同期世界各國各地區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1/3,名列全球第一。
貿易保護主義給相關產業帶來了巨大困擾。除了耗時耗力影響收益之外,甚至給整個企業結構帶來打擊。「自歐盟2006年起徵收反傾銷稅以來,大陸向歐盟減少出口約4000萬雙鞋,僅此一項就造成約2萬名工人失業」,大陸皮革協會皮鞋旅游鞋專業委員會主任衛亞非說。
從這個角度上看,大陸勞動力成本的優勢仿佛一把雙刃劍,在為大陸創造更多出口的同時,也成為其他國家詬病和指責的炮轟點。首都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張軍生表示,隨著出口規模的擴大,大陸面臨的外部貿易風險會一直升高。只有當產業結構調整后,貿易保護主義風險才有可能改善。